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422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全社会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从我县的实际看,作为我县城乡供水主要水源的地下水,由于长年来的过量开采,以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和地面沉降速率加快为主要特征的地质环境影响日益显现,带来防洪能力和水利工程效益的下降,还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航运、地面建筑等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

为了防止地面继续沉降,切实保护好不能再生的优质地下水,省人民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若干规定。

因此,启动和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事业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现实和非常紧迫的课题,这既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又是解决我县城乡供水矛盾、发展供水事业的需要。

一、我县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1、供水设施情况。

我县农村改水工作始于1981年,在市、县两级政府的重视下,累计投入改水补助资金500多万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村改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规模。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积极推行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城镇供水向农村延伸工程的进程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累计申请财政补助资金700万元,使农村改水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改水受益率逐年提高。

至2007年底,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65%,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世代饮用河水、土井水的状况。

县城武原镇也于2006年底成功切换了地面饮用水。

目前,我县城乡供水设施主要包括地下水及地面水供水处理设施。

2、供水结构及体制情况。

我县城乡供水分县城供水、乡镇供水及企业自备井供水三个格局,共有镇级以上自来水供应点15个,包括11个地下水供应点和4座地面水厂,其中由县建设局管理的4家,所在地政府管理的8家,核电系统2家,村级供应点1家,从业人员共300多人。

县城供水,2005年12月前以分质供水为主,即地下水供应城区内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业等生活饮用用水,地面水供应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杂用。

12月切换地面水后,城区内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全部为地面水,由县自来水公司供应。

各镇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由各镇水站(厂)及各企业自备井供水。

供水体制方面,县自来水公司、武原水站、城西水站、沈荡镇水厂,行政管理单位为县建设局;其余各镇水站,行政管理单位为当地镇政府;企业自备井供水属于内部供水,行政管理单位为县水利局。

3、供水规模及供水量情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目前,全县实际日供水规模17.3万吨,其中天仙河水厂日供水规模6万吨,其余各镇日供水规模为11.3万吨,其中包括澉浦镇自来水供应站0.6万m3/日;2007年,除县开发区大桥新区(由乍浦供水)和核电厂区外,全县总供水量为3283万吨,其中县城区供水量为1154万吨,各镇供水量2129.44万吨;地面水1284万吨,地下水1999.44万吨(以各镇近70口深井为主,不包括30多口企业自备井的用水量)。

二、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情况

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启动于2003年。

2003年9月,县政府对完善我县供水管理机制和投资机制召开专题会议,围绕供水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提出了加快编制供水规划、逐步理顺供水管理体制、完善供水投资机制的意见。

2004年12月,县发展计划局(现发改局)编制完成了《海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对我县2020年以前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作出了规划。

在此基础上,2007年,我县又完成了《海盐县城乡供水二级管网专项规划》,为我县下一步镇(区)二级供水管网建设提供了依据,为推进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1月,县政府又出台了《海盐县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同年6月,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水源地保护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实施的目标及发展方向。

为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05年4月,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暨禁止地下水开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县政府办公室和发改、水利、建设、财政、卫生、环保、国土、经贸等相关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

2006年,进一步明确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由县建设局负责实施,将原设立于县水利局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改设在县建设局,将原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职能逐部划归到县建设局,由其承担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的行业管理、技术监督指导。

今年年初,县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成立海盐县水务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现正积极筹建之中。

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实现2010年地下水禁采目标,2005年1月,在原来天仙河水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县政府同步出台《关于控制我县地下水资源开采实施意见的通知》。

同年底,县城成功实现了地面水切换工作,封闭了15口地下深水井,先于其它镇实现了地下水禁采目标,开启了地下水禁采步伐。

按照《海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06年,我县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该工程包括为日供水能力30万吨水厂及贯通全县各镇(区)126.72公里的一级供水管网,工程分两期实施。

同年3月,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

2007年7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海盐县城乡供水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并被确立为省重点工程。

在海盐县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该工程被确定为县政府2008年实事工程。

海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15万吨水厂一座,配套建设68公里供水管网,供水范围为覆盖整个海盐县域的城市和镇(区),取水水源为沈荡镇聚金村的千亩荡,工程投资概算为39550万元,于2007年12月3日正式开工。

为了切实解决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供水源水问题,县政府按照市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积极开展了太湖引水工程前期调研、论证工作。

2007年8月,由分管副县长召集县发改、财政、建设、水利、环保、国土、供电局各单位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研究太湖引水问题。

会后,由水利局牵头,成立调研组,分别走访了兄弟县市的相关单位和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了解情况,并特别询问了有关海盐太湖引水的看法和建议。

还实地察看了太湖胡溇取水口。

于9月4日,调研小组再次开会讨论,交流相关情况,形成了海盐太湖引水工程的初步意见。

三、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面临形势

1、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我县从1966年起开始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至2005年12月,一直以地下水为主供水。

根据水文部门勘证,我县地下水资源属深层封存型,无补给来源,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地下水资源将不断衰竭;同时,近几十年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了区域性降落漏斗及地面沉降的出现。

据地质勘探资料显示,开采中心武原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地面沉降,至2004年沉降程度已相当严重,最大的地方达1.62米,切换地面水后,沉降速度虽有所趋缓,但年均仍达2厘米。

为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控制地面沉降,防止地质灾害,省政府办公厅于2002、2004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划定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及明确控制目标意见的通知》,划定我县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明确了全面禁采地下水的控制目标年限。

如何解决地下水禁采后全县供水问题,找好替代水源,保证城乡供水需求已迫在眉睫。

2、水源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运河水系,降雨充沛,河道密布,湖荡众多,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污水排放、农药化肥使用及上游污水流入,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

