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206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docx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

葛贤平

摘要:

当代中国的群体利益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群体利益结构的设计、构建、运行、评估、改进。

现实社会中,片段思维、线性思维、静态思维、封闭思维模式的存在,制约了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坚持整体、非线性、动态、开放的系统思维。

  一

  任何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遭遇到现代化风险或危机,中国也难以避免。

其突出表现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甚至是两极分化;在社会宏观上的表现就是群体利益矛盾的激化,即地域(东、中、西部)群体利益矛盾、城乡群体利益矛盾、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群体利益矛盾、劳资群体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化。

鉴于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这是因为,这些矛盾能否通过协调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是趋于“两极分化”还是走向共同富裕;是陷入“发展陷阱”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导致“社会断裂”还是达于社会和谐。

总之,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能否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继续推进的重大问题。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解决利益矛盾中推进社会的发展。

一般意义上而言,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是指社会管理者在社会宏观上对群体利益分化格局所进行的有利于社会健康运行的调整,群体利益协调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本质要求。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则是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为实现群体利益的多样性与和谐发展的协调。

在系统科学中,与协调相对应的概念是整合,比较接近的概念是协同。

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因素,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因素,通过竞争和协同,推动着系统的发展。

协同反映的是系统的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共同性的状态和趋势。

相比较而言,讲协调更能体现协调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而构建系统的关键是用何种结构模式去整合全部要素,以解决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与否亦即群体利益结构协调问题。

从系统学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核心问题是群体利益结构的设计、构建、运行、评估、改进。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结构的和谐必然会在群体利益协调系统功能发挥中体现出来。

(1)自我调节性。

在系统论意蕴中,调节是指主体通过某种方法来组织对象系统,使之从无序转换成有序。

一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系统,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自组织运动,即大量富有个性的群体依据各自掌握的信息采取行动,彼此的目标、方向、行为方式千差万别,呈现强烈的自发性,但社会在整体上呈现有序运行。

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群体一旦对某一客观进程有所认识,就会形成一定的理论,有计划地干预社会进程,充当他组织者。

群体利益协调就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矛盾统一体。

在社会基本形态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机体能够对自身内部的群体利益进行自我协调。

(2)均衡性。

现阶段仍严重失衡的群体利益格局是导致我国群体利益矛盾不断加剧和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

迄今为止,“和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术语,与它比较接近的术语是秩序,包括有序和无序,和谐属于有序范畴。

“看来,系统科学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有必要引入和谐概念,区分和谐与不和谐这两种不同的系统状态和品质。

”①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抽象理想,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指向的现实战略构想。

尽管在理论上和谐社会内涵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关系,但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相对均衡且合理的利益格局。

归根结底,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各群体共创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激发群体的主体活力,以共建保共享,以共享促共建,使群体成员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群体利益格局。

群体利益协调最终要呈现整体优化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更不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当代中国的群体利益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国家的政治力量,积累了大量社会利益存量。

这一时期,社会群体呈现高度均等的利益关系结构。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利益结构被改变。

但长期以来,理论界比较忌讳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群体利益分化问题,更多的是强调共同利益的一致,漠视群体具体利益的存在。

实际上,利益协调,特别是社会宏观上的群体利益协调,是自原始社会以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的内在功能。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其区别在于,这种功能的发挥方式(自发和自觉)和实际功效有所不同。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的核心所在,利益分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必要构件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壮大与成熟不断发展。

因此,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深入开展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研究,对于揭示群体利益协调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特殊规律、妥善解决当代中国群体利益矛盾、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中国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类似问题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系统思维模式的存在制约了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实效性。

这些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

  1.片段思维

  片段思维识物想事只从单方面考虑或偏于某一方面,缺乏整体视野。

这种思维主要表现在:

(1)只盯着部分要素而不关注全部要素。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群体异质、组分庞大,彼此差异或不平衡十分突出。

目前理论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囿于经济学或政治学的居多,囿于具体操作环节的居多,哲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很不充分;研究中存在过分突出经济因素的倾向,忽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对群体利益协调的作用,把突出发展经济作为协调的重点,这本无可厚非,但变成只要重点、不要其余,就是片段思维的体现。

(2)只盯着部分结构而不关注整个结构。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

系统的结构就取决于系统之中的要素、由这些要素联系形成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综合,并由这样的综合导致了系统的一种整体性规定。

片断思维的突出表现是只考察群体利益协调的经济结构,忽视考察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结构,不承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不会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3)只盯着某些层次而不关注所有层次。

系统的不同层次,往往发挥着不同功能。

一般而言,低层次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较大的结合强度,而高层次系统的要素之间结合强度则要小一些。

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也是如此。

当代中国群体分类标准很多且按同一标准分类的群体也有大小和不同层次之分。

因此,协调时只关注部分层次,容易以偏概全。

  2.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单向的、单维的思维。

其主要表现在:

(1)忽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近代科学的遗产之一是独立质点的单向因果联系。

在分析就是一切的旗帜下,整体被分解为部分,直至分解为质点,生命有机体被分解为细胞,行为被分解为反射,知觉被分解为点状的感觉。

”②在线性思维者看来,群体利益协调系统,也只是孤立单元的单因果系统,它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也是线性的相互作用。

