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341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docx

重庆市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2016届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政治教研室

一、普通高考重庆卷与全国卷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异同分析

(一)考试内容的范围及所占分值比重

1.考试内容的范围

全国卷:

必修课程1—4的全部内容

重庆卷:

必修课程1—4的全部内容+少量选修课程

2.考试内容4大板块所占分值比重

全国卷:

经济生活30%,政治生活24%,生活与哲学30%,文化生活16%。

重庆卷与全国卷基本相同。

(二)题型、题量及分值

全国卷:

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综合题2题,共52分。

合计100分。

重庆卷与全国卷完全相同。

1.客观题

(1)双项组合选择题:

全国Ⅱ卷2013年有9个,2014年11个,2015年9个,重庆卷2013年3个,2014年4个,2015年6个。

全国Ⅱ卷的组合选择题数量比重庆卷多,对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2)一材多用的选择题量。

全国卷没有,重庆卷2015年有2组共5个小题。

全国卷话题范围更广,考查的时政、生活、人文点更多。

(3)理论性错误题肢的数量。

2015年全国Ⅱ卷9个,重庆卷18个。

全国卷理论性错误题肢更少,要求考生要更多地从是否符合题意的层面作判断。

(4)知识化表述题肢的数量。

2015年全国Ⅱ卷2个,重庆卷有18个。

全国卷知识化表述题肢少,藏理论于说事之中,对考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要求高。

(5)解答须依托时政或生活常识的题目数量。

2015年全国Ⅱ卷12个,重庆卷4个。

全国卷要求考生有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不能只管书本知识。

2.非选择题

(1)阅读量:

2013年全国Ⅱ卷材料共930字、重庆卷300字加图表;2014年全国Ⅱ卷890字,重庆卷280字加图表;2015年全国2卷665字、重庆卷约376字。

全国卷文字与阅读量明显大于重庆卷。

(2)试题形式:

材料形式:

全国卷基本是纯文字的形式出现,重庆卷则形式多样,除文字外还有曲线图和漫画等形式;全国卷是单一的问答式,重庆卷除问答外还有填空填图等形式。

(3)开放性试题:

全国卷近几年都有开放性试题,一般命在文化、哲学、政治三个模块中的一个模块上,包括提建议、写广告词或发言提纲、辨析观点、批驳行为或观点等。

重庆卷则没有出现过类似题型。

(三)试卷结构

全国卷:

历史、政治、地理三科按选择题、非选择题整体排序。

政治选择题是12~23题,非选择题两道大题38、39题,通常设有5个小问。

重庆卷:

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科合卷,即按学科选择题、主观题集中排列;选择题是1~12题,非选择题两道大题13、14题,通常设有5-6个小问。

思想政治重庆卷与全国卷在考试范围、题型、题量、分值设置上基本相同。

二、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特点分析

2015年全国

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试题稳中求变,注重基础知识;聚焦社会热点,突显核心价值;立足问题立意,强化能力导向;突出学科品质,体现课改理念”具体如下:

(一)试题稳中求变,注重基础知识

2015年全国

卷,在试题结构、试题类型、各题型和知识模块所占分数比例基本未变。

但选择题顺序有所调整,文化生活由19题变为20题,这对按固定套路来训练的考生来说有点问题,稍不留神,可能出现失误。

计算题重新出现,如12题对收益率的计算和判断,理财是应该考查时政热点,但融合了计算对文科生来说就是难点。

公司、宏观调控、投资等问题虽然常考,但今年更注重细节,审题的难度加大,当四个选项都正确时,和题目材料契合度就很关键。

老点新考,老资料新用,角度新,问法妙,如15题对电力价格下调建议的恰当理由,22题苏轼《琴诗》的理解中的哲学关系的描述。

选肢间的不平衡,迷惑更大,判断更难,曾一度的追求四个题肢的一致,字数,表述都相同很为风靡,今年完全不同,几乎所有题肢都参差不齐,感觉不按常理出牌,打破了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式。

今年考查的知识点大多在近几年高考中反复出现,侧重对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未变,核心考点不回避。

如,13题“市场与宏观调控”、15题“价格变动的影响”、16题“基层民主建设”,17题“依法治国”,20题“文化交流”,直接考查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21题“辩证法的矛盾与发展”、22题“联系的观点”,23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9题“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则突出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

(二)聚焦社会热点,突显核心价值

2015年政治高考题选用了大量时政材料作为试题情境,众多热点,竟相绽放。

如:

12题“投资与理财”、14题“存款保险制度”、17题“司法体制改革”、19题“我国的外交政策”、21题“经济新常态”等等,尤其是西藏、宗教问题出现在考卷上,这类敏感问题已多年不曾谈及,更为突出的是依法治国和抗日战争两大时政热点出现在主观题中,不回避热点,突出考查热点社会问题成为今年考题的显著标志,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试题素材的选择上突显核心价值观,发挥政治学科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导向功能。

价值取向鲜明,贴近现实、紧扣时代、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党和国家政策。

如:

20题《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1题“经济发展新常态”,38题税收法定原则,39题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请对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加以批驳”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不仅能够体现学科特色,传播“正能量”,而且将最新的时政内容与德育功能相结合,突出试题的思想性与时代性。

