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797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第一次认识余数并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为学生后续研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做好知识与思维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计算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主题图创设了用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的情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余数”的活动经验,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例1是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情境,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正好分完(表内除法),一种是有剩余。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余数。

同时,借助横式的表示方法,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2是引领学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

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老师教的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学的策略: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比较、观察、概括、归纳、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经历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促使知识内化,如问题,像现在这样有多余的情况我们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谁有什么好办法呢?

一句话启发了学生去探索,发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充分相信学生,注重问题引导。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必将使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三、有效处理教材,把学生推向问题中心。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得越来越不爱动脑筋,也越来越不会解决问题,其实我只要我们愿意放手,孩子们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

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把创设情境,调动、启发学生参与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

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即问题被提出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精巧练习,使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观察、思考与比较中,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初步养成观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3、通过探索、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1回顾“平均分”与正好分完。

2初步认识“余数”。

3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在比较中深化平均分。

二、感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

3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基础题

2提高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为什么会有余数呢?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回顾“平均分”与正好分完

师:

同学们,快瞧瞧,兔妈妈正在给小兔分胡萝卜呢!

兔妈妈拿出6个胡萝卜,它给每只小兔分了2个胡萝卜,能分给几只小兔呢?

谁愿意帮它分分呢?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学情预设:

学生到黑板前边操作边表述:

第一只小白兔分得2个胡萝卜,第二只小兔又分得了2个胡萝卜,最后将2个胡萝卜又分给第三只小白兔,正好分完。

黑板呈现分的结果

师:

分给了几只小白兔?

分完了吗?

师:

用算式怎样表示?

6、2、3各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师: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学情预设:

学生能根据演示过程正确列式,在表达算式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能明白,但是用数学语言表示“6里面有几个2,就分给几只小白兔”有些困难。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帮助兔妈妈分胡萝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运用除法意义解决问题,为下面研究有余数的除法做充分的铺垫。

2.初步认识“余数”

师:

兔妈妈还想给每只兔子2个胡萝卜,9个胡萝卜又能分给几只小兔呢?

师: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情预设:

有的学生在没动手操作之前就有“会出现剩下”的想法,在操作后有的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很是兴奋,有的学生手里还剩下1个胡萝卜不知给谁。

师:

遇到了什么新情况?

谁到前面将你分的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演示

师:

每只小兔分得2个胡萝卜,能分给几只小兔?

剩下1个胡萝卜为什么不分了?

学情预设:

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分的体验与学生的演示过程,都知道能分给“4只”兔宝宝,对于“还剩下”的1个胡萝卜,有的学生小声地说出“余数”,有的学生能说出不继续分的道理,有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如何处理。

师:

正像同学们说的,这还剩下的1个胡萝卜不够分给一只小兔,这也是我们在分东西时遇到的新情况:

分的结果出现了剩余,不够1份就不能再分了,我们把剩下的1个,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余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分一分,在活动与观察中,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3.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

平均分后有剩余,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

怎样表示?

小组讨论

学情预设:

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有的学生这样表示:

9÷2=4(只)余1(个),部分学生不清楚“余数”在横式上怎样表示,也想不到要关注“单位名称”。

学生汇报

教师边说边写算式:

9里面最多有4个2,商是4,余下的1就是余数也要写在横式上。

为了分清楚商和余数,我们用六个点将它们隔开,9÷2=4(只)……1(个)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师: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

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应该怎样书写,教学中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汇报中产生碰撞,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其意义。

4.在比较中深化平均分

师: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情预设:

学生能一眼发现不同之处即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而对于相同之处,暴露出学生认为“没有余数”才是“平均分”的思维定势,有余数不认为是平均分。

师:

第二个算式,每只兔宝宝得到的胡萝卜一样多吗?

是不是平均分?

小结:

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分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但不够再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平均分物品的两种情况,在比较中寻找相同与不同。

无论结果是否有余数,分的过程都是平均分,以此帮助学生澄清思维定势,并将新知及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二、感悟余数与除法的关系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

想一想,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师:

如果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你还能不能快速摆出呢?

能摆几个?

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除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8÷4=2(个)

学情预设:

学生能够很快地摆出正方形,能说清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

如果是9根,能摆几个?

怎样列式?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9÷4=2(个)……1(根)

师:

1根为什么不再分了?

10根、11根呢?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学情预设:

学生用9、10、11根摆正方形没有问题,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认识到“10、11根里面有几个4,就有几个正方形,余数不够1份,就不能再分了”,通过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动作表征、符号表征与语言表征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师:

如果继续摆,12根能摆几个正方形?