这时,群体利益矛盾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被忽略不计。

(2)线性过程是同质的展开,没有阶段的划分。

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黄金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群体利益冲突加剧。

同一社会过程分成不同时期,这正是社会系统自身非线性发展的结果。

看不到过程的阶段性,实践进程已进入下一阶段,思想仍然停留在上一阶段,是线性思维的一种常态。

(3)否认群体利益协调受到瓶颈制约。

群体利益协调本身是非线性过程,不能期望找到一条笔直的大道,要有走曲折之路的思想准备。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矛盾涉及人口最多、范围最广、复杂性最强,因而协调难度最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加以完善,其中思维创新是重要的一环。

那种认为协调没有瓶颈制约,只要制定政策,就能“药到病除”的想法,也是线性思维的表现。

  3.静态思维

  状态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系统是静态系统,把思维对象当成静态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是静态思维。

其主要表现是:

(1)认为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分化已经完成。

其实不然,一方面,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分化进程中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

2010年4月1日发布的《2010胡润财富报告》称,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已达875万人,相比2009年增长61%,其中亿万富豪达55万人,相比2009年增长78%。

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商人、高收入人士(如跨国公司高层)、“炒房者”和“职业股民”。

人们对富裕群体中相当一部分靠非法手段暴富的不公平现象极度不认可。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虽然我们对户籍、人事等制度作了较大调整,但是身份壁垒还未彻底清除。

改革为那些旧体制下不占优势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使他们有可能利用市场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群体利益的分化、重组也必将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认为协调与不协调是静态的,只存在绝对协调和不协调的系统。

绝对的协调实际上是不协调,因为它意味着和而同一,而没有差异和矛盾,社会的一切活力就都会被扼杀。

那种认为协调达到了利益均衡的稳定态就是绝对的协调的观点,是一种静态思维。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协调的,一般而言,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协调,敌对的矛盾就不能协调。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虽然包含一定的对抗因素,但通过适当调解也能实现劳资两利、和谐发展。

(3)认为非线性动态系统不存在时间滞后的特点。

时间滞后就是说不能用此时的结果检验此时的行为,当前群体利益协调的方向是否正确、政策是否得当,要过一定时间后才能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

时间滞后现象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存在时滞往往使得企图改善系统品质的行动矫枉过正,以至于越努力效果越差;而社会运动是不可逆的,恶果一旦造成很难消除”③。

  4.封闭性思维

  封闭思维否认系统与它的环境互塑共生的关系。

其主要表现在:

(1)认为群体利益协调与保护自然二者是对立的。

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和政府在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口号下,对自然强取豪夺、破坏生态、掠夺式开发资源、盲目追求GDP的增长,等等。

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极大地增加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破坏自然界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自然界报复人类的滞后时间越来越短。

对此,恩格斯早有预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④

(2)缺乏国际视野。

不了解或不愿意借鉴西方在协调群体利益问题上的实践经验。

其实,群体利益协调是一个世界性话题,西方国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也面临这些问题,他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当然,国情不一样,我们的借鉴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的。

反映到思维上,就是要从国内外整体视角识物想事,善于借鉴外来做法,不能坐井观天。

(3)缺乏未来视野。

社会系统的现状不仅取决于它的过去,还受其未来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在封闭思维的指导下,追求片面的政绩观,对群体利益协调采取高压、强制甚至违法的手段,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未来视野所达到的只是暂时的群体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协调,为未来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和风险。

现实中发生的干群冲突,大多是因小事引起,一些地方干部对关系人民利益之事漠不关心或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欠缺,再加上一些群众不明真相,被少数人利用,最终造成干群关系对立,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

  系统思维一般被称为整体观、全局观,就是把想要实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

  1.坚持整体思维

  “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⑤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是对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和现状的一种描述,是状态与过程的统一,群体利益协调的全过程不是阶段的简单排列和加和,而是它们的有机衔接。

群体利益协调必须从整体上思考和设计:

(1)贯彻全要素观念。

群体利益协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种类、组分、数量庞大,彼此差异十分突出,必须分别从多种角度考虑,才能全面认识。

群体利益协调可以表现为不同阶级或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利益集团等的协调。

即使是对于按照同一角度划分出来的众多群体,对相应的群体利益协调,也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2)贯彻全结构观念。

结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群体利益系统也是如此,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结构,每一种结构还可以划分为更具体的子结构。

系统思维追求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整体协调,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利益子结构出发,全结构考察,才能实现群体利益均衡。

(3)贯彻全层次观念。

社会是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系统,群体利益协调既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也表现在每个层次的不同组分之间,需要落实到社会运行机制的建设上,形成制度保障。

从信息流通角度看,群体利益协调系统自组织主要是同一层次不同子系统的横向信息交流,群体利益协调系统他组织主要是上下层次的纵向交流。

  2.坚持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思维呈现的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的、立体化的网状结构特征。

