把握命题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5059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命题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把握命题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把握命题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把握命题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把握命题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命题技术.docx

《把握命题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命题技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命题技术.docx

把握命题技术

把握命题技术,坚持正确导向

___在全市初中化学命题培训会上的讲座

 

吉安市教研室曹发根

2009年8月6日

一份试卷,看上去就是那么十几道或几十道试题,实际上,它集中体现了命题者的追求,反映了命题者发现、分析、判断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大家常可以看到:

考查同样目标的不同试题,质量差异很大。

我们深知,如何命制一套好题,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别说是能给大家开出一剂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就是能提上几条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引导命题和教学的实践,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

因此,我们的培训,实际上是来和老师们一起来讨论和商量命题这件事情该如何做得更好一些而已,通过命题来引导我们的教学做得更好一些。

从而整体提高我市初中化学教学水平。

下面分三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

评比卷中出现的一些偏差(至少是我认为的,不见得有道理)。

第二部分:

试卷的“三度”:

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卷质量好差的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第三部分:

如何命题(命题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几类试题的命制要点)。

第一部分:

评比卷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一、许多老师不附答案,因此不能算是一套完整的试卷;有的连是某学期的期中、期末或是中考模拟考试也不注明,就无法评价考查的目标是什么。

还有的不写明考试时间和全卷满分多少,都是不规范的考卷。

二、试题内考查的知识点、重复考查的也很普遍。

重复考:

①造成覆盖面不大;②前后不对应,甚至相互利用找答案,导致考试无效;③给考生感觉很烦、机械训练,对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也很不利。

三、大部分不考虑整卷的难度、知识点的分布,特别是主干知识点的覆盖与有效考查,显得东一锒头、西一筢子,只顾表面上与江西省的中考题保持高度一致,表皮层的模仿,缺少实质性的模仿。

四、网上抄袭比较普遍,有不少题不是自己命制的试题。

这一点务必引起大家重视,网上下载一些试题,利用网上资源是不错的,但通篇自己不命一个题,也不愿花力气,不愿作修改与再改造的工作,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利于有效地考查自己的学生。

五、题干信息与选项不匹配,关联不大,或联系不紧密,没有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题干变成摆设,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牵强附会,为题干而题干。

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

不管情境与要考查的化学知识有否联系,硬添一个热点时事背景或情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联系科学或学生实际的作用。

情境归情境,做题时一点也用不上。

无端地增添了学生的阅读量,占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这种现象,在命题中也很普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题干弄得很长,而实际要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却很少,甚至没有一点,不太考虑学生对卷子的阅读量问题。

这种往往从网上下载的题,老师们不愿去作修编改造,去精减那些不必要的文字材料,而是原封不动照搬照抄,因为情景题是不容易命制的,要费神费时,还要有灵感。

需要做“有心人”,要长期坚持琢磨、研究,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记下灵感等等。

六、选择题的选项设计没有用心,有随意凑数的感觉,没有考虑知识点的铺开与四个选项的对等性、迷惑性和有效性。

七、题目盲目追求新颖,创新成份,忽视对初中化学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着眼于支离破碎的支节问题、小节问题,并非重要的、主干的核心知识。

基本的定律和基本概念等理论知识和重要的元素化合物都较少有计划地去安排考题。

而有些推断题、方框题考得又很难,坡度太大。

这说明老师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重视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主干知识把握不够。

心中没有初中化学知识“树”的概念,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分不清楚。

元素化合物和实验是树的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树的主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是树的枝叶,探究和创新是树的新芽。

建议大家要多看看教材教法的书,书上都有介绍。

八、命题者对各种题型的功能认识不足。

如:

①单选题,是一种较好地去考查知识面的题型,它可以把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较好地铺开,合理地分布和布局。

②选择填充题中的D填空,是一个典型的在一定条件下(即题干设定的条件下)的半开放题,可是很多老师没有将题干设置好,限制得太死太窄,以致开放性大大减少,如有限的一两个答案,发散不了,这与题干设计密切相关。

