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详细解析.docx
《泰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详细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详细解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_____________,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__________,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_________,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异曲同工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各有千秋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异曲同工跃然纸上
D.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跃然纸上
【答案】C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既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干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
A项“失陪”为谦辞,只可用于自己;C项“寒舍”只可用于谦称自己的居所简陋;D项“千金”为敬称,只可用于称别人家的女儿。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
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⑧③④①②B.⑤⑥③④②①C.③⑤⑥④①②D.③⑤⑥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是“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既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又要注意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
③的陈述对象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并且是一个总括句,领起了下面各句。
故③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
②的主语应为①中的“它”,因此①应排在②的前面,据此可排除D项。
所以本题选C项。
点睛: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
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
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
4.下列对联所涉及的古代文人,与下图有关联的一项是
A.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C.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D.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句内容和图片对照的题目,图片是《琵琶行》的相关内容,诗句A项是欧阳修的,B项是范仲淹的,C项白居易的,D项是辛弃疾的,因此选C。
5.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中年人或老年人见了青年,觉得不胜其健羡之至,而青年人却似乎不能充分了解青春之乐。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我向来过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C.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地爱去。
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此题考核诗句的引用是否得体,题中B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反应一种惆怅之情,而句子反应的是一种闲适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
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
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
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
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
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
闻客入,欲起逾垣。
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
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
“若水!
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若水曰:
“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
”客皆班荆②,主人墙隅烋烋然③,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
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
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日欲晡,辞客而退。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
岁庚戌,无疾而终。
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
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
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释:
①共张:
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②班荆:
布草而坐。
③烋烋然:
灰尘蒙积的样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强:
强迫
B.日欲晡晡:
升起
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具:
准备
D.扼腕终身扼腕:
惋惜
7.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B.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9.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6.B7.C
8.
(1)(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2)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哀吊国家的灭亡;痛心兄长的去世;捍卫自己的节操;表明对旧主的忠心。
【解析】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B项,晡:
日落。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A项,“专指对逝去的”说法不正确,谓帝制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在死者名前称讳,表尊重:
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等。
B项,“农历纪年法”不对。
D项,“也可虚构”不准确。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恃:
依仗;造:
拜访;疾:
动词,生病;以此:
因此;重:
不轻易;数:
经常;焉:
代词,他。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概括要点的题目基本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此题狐疑根据文中的句子“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激愤而殉,以明节也”概括答题要点。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
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
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
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
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
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
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
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
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
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
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
“若水!
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若水说:
“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
”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
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
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
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
傍晚,辞别朋友退下。
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
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
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
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
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
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
①风标,风度节操。
10.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11.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
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
11.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
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解析】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回答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答出效果,运用反衬的手法,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诗歌的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托物言志,物的特征是“临风一唳”“怅望青田”,志向是“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飞激其间。
(郦道元《三峡》)
(5)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7)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大学》)
【答案】
(1).夙兴夜寐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阙者(3).以塞忠谏之路也(4).悬泉瀑布(5).未成曲调先有情(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8).在止于至善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
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
“夙”、“寐”、“阏”、“谏”、“焉”等。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这些松树经历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序更迭。
冬天长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强行压缩了,高寒、沙化、干旱,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在这里集合,兴冲冲地向松树发起攻击。
松树们不加理会,顶天立地,铆足了劲,往上长,直直地往上长。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些句子,都是历代文人写给松树的,都是高声礼赞。
松树的品行,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免检的。
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
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
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
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
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
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
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
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
只能是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念想着这片浩瀚森林自由地长大,尽情地长高。
身为务林人,他们即便在言语上也对大自然以悉心的呵护。
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
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永”字。
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
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海子有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
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去吧!
去吧!
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文章第7段与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4.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5.文中为什么引用海子的诗?
16.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标题的含义。
【答案】13.内容上,将“横”和“竖”分别比作坐标系的X轴、Y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结构上,既总结了上文的“横”与“竖”;又引出下文描述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绿林映白路,色彩鲜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塞罕坝的路在无边绿林的映衬下细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
15.表达塞罕坝人对植物的热爱,与植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享受着塞罕坝森林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使文章具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6.“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竖直”是写塞罕坝在环境极为悉劣的条件下,绿化率却极高,到处都是松树,赞美了松树坚毅、顽强、充满正气的精神。
“横平”是写塞罕坝人踩出又细又长的路,表达了对塞罕坝人不畏艰辛、执着奉献精神的赞美。
【解析】
13.试题分析:
段落的作用通常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第7段是一个过渡段,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引出下面写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14.试题分析:
赏析句子时要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运用了比喻手法,描绘了塞罕坝的路细长的特点,分析效果时要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
15.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引用诗歌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的作用。
另外,要考虑所引用诗歌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以及与本文写作对象或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
文中引用海子的诗要表达的是塞罕坝人对植物的感情,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