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241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docx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

“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

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

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

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

“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杨云翼,字之美。

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

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

泰和七年,授东京路按察司事,因召见,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

 贞佑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朝议以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

云翼言:

“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

用之必误大事。

”不听,后果败。

时右丞相高琪当国,人有请榷①油者,高琪主之甚力,诏集百官议,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

“可。

”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寝。

高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

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

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

“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

“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自余小失,何足追咎。

”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

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

“但治心耳。

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

  云翼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

其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

①榷:

专卖。

(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称:

符合恨晨光之熹微恨:

怨恨

B.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寝寝:

搁置去以六月息者也去:

离开

C.云翼不恤也恤:

顾及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

自夸

D.至是稍愈稍:

稍微等终军之弱冠等:

等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章宗咨以当世之务  ②高琪后以事谴之

B.①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②入粟补宫及以战功迁授者

C.①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②其待人则宽

D.①廷议之际多不尽言  ②上亲问愈之之方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云翼天资聪慧,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写字,每天能诵读几千字的文章。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第一,词赋考试也中了乙科。

B.有人请求实行油料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聚集百官商议此事时,杨云翼等人却对此表示反对,高琪为此怀恨在心。

C.兴定三年,有数万士兵参与了筑建京师城,夏秋之交,很多士兵接连患病,杨云翼亲自调药护理,从而救活了许多人。

D.皇上让杨云翼去审问宗室承立。

云翼审问后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过失还不足以治罪,但皇上应追究他过去的问题。

8.文言文翻译。

(7分)

①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3分)

②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9—10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9.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

(5分)

10.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哪几次情感变化?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

(3)陈情表中李密用“-----------------,--------------------。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林教头巧遇鲁智深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

“天色热!

”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

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

“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

”智深道:

“说得是。

”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

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

“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

”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

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

“端的使得好!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

众泼皮道:

“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

”智深问道:

“那军官是谁?

”众人道:

“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智深道:

“何不就请来厮见?

”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

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

林教头便问道:

“师兄何处人氏?

法讳唤做甚么?

”智深道:

“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

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

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

”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智深道:

“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

“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

”智深道:

“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

”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

“官人!

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林冲连忙问道:

“在那里?

”锦儿道:

“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

”林冲慌忙道:

“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

“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

”林冲娘子红了脸,道:

“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

“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

”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

高衙内说道:

“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

”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

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

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

“教头休怪。

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

”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

林冲见了,叫道:

“师兄,那里去?

”智深道:

“我来帮你厮打!

”林冲道:

“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

自古道:

‘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智深道:

“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

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2.选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

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答: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

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

(4分)

答:

14.这段文字也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

(3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沈从文传凌宇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

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

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

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

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

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

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

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

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

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

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

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

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

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

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也毫无限制。

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好几倍。

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

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

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

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

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

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

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沈从文却没有气馁。

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

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

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

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

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

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

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

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

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般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

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结账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

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

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

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到外面找事做,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

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

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

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

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

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

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

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

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B.沈从文参加过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得了个零分。

这反而使他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坚信努力不会白费,理想定能实现。

C.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

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D.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

E.沈从文之所以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

16.为什么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7.沈从文在北京求学期间,哪些人曾给予他怎样的帮助?

他们帮助沈从文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5分)

答:

18.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

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

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22.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的内容,请找出四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

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

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

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李明

××年×月×日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23.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增广贤文》说:

“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你认为交友“须胜己”吗?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自主命题,立意自定,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高二语文开学考参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C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答案:

B解析:

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答案:

A解析:

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

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

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4.答:

D。

(稍:

逐渐;恨:

遗憾;等:

同于)

5.答:

A。

介词,拿。

B项:

助词,表停顿/代词,者字结构,代人;C项:

连词,顺承,那么/连词,转折,却;D项:

助词,的/代词,这种病。

6.答:

B。

考查对浅义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7.答:

C。

“数万士兵”错误,原文为“役兵民数万”,数万是兵和民的总和,非数万士兵。

8.答案:

(1)①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赏罚国之大信”,判断句,1分;“劝”,鼓励,1分;大意1分

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了。

前“正”,端正(或“使……端正”)1分;“一”,统一,1分;后“正”,正道,1分;大意1分。

【第8

(1)题】①a..判断句必须统翻为“……是……”b.“劝”可以翻译为“激励”,“劝勉”“勉励”c.大意:

“信”“录”“将来”三处翻译对两处即可得1分“信”可译为“信用”“诚信”“信誉”“威信”;“录”可译为“录取”“录用”;“将来”可译为“后人”“未来的人”“以后的人”。

②a。

“正”可译为“摆正”“匡正”“放正”“使……端正”“使……正直”b.“一”译为动词“统一”c.“正”译为“正道”d.“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两句都翻译正确,大意即可得1分

【参考译文】杨云翼,字之美。

杨云翼天资聪慧,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写字,每天能诵读几千字的文章。

明昌五年,杨云翼考进士得了第一,词赋也中了乙科。

泰和七年,任东京路按察司事,因此被召见。

章宗拿当时的政务询问云翼,他回答得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贞祐四年,大元和西夏的大军入侵鄜延,朝廷商议用蒲察阿里不孙任副元帅来抵御敌军,杨云翼上言说:

“蒲察阿里不孙,是个言过其实的人。

用他必定要耽误大事。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战败了。

当时右丞相高琪执掌朝政,有人请求对油料实行政府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聚集百官商议此事,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说:

“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