③计算题的10分,设计不考虑梯度,不考虑计算类型的分布与互补。

应有简单计算,也有含二、三步的步骤的计算过程的要求,不能太难,如有的把图象与计算综合在一起搞得很难。

计算题应有层次性,不要成为“压轴题”。

④分析、探究等题型不活泼,程式化、模式化,没有多少新意,填空、分析、探究三种题基本混淆一起,不清不楚,严格地说,都是填空题,但分三种类型的目的是:

“分析说明”题是想侧重问题、情境分析,考查分析能力;“实验探究”题是想侧重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方案等探究活动设计、探究细节等考查,考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而填空则有利于对知识点的分布进行调节。

因此,一套有亮点的卷子,应该把精力首先放在实验探究题和分析说明题上。

然后是选择填充题,再就是填空题、计算题,最后为单项选择题,最后,考虑单项选择题的命制,是因为它可以起到查缺补漏、能力、难度等的调节作用,因为它的题量大(10个题40个选项),知识点的分布可以灵活多变。

每道题都模仿中考一模一样去命制,没有自己的生命力,没有自己的命题思想和考虑是不太合适的。

尤其是平时检测题命题更不要受中考题的制约,要目中有学生、目中有课本、目中有课标、目中有主干知识、重点知识。

比如,中考题有一道由化学式推化合价的选择题,那么每一套模考题中就都有了一道“推算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的题目。

即使要考“正负化合价为零”知识点,就没有了其他方式考法吗?

太机械模仿了。

九、不考虑版面设计、篇幅的多少。

这是会影响试卷印制的。

比如六个版面卷子,排出七个版来了,就无法印制了,因此,篇幅控制、版面的合理设计与布局也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也有不少试卷是有亮点的,命题者花了功夫。

比如安福横垄初中周孝纯和泰和五中张新群这份卷子,知识点分布较为合理,较少有重复考的,难度分布也有所考虑,中等难度题最多,难题和容易题较少,如第26题探究题设计灵活多样。

有的知识总结归纳题命制新颖、考查有效。

如泰和禾市初中袁懋绅的第6题“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分类回收,以此考查物质分类。

有的题联系实际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好。

如青原山中学陈春林的第23题第(5)问:

“野炊结束后,对余下的火种你的处理方法是…,对余下的白色垃圾你的处理方法是…”。

总之,已经出现了许多好的试题,这是主要的,也是可喜的。

第二部分:

一份好试卷,必须有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一、什么是效度—解决考试目的,即为什么考?

指为达目的而考试的有效性,即考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得到所要测量的东西。

它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来反映:

1、内容效度:

是指一个考试考查到了应该考的内容的多少。

如现在所说各科目的考试范围,各科目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即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的学科主干内容。

不偏不怪,有较好的覆盖率,是该学科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如初中化学共有内容主题20个,知识考点79个。

2、结构效率:

简单理解就是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如化学学科的四种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各种能力所能考查到的程度如何等,如纸笔测试就无法考到实验动手操作的动作能力。

如近几年我省的中考说明中对考试目标要求的描述:

有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三种水平层次:

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①了解水平:

(能)识别、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如:

什么是酸,举出3种常见的酸。

描述一下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用化学用语表示2个铁原子。

②理解水平:

(能)区分、认识、了解、看懂、表示。

如:

请列表比较酸和碱在组成上的异同。

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③应用水平:

(能)解释、说明、判断、检验、总结、设计。

如:

怎样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酸?

探索铁制品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如实验技能的要点: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重要的演示实验,都掌握:

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仪器药品④实验步骤⑤观察记录⑥得出结论⑦失误分析。

简单的计算等。

(3)体验性学习目标

如:

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推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

其核心还是从不同侧面考查了最基本的能力——思维能力或认知能力。

3、预测效度:

指考试的结果与想要达到的目标吻合程度,即预测效度越高,说明考试就越接近预测目标。

影响考试效度的因素有:

①试卷的长度,不仅影响考试的信度,也同样影响考试的效度太长做不完或不够长,提前交卷等都会影响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的。

其标准就是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全卷。

②试卷的难度:

分数呈正态分布是最理想的,如100分卷,考50-60分人数最多,40或70分的人数次之,10分以下、90分以上人数越来越少,呈较为标准的正态分布。

③知识的覆盖率:

