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1常见症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37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1常见症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诊断1常见症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诊断1常见症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诊断1常见症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诊断1常见症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1常见症状.docx

《诊断1常见症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1常见症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1常见症状.docx

诊断1常见症状

1发热☆

n.发热: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

毒素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

2.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颅脑外伤、出血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甲亢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心衰

病因与分类

发热的病因分感染性(病毒、细菌、支原体)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1)低热:

37.3-38℃。

(2)中等热度:

38.1-39℃

(3)高热:

39.1-41℃

(4)超高热:

41℃异常。

2.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热型6种

1.n.稽留热: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n.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提问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3.间歇热:

提问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n.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

3水肿

产生水中的机制:

1.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2.钠水潴留

3.静脉、淋巴回流障碍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包括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1)主要原因是右心衰竭。

2)水肿特点:

①身体低垂部位首先出现水肿-踝内侧,颜面一般不出现水肿,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②对称性、凹陷性;③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

上行性

(2)肾源性水肿:

1)机制:

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

2)水肿特点:

晨间有眼睑与颜面水肿,很快发展为全身水肿。

下行性

(3)肝源性水肿

1)常见原因:

肝硬化

2)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2.局部性水肿

常见的局部水肿:

①炎症性水肿;②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③静脉回流障碍性水肿;④血管神经性水肿;⑤神经源性水肿;⑥局部粘液性水肿

伴随症状

1.水肿伴肝肿大:

心源性、肝源性,同时有颈静脉怒张者则为心源性。

2.水肿伴重度蛋白尿:

肾源性

3.水肿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4咳嗽与咳痰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n.咳痰:

借助咳嗽将痰排出称咳痰。

发生机制:

咳嗽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

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病因:

5大类

1.呼吸道疾病

2.胸膜疾病

3.心血管疾病

4.中枢神经因素

5.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

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后。

痰的性质和痰量:

痰的性质分黏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

教材p17咳嗽的伴随症状有时间看

5咯血

n.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咔出称咯血。

病因:

1.2.3.4

1.支气管疾病

2.肺部疾病:

在我国,引起咯血的首要原因是肺结核。

3.心血管疾病

4.其他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酸碱反应咯血-碱性呕血-酸性

黑便咯血-唔,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呕血-柏油样便

临床表现:

1.年龄:

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纸烟20支/日×20年),高度注意支气管肺癌的可能。

2.咯血量:

每日咯血量:

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为大量。

3.颜色和性状:

支气管扩张-鲜红色;二尖瓣狭窄-暗红色;左心衰-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

6胸痛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胸痛

n.牵涉痛:

远离患病器官的某部体表或深入组织疼痛,称牵涉痛或放射痛。

心绞痛称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持续1-5分钟);心绞痛发作可在劳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休息后或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后于1-2分钟内缓解,而对心肌梗死所致的疼痛则服药无效。

7发绀☆

n.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发生机制:

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所致。

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可用血氧的未饱和度来表示。

毛细血管内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5g/dl)时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

严重平贫血(Hb<60g/L)时,虽SaO2明显降低,但常不能显示发绀,故在临床上所见发绀,并不能全部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病因与分类2大类

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3种

(1)中心性发绀:

受累部位的皮肤温暖。

一般分为①肺性发绀;②心性混合型发绀。

(2)周围性发绀:

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

(3)混合性发绀

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抽出的静脉血呈深棕色。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血液呈蓝褐色。

伴随症状

1.发绀伴呼吸困难:

心肺疾病、急性呼吸道梗阻、气胸;

2.发绀伴杵状指(趾):

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不包括慢性支气管炎);

3.发绀伴意识障碍及衰竭:

中毒等

8呼吸困难

n.呼吸困难:

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因:

1.2.3.4.5

1.呼吸系统疾病

(1)气道阻塞

(2)肺部疾病

(3)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

(4)神经肌肉疾病

(5)膈运动障碍

2.循环系统疾病

3.中毒

4.神经精神性疾病

5.血液病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

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临床上常分为三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

n.三凹征:

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踹息性)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2.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或右心衰引起。

左心衰发生的主要原因:

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

n.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称~

3.中毒性呼吸困难:

潮式呼吸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癔症

5.血源性呼吸困难

伴随症状1-2个

1.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

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突发性重度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喉水肿;

2.呼吸困难伴发热:

肺炎

3.呼吸困难伴胸痛:

大叶性肺炎

4.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异常)

5.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

脑出血

12呕血

n.呕血:

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常伴有黑便。

病因:

1.2.3

1.消化系统疾病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3.全身性疾病

综上,呕血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其次是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是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或胃癌。

临床表现:

1.2.3.4

1.呕血和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恶心。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血液学改变

4.其他

伴随症状

上腹痛:

周期性、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腹痛无明显规律性警惕胃癌;

教材p30伴随症状除1外,其他了解

13便血

病因-下消化道疾病-结肠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10ml以内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便。

伴随症状-腹痛:

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里急后重,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第十四章腹痛

病因:

(了解)1.急性腹痛;2.慢性腹痛;

发生机制:

※1.内脏性腹痛:

n.腹内某一器官的痛觉信号由交感神经传入延髓引起。

疼痛特点:

①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②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3.躯体性腹痛:

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

特点:

①定位精确,可在腹部一侧;②程度剧烈而持续;③可有局部腹肌强直;④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

胃、十二指肠-中上腹部;胆囊炎-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McBurney点。

发作时间:

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伴随症状:

1.腹痛伴发热、寒战:

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

2.腹痛伴黄疸:

可能与肝胆胰疾病有关。

15腹泻

n.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种,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

病因: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

(2)急性中毒

(3)全身性感染

(4)其他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2)全身性疾病

※发生机制:

※1.分泌性腹泻:

系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

霍乱。

2.渗出性腹泻

※3.渗透性腹泻:

服用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属此类型。

4.动力性腹泻

5.吸收不良性腹泻

临床表现-黏液、便血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17黄疸☆

n.黄疸:

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虹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

教材p37关于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不通过衰老的红细胞形成的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非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

n.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形成尿胆原,尿胆原小部分经肠道吸收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的过程,称~

按病因学分类:

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郁积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1.溶血性黄疸:

常见病因-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伯氨喹等引起的溶血。

2.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胆汁郁积性黄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胆汁郁积性黄疸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实验室检查血清CU增加为主,可见于胰头癌。

4.先天非溶血性黄疸-了解

三种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

UCB

尿胆色素(μmol/L)

溶血性黄疸

明显增加

胆汁郁积性黄疸

减少或缺如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或轻度增加

对黄疸的首选检查:

ERCP

31意识障碍

n.意识障碍: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病因:

1.重症急性感染:

脑膜脑炎、脑型疟疾

2.颅脑非感染性疾病:

脑缺血、脑出血、脑栓塞

临床表现:

1.嗜睡

2.意识模糊

3.昏睡

4.谵妄n.:

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5.昏迷:

分三个阶段:

(1)轻度昏迷

(2)中度昏迷(3)深度昏迷:

深浅反射均消失(鉴别中,深度昏迷)

伴随症状:

伴瞳孔散大

办瞳孔缩小:

有机磷中毒,口唇樱桃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