群体利益协调要坚持以下几点:

(1)深入研究群体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生成原因。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地域群体利益矛盾、城乡群体利益矛盾、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群体利益矛盾、劳资群体利益矛盾,其中贫富差距拉大是群体利益矛盾的集中体现。

市场经济的实行、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不平衡的利益表达、城乡二元制度壁垒、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

(2)非线性过程要经历一系列部分质变,呈现出阶段划分,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具有重大意义。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格局的形成是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及相应的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原有阶层更新、新兴阶层涌现,单一、均等、活力不彰的群体利益格局被打破,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群体利益矛盾呈上升之势,目前,总体上仍在高位运行。

(3)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群体利益协调产生瓶颈的可能性,在行动上尽力避免。

其实,出现瓶颈是非线性系统的共有现象。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群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劳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失衡、管理层与被管理层冲突、城乡二元壁垒等,严重制约着社会整体的发展。

这些群体利益协调中的重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瓶颈现象。

(4)任何一种非线性表现形式都具有两重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线性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弱化其消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效率优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维及其政策在当时是合理的,而在社会发展到群体间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情况下,就必须及时调整思维。

当前,在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前提下,特别要注重公平,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政府要充分发挥税收等杠杆的作用,努力缩小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3.坚持动态思维

  把思维对象当成动态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是动态思维。

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需要自觉运用动态思维处理问题。

(1)群体利益的协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或几次行动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社会。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群体利益关系的和谐,存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和采取哪种方式来协调群体利益矛盾。

每一次协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即使十分有效,其科学性和正确性也是相对的。

群体利益协调需要反复地构建和维护。

(2)善于利用微涨落促进群体利益协调。

“社会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别是所谓指数式放大机制,把握不好就可能在不经意中把无关大局的小涨落迅速放大成破坏社会稳定的巨涨落。

”⑥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群体利益协调中出现起伏震荡或涨落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就并不可怕,甚至还有益于激发群体的主体活力,促进改革开放。

同时,动态思维要求实时监测群体利益的动态变化,及时作出有效的宏观调控,形成包括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整合、分配、补偿等在内的一整套协调机制,驾驭涨落,防止出现大的震荡以确保社会稳定。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应对风险的预警机制。

在关于风险的众多研究中,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值得反思。

这一理论不仅拓展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强烈关怀,更为关键的是它抛开了后现代理论常用的消解语境,强调建设的使命。

当前我国群体利益协调面临着许多风险,突出表现在:

群体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就业压力增加、劳资群体冲突加剧、管理层与被管理层冲突增多、群体性事件上升等。

上述矛盾有的处于潜伏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会逐步显现,有的可能会采取突然爆发的方式。

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应对风险的预警机制;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建设政治生态,构建责任政府;实行充分就业,激发社会群体的活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扭转群体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拓展协商民主,化解群体利益矛盾。

  4.坚持开放性思维

  一个系统内部的协调有序要以该系统与其环境互动关系的协调有序为条件。

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外部环境来认识和处理群体利益的协调问题。

(1)坚持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

人类社会的运行状况依赖于大自然,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必定反映到社会内部来,造成社会群体内部的不协调。

当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一切为群体生存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群体利益协调奠定了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

(2)要有国际视野。

当代西方群体利益协调形成了社会冲突论、社会整合论、风险社会论、劳资协调论、社会民主论等理论观点,在操作中形成了社会福利、劳资协调、协商对话、中介调节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措施。

西方思想家还从利益均衡视角,对利益矛盾协调作了有益探索,其中以马歇尔的利益均衡论、约翰·穆勒的折中主义利益均衡论、纳什的博弈利益均衡论最具代表性。

必须明确指出,当代西方群体利益协调的实践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根本目的、以全球性利益矛盾的激化为代价的,它在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挥缓解作用的同时,又引发了新的矛盾,所以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3)要有未来视野。

许多群体利益不协调起源于行动只着眼于短期利益,造成现在和未来的冲突。

著名的“囚徒困境”启示人们,如果着眼于长远博弈,那么合作共赢才是最理性的策略选择。

因此,注重营造和谐文化,引导社会群体主体树立共赢利益观是当务之急。

(4)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稳定与协调的关系。

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开放中的稳定性,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一般而言,对于封闭系统,甚至对于开放不充分的系统,“无法从环境之中引入可以使得系统向有序发展所需要的负熵,所以系统只能自动地向着系统组织性解体的方向运行;当系统走向了‘死亡’,它就达到了其唯一的稳定态即平衡态”⑦。

封闭系统的这种演化实质上是退化,毫无发展可言。

能否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开放、协调和稳定的关系,直接影响社会群体利益协调。

一味地为稳定而稳定,对群体利益矛盾不敢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加以化解,社会群体利益协调就无法进行,而不顾稳定,一味强调协调,稳定局面难以为继,最后也只会破坏发展。

所以,在稳定之中求协调、在协调之中求稳定,是系统稳定性原理思维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所在。

  注释:

  ①③⑥苗东升《在系统思维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⑦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238页,第2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页。

  ⑤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师范大学)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