覆盖率越高,效度会有较好的保障,相反,覆盖率太低,很容易造成效度低。

但单纯的只讲覆盖率,而不致力于试题本身的设计,那也只是表皮的,效度也不好。

还有诊断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分别是两种不同目的考试:

诊断性考试是一种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或偏重于某些方面来进行命题的一种考试,其目的是用于对平时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希望通过考试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以期改进教学的一种考试。

主要是依据学生状况来考查认为需要考查的地方,不一定要全面,带有老师很大的主观因素。

终结性考试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考查学生的考试,是不依据任课老师主观愿望来命题的一种考试。

如中考、高考,主要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来命题,如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等。

当然也有些学校会把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当作终结性考试来考查教师业绩。

4、几种题型的信度分析:

①选择题:

要提高选择题的信度,要注意:

一是避免无效或低效的备选项,降低考生完全凭猜测答对的机会。

因为选择题的短处是难以反映考生解题时的思维过程。

例如:

[例]:

我们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这可以说明()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C、分子质量很小D、分子可以再分

大家一看,就明白B、D两选项毫无干扰作用,跟闻到气味毫无关系,而A、C的相互干扰较强,不断运动,可能使我们闻到气味,而质量很轻也可能使我们闻到气味。

二是选项数量的多少,也是决定猜对率的因素。

如:

只有二个选项,则猜对率50%,三个选项时猜对率33.3%,四个选项时猜对率25%,依次类推。

但选项太多,增加命题难度,易出现以上情况。

三是选择题答案唯一,评卷时客观公正,且考查的知识点容易铺开,是提高知识覆盖率的较好题型,因此是提高试题(内容)效率的好题型。

可是有的计算题放在选择题中就无法提高知识覆盖率了。

[例]:

Na2H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3C、+4D、+5

此题除了考“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为零”,再通过小学数学计算推出P的化合价这一知识点外,就没有第二个知识点了。

②填空题:

填空题相对选择题而言,其信度要高。

它较好地避免了凭猜测作答的机会。

但填空题如果设计不当,容易导向死记硬背。

另外,填空题除极少数答案是开放的,大多数答案也是唯一的(或有限制的)。

因此评分不受(或基本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属于客观性试题。

由于它们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减少了书写量,节约了考生的答题时间,同时增大了考查的知识面,但缺点也是考查不到思维的过程。

总之,选择题和填空题即可以增大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也可以增大试卷的知识覆盖率,都是有利于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的题型。

③近几年来,各地以填空题的形式,演变出几类新的题型和新的考法:

一是填空题中出现答案不是唯一的,即“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的开放型填空题。

这无疑给评分带来困难,不宜在终结性考试中大量出现。

否则容易造成评分的不公平和加大评分难度。

二是江西省中考化学卷中的“选择填充题”,把选择题与半开放性的填空题结合在一起。

这种既开放又受题干和前面选项的引导和限制。

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半开放性题型。

但是在命制这种题时,要注意题干与D选项的开放性的关联,要让D选项能开放得了。

[例]“下图是A、B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说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A、核内质子数B、化学性质(严格地说是宏观指标,不能设立此项)C、核外电子数D、

答案:

CD、除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的答案之外,再也不能填其它的答案了,而且意义也不大,知道了这些对学生有多大用处?

也几乎没有思维容量,且“化学性质”这一选项不宜放在这里,单个粒子谈不上化学性质。

三是分析说明题和实验探究题,实际上也是填空题,但它们是赋予了一定功能的填空题。

分析说明题重在对材料提供的情境等开展分析和推理后,按题干要求表述出来。

如果不需要经过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就能答题的就不是“分析说明题”。

参评的试卷中有不少这种“贴标签式”的分析说明题,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填空题。

[例]:

2007年5月5日,正当人们还在享受“五一”长假欢乐的时候,从山西临汾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0人死亡。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矿井里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是甲烷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被点燃。

点评:

①甲烷的化学式的填写是不需要分析其中提供的材料或情境就能作答的。

②瓦斯爆炸的原因,也同样不需要分析题干中提供的情境,且题干中也没有提供瓦斯的浓度,点火等细节,因此,也谈不上分析材料作答,也是依靠已有的知识直接作答。

实验探究题,顾名思义,一是考实验,二是通过实验考探究,实际上还是考分析与思考。

要经过分析与思考之后才能作答的题。

参评卷中也有不少是贴标签的“实验探究题”:

[例]:

实验室的废罐中收集了同学们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溶液(二氧化碳已全部逸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任何反应,也不溶于水)。

①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为确定溶液成分,甲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

的实验,滴入石蕊(溶液)后A试管中液体为紫

色,说明氯化钙呈(酸性、碱性、中性)。

B试管中滴入石蕊,若溶液呈红色,说明待测液中的溶质是,若溶液呈紫色,说明待测液中的溶质是。

点评:

①写化学方程式基本上不需要分析思考,题干也基本上没有为作答提供信息。

②A中的CaCl2呈酸碱性的判断也仍属于石蕊指示剂性质的掌握,也属于依靠知识直接作答,同样,最后二问的“待测液”的溶质的判断都是属于依赖已掌握的知识直接作答的题。

属于一般填空题,而没有实验的成分,更没有探究的成分。

但稍作点修改,便有所不同,例如改为:

“为确定残留液呈中性、酸性还是碱性,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用一支试管取残留液,再向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

若石蕊试液变红

若石蕊试液不变色

若石蕊试液变蓝色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中性

溶液呈碱性

点评:

一是残留液本身就是一个实验定制CO2的实验背景为依据,CaCO3与盐酸反应,溶液不是呈酸性就是呈中性,也可能是碱性,因为对CaCl2性质不清楚。

二是学生要经过分析,到底选择什么酸碱指标剂才合适?

当然选择其他指示剂,就没有石蕊好,需要分步实验,如:

酚酞试剂只能区分出是否为碱性,甲基橙只能区分是否为酸性等。

根据题干要求,如何选择指示剂就需要考生“分析思考”。

三是准确表达的能力考查。

三种情况都要考虑到,都要表达出来,否则有失偏颇,考虑不全。

四是操作步骤中要求考生对如何进行操作也作了考查。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虽然简单,但毕竟要知道该怎么做。

如你不是训练有素,还不一定能答出来。

④简答题:

现在理科考试中,单独命制简答题的现象很少。

大多数做法是把简答题变形为“填空式的简答题”,即把简要回答的问题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来作答,以便控制答题的长度,同时利于增加评分的客观性。

因为,简答题的弱点就是评分的主观性强,考生要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的回答进行陈述如果太长,考生不易把握。

命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防止直接提问课本上一模一样的内容,避免导向死记硬背;二是注意评分标准的制定,要尽可能详细,操作性强,以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三是将题目难度点分散,分散在有关核心知识的应用上,在联系实际、综合运用上。

同一道题中的几个问题的设置要有不同梯度,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四是把简答题设计成开放性题时,应重在考查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以发挥简答题的长处,克服其主观性较强的不足。

二、什么是测量的信度—解决考试的公平公正

是指考试的可靠性。

即考试结果是不是反映了考生的真实水平,它是解决考试的公平公正的问题的。

如果被测量的对象本身没有变化,用同样的“尺子”去测量,总是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即考试分数与其真实的水平接近情况,越接近就信度越高。

信度不好,效度就大受影响,但信度好不等于效度一定也好,效度还有其他因素决定,仅仅信度高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要确保信度,有两点:

一是要了解学生,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要脱离学生实际,要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靠多次反复测量。

测量次数越多,其结果就越接近真实水平。

因此,试题不允许出现知识性错误,不允许校稿与印刷错误,否则同样影响效度和信度。

三、什么是测量的区分度—解决择优录取

是指把测试对象区分开来的指标,区分度好是指每一个分数段有一定的人数分布,且呈较为标准的正态分布,即100分卷,50-60分人数最多,70-80或30-40次之,90分以上和100分以上人数最少。

区分度:

区分度即难度把握。

难度是命题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因素之一,要考虑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启蒙性最基本的特征以及根据初中化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来把握试卷难度,不能脱离目标只求中考选拔的需要来设计,还要考虑对教学的导向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首先影响难度的是题量。

表面上看,题目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学生得分的因素,学生连题目都做不完时,肯定认为很难了,因此,题量的多少,要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作答题思考为准,且以中等程度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答完全部的试题为宜。