(三)立足问题立意,强化能力导向

试题的设问有思维力度,答案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能力立意十分明显,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材料信息、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使材料、设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要求学生不仅看到生活现象的表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原因。

如14、17题单纯从知识角度扣文字信息获取两渠道都不能很好地发现答案。

必须二者结合,甚至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某些观念才能明确答案。

通过选用生活情境,要求学生以设问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依据,探究背后的本质,从而展现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如38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学生考试的感觉是较容易,答的比较顺,其实不然,这种时政材料运用中的考题主张考查主张学生分析,运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不是简单地考查书本知识,而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活用,变通,整合甚至创新书本知识。

(四)突出学科品质,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重视思想启迪,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学科德育功能,发挥了政治学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

如:

13题查处涉企审批、收费的违法违纪问题,14题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18题对西藏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考生感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感受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情怀。

39题

(1)意识能动作用说明抗战精神对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还利于民的执政理念以税收优惠和利民政策从经济知识中去考查。

抗战精神,勿忘历史,不需要说教灌输,在史料分析中情感油然而生。

坚持科学探究、理性批判与包容相统一的精神是高考命题的又一个趋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去探索科学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

如第39题(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类似的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经常在全国卷中出现,试题注重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课改理念,注重探究精神。

三、复习教学进度安排建议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采用的都是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虽有所侧重,但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不是孤立的三个阶段。

第一轮:

主要目标是全面掌握考纲要求的知识点,重点理解主干知识,夯实基础。

其指导思想是“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1.全面,即全面覆盖,复习内容要涉及所有考点,使总复习尽可能周到全面。

2.扎实,即抓好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基础夯实扎牢。

3.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4.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第二轮:

主要目标是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关注热点,学会运用;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专题和热点专题两部分。

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1.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强化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2.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方法,并不断总结完善。

3.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对单一知识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接点,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4.提高,即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

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做题的技巧和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综合训练与模拟考试阶段,其指导思想是“返扣、模拟、强化、调节”。

1.返扣,即知识返扣,旨在进一步巩固基础、突出主干,主要形式是课本返扣和试卷返扣(自我返扣)。

2.模拟,即高考前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尽早熟悉高考题型,纠正答题的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答题技巧等。

3.强化,即对高考重点、常考题型进一步总结,强化规律、解法定模,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自如运用所学知识。

4.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迎考的信心和斗志,对学生进行迎考心理素质训练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四、复习教学策略

(一)深入研究,是成功的前提。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研究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研究题型、文字表述、答题思维,与重庆卷的异同。

做好反思和总结,把握全国卷试题的特点及规律,做到备考方向正确,教学策略合理。

2.认真研究课堂教学。

全国卷无论是在选材和设问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备考复习中特别是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力戒上课满堂灌、逐个知识点串讲的陈旧教法,课堂上可采用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提示下自主学习,画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做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评讲练习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或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老师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共性的突出问题,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检测所学内容。

3.深入研究学生和学情。

在高考备考中教与学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真实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才能获得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进入高三复习后,教师应通过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或者召开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典型问题、薄弱环节、希望要求等及时作出调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二)落实基础,是成功的保障。

1.仔细研究课标、考纲、考点、教材,先把课本读“厚”。

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逐个消化。

解读课标和考纲中的行为动词如评析、阐述、说明,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层次。

2.要确定复习的重点难点。

通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课标考纲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问题,不能平均用力;除了要老师讲解,还要加强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要互相交流,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

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

3.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围绕主干知识即重点的、在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的知识,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整理主干知识,深入分析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主干知识串联成知识链,这样有助于提高复习的实效。

否则在头脑中的知识都是散乱的点,在解题时就会出现理不清因果、不知从何说起、想到什么写什么、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三)强化思维,是成功的利器。

1.学会思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知识的复习中,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章节,要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思维沿着知识生成的路径发展。

2.学会分析。

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事件与时政热点,但又不拘泥于事件本身,要让学生学会提问,从问题出发,多一些有意义的追问,不仅知道事件是什么,而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多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可以从措施、方法、途径、建议方面思考和分析。

3.学会方法。

要在平时的教学与练习中,从思维方法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科素养。

如辩证的思想方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逻辑的思想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综合法、条件判断法、分层法)、发散的思想方法(主体发散、层次发散、逆向发散、学科发散)。

(四)重视运用,是成功的关键。

1.用知识的联系和板块的构建来调动知识。

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更主要体现在知识综合的深度上。

在教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材目录、主体归纳、热点话题探究等方式来整合相关知识,帮助考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知识构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用时政热点来融合相关知识。

平时的教学中要贯穿时政热点,关心国家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引入新素材、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出发去解读现实生活问题;联系重大时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去理解学科知识,培养事理交融的思维习惯,可以围绕热点话题进行多角度、不同模块之间的思维演练,围绕热点话题分专题进行知识整合构建;学会从学科知识角度去描述、阐释和转述具体问题,提高阐释与论证问题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和知识的拓展、迁移、应用能力。

(五)掌握技巧,是成功的法宝。

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两种技巧:

解题技巧和应试技巧。

1.解题技巧。

2.应试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