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421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案)

【章标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共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点,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本章内容分为三节,主要涉及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和价值,以及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这一章是对人认识产生和发展问题的详细概括和说明,同时也对真理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本章第三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总结,只有从真理性认识出发,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对真理问题有更深入了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了解真理是一元的,不因主体的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真理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理解纷繁复杂的各种现实情况,并且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去改造客观世界,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课堂讨论、课后阅读等环节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参考文献】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

《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板书)

【节标题】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求。

同时还要学生知道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弄清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了熟于心。

【教学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和自学。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借助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类型】讲授新课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板书)

在上一章,我们对实践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讲一下主体与客体

1、认识的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1)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A:

主体的社会性(与一定社会关系、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具有实践能力、认识客体的能力、自我意识的能力)

C:

主体的具体历史性(实践和历史不断双向建构)

(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A:

客体的客观性(它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B:

客体的对象性——主体的认识对象

(音乐能激起音乐感,但对没有音乐感的人,最美的音乐也不具有客体的意义)

C:

客体的具体历史性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矛盾,主观符合客观)

(3)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价值关系存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环节(学生看书)

(1)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略讲)(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的根源是实践)。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间接经验不可低估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五,理性认识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板书)

什么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板书)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也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认识的出发点。

围绕这个问题,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条是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下面我们具体看:

1、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

①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没有被反映对象,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②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也就是说,认识是以客观事物为内容的。

③认识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之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真理部分还要讲)。

2、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思想、精神。

它们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不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为认识来自精神本身。

主观先于客观,认识先于实践而存在。

唯心主义认识论有两种形式。

①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绝对精神。

或来自“神的启示”,如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认为:

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观念世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一切现实事物都是“观念”的影子或摹本,而知识来源于人的灵魂对于“观念世界”的回忆;黑格尔认为:

在物质世界存在之前,就存在着某种绝对精神。

人的认识来自“绝对现念”,是“绝对观念”的认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还有“天命主宰人间世界”等等观点。

②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如“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心即观”“致知不假外求”,就是说用不着在客观事物中去寻求知识,知识早就在我心中;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认为“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和“人为自然界立法”和等等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从以上看,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是根本对立的(一个是先验论;一个是反映论,强调一下)。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板书)

1、旧唯物主义及其缺陷

(1)离开实践谈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是社会的人,不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基本内容是实践的,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他们把人看成是生物学的人,看成是超社会、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个体的人。

这种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直观地反映世界。

他们只承认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不承认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不了解人的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实践,认为不必通过实践就能获得认识。

(2)离开辩证法谈认识,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象照像那样,是一次完成和一成不变的。

他们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我们知道,现象和本质往往不一样,靠直观不能了解本质,太阳从东升,西方落,好象绕地球,其实不是)。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这两个根本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及意义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领学生看书)。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识论)。

(向学生强调一下,认识论和反映论内容基本一致)

(3)意义(学生划书)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反映具有摹写性→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列宁: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举例:

此处插入格式塔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板书)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板书)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举例:

此处插入视频“只有人才有理性思维”(1分54秒)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形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感觉和客体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它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是大脑对感觉和知觉的再现。

表象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但它所映现的只是客体的表面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联系,仍属于感性认识。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

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表象已经有了概括、抽象的萌芽。

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则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的联系。

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的含义: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人脑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它打破了感性认识直观性的局限性,实现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概念的产生标志着理性认识的开始。

判断是人脑对事物间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是展开了的概念,反映着对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由概念到判断是思维的深化运动。

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运动。

这种合乎规律的思维运动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同一的。

推理能做出正确预测,揭示客体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和本质联系。

理性认识这三种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愈来愈深入、愈来愈全面的过程,是思维内容逐步丰富和思维形式逐步完善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以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

从形式上看,它远离了客观对象,其实恰恰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因为它剔除了事物的个别的、非本质的、表面的东西,从事物的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它是在更深层次上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在认识结构中,处于高于感性认识的层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举例:

感性无理性则空,理性无感性则盲

举例:

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地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3)重视非理性因素对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重要作用。

举例:

回顾科学史,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阿基米德:

浮力定律;牛顿: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

理解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板书)

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一飞跃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的一次飞跃。

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

(2)理论必须转化成为政策。

(3)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被群众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板书)

1、认识运动总规律(划书)

2、认识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人们对微观、宇观物体的认识)

第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左”、右倾;对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课后作业:

讨论】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

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的。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讲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容,可以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把格式塔图片引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板书)

【节标题】真理与价值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同时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以及它的四点特性;最后还要清楚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问题的一元论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价值的含义和特性

【教学难点】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问题的一元论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和自学。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借助是极品、图片等媒体形式,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类型】讲授新课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板书)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问题的唯物论)(板书)

1、真理的含义: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它们的正确反映。

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真理,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

真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通过思想、理论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

(1)原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四季更迭、人类社会发展、新城代谢规律等等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思想内容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

任何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是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万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

(2)理论渊源:

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

(3)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反对主观真理观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因为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4)真理的一元性

举例:

辨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及“真理是多元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的辩证法)(板书)

1、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直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海森堡:

测不准原理。

该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

2、关系:

(1)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辩证转化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反对绝对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2)反对相对主义: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4、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理论来源: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三)真理和谬误(板书)

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地心说”→“日心说”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欧氏、黎曼、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牛顿经典力学:

宏观低速物体

3、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的意义: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板书)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板书)

1、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即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检验真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1)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2)逻辑证明必须服从于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早就预言土星旁边还有其他的行星,后来的科学(天王星:

赫歇尔德国、海王星:

亚当斯英国和法国勒维列、冥王星汤博)发现证明了牛顿的理论。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板书)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1)唯一性

(2)最终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具体性

(2)条件性

视频:

插入“真理标准大讨论”(13分8秒)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板书)

(一)价值及其特性(板书)

1、价值的含义及特性。

(1)价值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A:

价值的客观性

B:

价值的主体性。

药物对健康人没有直接价值,对病人则具有直接价值

C: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D:

价值的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定义

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评判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现实的价值关系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判断。

2、价值评价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是以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

没有绝对的敌人,没有绝对的朋友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药物:

双刃剑)

对主体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正确认识(垃圾食品:

危害健康)

3、价值评价的主体及检验标准:

人民群众、实践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板书)

1、价值评价的功能:

(1)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必须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3)价值评价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

2、价值观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观含义:

(2)树立正确价值观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板书)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

(1)真理尺度。

(2)价值尺度。

(3)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4)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课外作业、预习、复习等】

思考题: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思考题: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

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