另外,题量的多少与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之间的搭配比例也有关,相对来说,选择题、填空题作答要省时一些,计算题、简答题中字数较多的陈述肯定费时费力,还有推断题、综合程度强的题、思考容量较大的题都很费时费力。

2、难度大的题设计时一是要注意梯度,设计一些小步、逐步加难,上问与下问尽可能没有关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得分,只是得分多少不同;二是主张将难度分散于有关的核心主干知识的应用、分散于联系实际,科学探究、综合应用的内容,而不应该通过类似于所谓的“压辅题”来解决区分度问题。

所以,最后一道计算题一般不宜设计难度太大。

3、讲究赋分技巧。

试题的赋分应与其考查的层次、难度及学生答题时的付出相对应。

同类试题内部、不同类试题之间的赋分要统一规划、经过比较、权衡,做到赋分合理。

一是不要在评分标准中出现小数;二是送分送到手;三是难题顺序应合理布局,一般应是先易后难,波浪式安排。

4、一定要编织“双向细目表”。

通过“双向细目表”,整体把握试卷的内容分布和难度分布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凭估计。

什么是“双向细目表”,一向是内容分布,另一向是难度分布,即将每一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知识点)分布在哪些知识块中,以及每一道题的难度分布情况及其赋分值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难题、中等难题和容易难的数目和占分值,所考内容的知识覆盖状况如何。

[例]:

以2008年泰和五中第四次中考模考为例。

2008年泰和五中第四次中考化学模考双向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知识块

难度分布

赋分值

点评

较难

一般

容易

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基本概念

2

2

分子原子性质

基本概念

2

3

中和反应

基本概念

2

4

合金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

2

有点偏,设计一个选项考即可

5

实验、物质、性质、坐标图综合应用

基本概念、实验、元素化合物

2

6

单质铁和盐酸的置换反应盐酸性质

元素化合物

2

7

主题知识归纳:

生活常识、安全常识、物质鉴别、“一定与不一定”

元素化合物

基本概念

2

知识点多

8

饱和溶液判断

基本概念

2

9

单质Cu、Mg与氧化物Fe2O3、CaO的相互转化

元素化合物

2

10

CO2中除O2实验方案设计判断

实验

2

选择填空题

11

电解水产物的质量、体积、水分子构成、实验信息搜索和推论

实验

3

推出“分子可以再分”比较难

12

过滤操作所需仪器

实验

3

题干开放性限制

13

酒精分子模型分析、提取信息

基本概念

3

14

Fe、Zn的置换反应

元素化合物

3

与第6题

重复

15

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用语

3

没有标号,无法做题,属无效题,且单个粒子无化学性质

填空题

16

置换反应类型判断,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推算、CO解毒

基本概念

化学计算

元素化合物

4

多个知识点

17

除杂:

CaCO3(CaCl2)、KNO3(K2CO3)、CO(CO2)

元素化合物

3

18

溶解度、溶液浓度、溶解度曲线

基本概念

4

考查知识点

知识块

难度分布

赋分值

点评

较难

一般

容易

填空题

19

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

4

20

无机推断:

化学式、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书写

化学用语

元素化合物

基本概念

4

综合性强

21

SO2与NaOH反应

化学方程式书写

元素化合物

化学用语

2

考了知识

迁移

22

CO2与NaOH溶液反应现象描述;CO2与CaCl2溶液反应

实验

5

分析说明题

23

N2O4的化学式,N化合价计算NO2的性质

化学用语

化学计算

元素化合物

3

题干与设问几乎毫无关联

泄漏处理液氢倾倒加N2保护

元素化合物

3

24

NaOH与HCl中和,溶质是什么,两个猜想:

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现象、结论)

基本概念

实验

2

赋分不合理,三个空给2分,且单方案设计至少应给2分

实验探究题

25

KClO3与MnO2制O2装置选用和化学方程式

实验

化学用语

2

CO2制取与验满,NaHCO3分解反应方程式

实验

化学用语

3

CO2气体量取实验中用植物油隔离CO2,即CO2在油中的溶解性

元素化合物

1

偏,且CO2在油中的溶解性不一定比水小

26

Ag盐的置换反应,实验操作和仪器、实验说明

化学用语

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