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92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3.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3

[把握·历史脉络]

本专题主要讲述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创立并发展;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5讲 百家争鸣

 孔子和早期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

(2)哲学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3.孟子的思想

(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的学说及“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天人观:

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其他主要学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庄子

天道、自然无为、“齐物”

法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特别提醒】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精巧点拨】

“一、二、三、四”系统归纳百家争鸣

[答题术语]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2.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5.“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1.孔子的文化贡献:

“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一部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的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

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

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

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成书于商周之际。

孔子研究《易》,用力甚勤,爱不忍释。

⑥《春秋》——相传孔子是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

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这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孔子对“五经”的研究和整理,是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

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2.阴阳五行

(1)阴阳五行说:

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

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

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

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

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

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论从史出] 史料一表明孔子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两个角度指出“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

[提示] 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史料二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论从史出]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

[提示] 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政治理想: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1.孔子的思想的特点

(1)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2)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重视道德修养。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重视血亲人伦。

(4)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重视民本思想。

(5)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重视社会秩序。

2.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

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视角1 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乱世,孔子、孟子等儒学思想家,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政,以民为本。

他们从传统中寻找与其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借助历史宣扬其伦理思想。

[对点1] (2017·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

选D。

“《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民本思想角度命题

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

解题时从其内涵和本质方面进行分析。

[对点2] 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

“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解析:

选B。

材料中蔡元培赞扬孟子“提倡民权”,即肯定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好体现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论从史出] 史料一主要说明了“士”阶层的崛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其中“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

[提示] 基本条件: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历史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史料二 子曰: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

[论从史出] 史料二表明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不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探究:

(2)根据史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提示] 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体现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视角1 从进步阶层出现的角度命题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拥有自由的意识,最终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题时应结合士阶层崛起的时代背景和作用来分析。

[对点1] (2017·南充高三测试)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

选D。

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制崩溃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解题时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分析。

[对点2] (2017·太原模拟)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诸子百家的争鸣

从文明渊源的角度看待“百家争鸣”的地位

社会转型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话题。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转型时期,而“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复习备考时重点梳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同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比较也将是复习的重点。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

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针对训练] (2017·永州一模)《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皇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易经》(  )

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

解析:

选B。

“无论孔孟之道……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充分说明“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故A项错误;“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易经》影响广泛,故B项正确;《周易》不是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故C项错误;“释家林立”是解读,“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联系,与“范本”不符,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解析:

选A。

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即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D项错误。

2.(2017·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

选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3.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解析:

选D。

材料中“《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推行《春秋》之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巩固统治,而非怀念上古之风,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为政以德,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孔子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故C项错误。

4.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这反映出(  )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解析:

选A。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知孟子主张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A项正确。

材料论及的是君民关系,故B、D两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故C项错误。

5.(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解析:

选D。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6.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B.法家

C.墨家D.道家

解析:

选B。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