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情预设:

学生能正确用算式12÷4=3表示

师:

12÷4=2(个)……4(根),余数是4,为什么不行?

师:

如果再继续摆,余数会不会比“4”大?

为什么?

学情预设:

学生借助小棒发现“剩下的4根还能再分”,因此没有余数;有的学生还发现“用三四十二的口诀”就知道商是3。

基于上述的认识,学生很顺利解读余数不会出现“5”的根据。

师:

如果根数再多些,如13、14、15、16等等,余数会出现哪些情况?

小结:

看来,我们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摆完之后剩余的根数就叫余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除数是4,余数只能是1、2、3以及不可能是4或比4还大的情况,初步渗透余数与除数有一定的关系。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

师:

我们再用小棒摆摆三角形吧,用5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快速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用算式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5÷3=1(个)……2(根)

师:

请每个同学随意取一些小棒,先数一数有几根,然后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三角形,写出算式汇报。

学情预设:

学生都能选择不同的根数,先动手操作,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有选择地请学生汇报:

6÷3=2(个)

7÷3=2(个)……1(根)

8÷3=3(个)……2(根)

9÷3=3(个)

10÷3=3(个)……1(根)

11÷3=3(个)……2(根)

师:

请你观察,有的算式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有的算式有余数,余数是几?

为什么?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发现余数只能是1、2,不可能有其他余数,并合理表达出依据。

师:

请你观察上面的两组除法算式,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余数会不同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渐渐有了新发现。

有的学生急于表达,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其发言。

【设计意图:

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有序观察与教师追问,引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3.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

摆一个正五边形要用5根小棒(出示图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你认为余数可能是几?

为什么?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和小伙伴交流。

学生汇报

师:

小组合作,先想要摆的根数再验证,最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情预设:

学生对于新问题跃跃欲试,很高兴和小伙伴交流:

他们发现余数与所摆几何图形的根数有关系。

在验证中,学生的积极性高,非常投入。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

师:

通过验证,证明很多学生的发现都是正确的。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

学生能够发现:

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多1,除数都是5,余数只是1、2、3、4,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如果余数大了,说明还没分完,需要继续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板书: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追问:

余数和除数相等行不行?

比除数大为什么不行?

小结:

我们今天研究的除法算式出现了新情况:

不能正好分完,出现余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能再分,所以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

教学中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达到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互动交流,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追问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深化余数与除数关系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基础题

圈一圈、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课本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

(1)题学生能正确圈画,并能正确列式。

(2)题有的学生一时不知怎样画,需要在同学的启发下正确画出,能结合图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还不能关注到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和商相同。

【设计意图:

借助圈图、画图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尤其是一个一个地分是学生理解的困难点,借助画图沟通了“每份同样多、还剩下的不够平均分就不再分了”,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无论是一份一份地分,还是一个一个地分,都是平均分,如果剩下的不够一份或者不够每份同样多,就不能再分了,就会出现余数。

2.提高题

(1)()里可以填几?

为什么?

☆÷8=9……()

(2)除数可能是几呢?

怎么想的?

☆÷()=□……5

(3)被除数是几呢?

说说你的想法。

()÷6=2……5

学情预设:

有的学生看到算式中的符号有些茫然,经其他学生解读后渐渐明白题意,第

(1)题能正确解答;第

(2)题虽然逆向思考,由于有第

(1)题的基础,也能顺利完成并说清依据;第(3)题大部分学生借助情境依据除法意义能正确解答。

【设计意图:

围绕教学重点,通过不完整的算式,突出余数与除数以及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深化对除法算式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四、梳理知识,总结回顾

师: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为什么会有余数呢?

小结:

“余数是不是真的不能再分了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学情预设:

学生能结合板书梳理所学知识以及重点。

【设计意图:

通过全课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发学生的一种感觉:

余数也是可以再分的,为学生后续研究小数除法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2=4(只)……1(个)

余数

余数<除数

 

教学反思:

一、借助旧知,分化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

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帮助兔妈妈分萝卜的情境中,产生“正好分完”与“还剩下”两种情况,自然分化出新知识。

在比较中,拓展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初步理解了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采用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的研究历程,不仅探究“余数要比除数小”,还清楚其中的道理,探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需求,探究目标明确,思维有序,体现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发展。

研究有余数的除法,从一份一份地分逐步过渡到一个一个地分,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有机统一,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体验。

在课的结尾,教师的设问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站在数学知识体系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四、遗憾之处。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