全县地表水除南北湖为IV类外,其余均为V类或劣V类水,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十分突出。

据对县内天仙河、千亩荡、化神荡、三牌楼漾、于城大桥5个断面的采样分析,水质均为劣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超标油污染严重。

同时,我县地处太湖排涝工程下游,水质受境外水影响较大,安全稳定性差,水质难以保障,尤其泄洪期间,各项指标更是难以控制,对我县饮用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3、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保障的呼声日高。

目前我县城乡居民对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县城切换地面水后,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成为县城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5年哈尔滨松花江污染事件、2006年秀洲化工厂水污染事故和2007年太湖蓝藻的集中爆发所引发的教训,群众反响非常强烈,迫切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确保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问题若处理不好,势必会对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政府形象等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4、周边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进展较快。

为执行省政府办公厅2个文件精神,缓解缺水矛盾,嘉兴市本级和兄弟县(市)都加快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相比我县,他们起步较早、进展较快。

如海宁、桐乡在2000年就开始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所需的水厂、供水管网等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嘉兴、平湖、桐乡、海宁在2004年基本完成水务体制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实施;另外,各地还根据实际,采用了不同的水源补充或水质改善方法,如嘉善、平湖都采用从太湖取水或引水的办法来弥补水源、水质上的不足,嘉兴近期采用湿地生态治理,远期实施引水工程。

四、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供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大之势。

近年来全县城乡年用水量递增幅度均在10%以上。

根据预测,我县至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22.5万m3/日、36万m3/日的需求规模。

与此同时,进入倒计时的全面禁采地下水控制目标也给供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两者互相作用进一步拉大了水资源缺口。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共享已刻不容缓。

2、饮水安全难以保障。

我县属水质性缺水,本地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以及过境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河网水质,水环境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

《海盐县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起步迟,对县城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措施的落实成效还不明显,取水口随时会受到周围污染源的影响;对千亩荡水源地的保护措施相对滞后,虽然前期开展调研,但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供水方面,目前我县唯一达标的地面水处理设施县自来水公司天仙河水厂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在目前源水水质虽已污染但尚稳定的情况下能确保出厂水水质安全,但如水源进一步恶化,将很难保证出厂水合格。

其它大多数供水点的供水处理工艺、管道等设施简陋,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没有完善的水处理设施,抽取的地下水直接供应用户,水质超标现象普遍,供水过程易受二次污染。

3、后续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水厂建设到一级管网、二级管网的建设,涉及总投资约8.5亿元,还不包括三级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因此,随着一期工程各项子工程相继启动上马,投入越来越大,资金压力越来越重,而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建设成本不断加大,且工程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不断增大,建设资金保障不足,威胁到工程的整体推进和建设周期。

三级管网的改造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

资金瓶颈的制约,将严重影响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4、供水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

我县目前城乡供水呈多元化格局,管理体制各异。

由于各供水企业的投资主体不同,水价的制定存在一定差异,产生不同的供水企业争夺客户的现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小水站(厂)运营困难。

各自为战的供水体制,还难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供水基础设施投入盲目,缺乏统一规划,造成重复建设。

同时,随着我县水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必涉及各供水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而我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在编人员为事业编制,这就带来一个身份转换问题,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抵触情结。

5、涉及工程征(用)地政策不健全。

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由于管线铺设长,覆盖全县各镇(区),涉及面广,并且部分用地还需征(借)用农保田。

由于国家对土地管理十分严格,审批程序较多,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的时间受到了影响。

同时,在管线建设前期政策处理中,因涉及到农户承包地,为局部利益,常出现农户不配合工程建设的现象。

五、对推进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切实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是供水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保证全县人民饮用水安全,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统一思想。

加强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宣传,尤其要对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全面禁采、安全节约用水等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营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要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按照职责分工,投入资金,出台政策,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重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妥善处理好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自觉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真正成为造福地方百姓的“民心工程”。

(二)理顺城乡供水一体化体制和机制

体制和机制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保证。

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深化水务改革。

建立新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建设机制,将供水企业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网络结构组成、职能划分和定位,抓好各级管网的建设、改造及与主管网的衔接。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格局。

积极完善直接供水和分级供水相结合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模式,并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一级供水模式。

县水务投资集团负责县级地面水厂制水、主管网输水及配套设施管理,一级公司制水出售给各镇自来水供应点。

各镇自来水供应点负责本区域的供水日常经营、维护管理,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三)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海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已经出台,在此基础上,各镇要开展调查摸底,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编制本区域的供水规划,并与县级规划相衔接,成为县级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严肃执行两级规划,杜绝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切实发挥规划指导作用,避免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在管网方面出现的重复建设。

根据上级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文件精神,水厂和管网建设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周期长的严峻形势。

必须加快建设与需求规模相适应的地面水厂、供水管网等设施,排出时间进度表,保证工程如期竣工、投入运行。

根据规划,要同步建设配套设施,以及镇、村自来水供应点和管网的建设、改造,做好衔接。

(四)加强水源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整治

认真实施《海盐县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县环保、建设、国土、水利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我县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改善水源。

要加大对已划分的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保护力度,促进现有取水口水资源质量的好转。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千亩荡水源地建设。

继续加强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好水环境,提高水质。

保护工作要与治理工业污染相结合,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河道整治工作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入网率。

(五)加强水质监测

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出现,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保障、应急措施,尽快制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应急预案。

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强化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加强饮用水安全监测,逐步推行供水行业准入控制和特许经营制度,维护供水行业秩序,严肃查处破坏供水设施和窃水等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的监测结果,要定期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供水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制、供水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供水设施的日常运营维护,加强水质检测,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真正饮上“放心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