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187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是一个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三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什么是人的劳动?

人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去改造客观物质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过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现实的生产力得以形成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将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两因素)这两种潜在生产力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生产力。

2、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得以形成的过程。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中去研究生产关系。

1、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中去研究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去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1)生产力的两因素: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1、现实生产力的形成是劳动者同生产工具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劳动者始终是起能动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使用、变革和发展中,劳动者起能动的决定性的作用的因素;

3、生产工具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和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4、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两个因素的状况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工具的状况集中地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这两个因素的状况,从

而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一,科学技术能改变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认识能力,使其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传统的生产方法的束缚,从而解放生产力;

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不断增强劳动者驾驭自然的能力,减少自然力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文化型”再转变为“科学型”)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实现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实现由手工工具到普通机器再到智能机器的转变)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人类利用劳动对象的变化(由利用天然材料经过劳动过滤的材料再到人工合成材料的变化)

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管理方式的变革(由生产过程的“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再过渡到“现代管理”)

(3)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必须同构成生产力的两个独立要素

相结合,才能显示出他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4)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彼此结成的相互联系。

1、狭义的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彼此结成的全部相互关系。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社会生产过程四环节的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1)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

2、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同时还决定着

它们的结构和方式;

3、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2)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

1、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和再生产不可或缺的环

第一,消费是生产目的的实现,也是生产的原动力

第二,分配和交换是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两个重要环节;

第三,生产是不能脱离分配、交换和消费独立的进行;

2、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A、分配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心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关系的协调;

B、交换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和物质替换的必要环节;

C、消费既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总产品能否在实物形式上得到替换,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替换的关键环节;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

结合的方式,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1)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的发展,甚至会是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3、政治经济学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生产关系;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起积极的反作用;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一,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

第二,人们既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改造某

种经济规律;

第三,任何人都只能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的要求

2、经济规律的三类:

第一,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第二,某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

3、经济规律的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经济规律都具有历史短暂性;

第二,经济规律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第三,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存在阶级和社会集团差别;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意义

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1)对立统一的规律;

(2)量变质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方法

(1)科学抽象法;

(2)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2、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

础;

3、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主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4、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①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②学习政治经济学能为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

可靠保证;

第三节商品及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的产生

(1)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产生。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私有制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这里是指商品经济的产生最早是伴随着私有

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事实上,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于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经济

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4、商品经济的发展

(1)简单商品经济:

是建立在劳动者是小私有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分工不发

达的个体经济

内容:

第一,个体农民自产自用以外的那部分产品的生产与交换;

第二,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与交换;

第三,小商小贩的经营;

特点:

资金少;技术设备水平低;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有限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

的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有力地推动者社会主义经济前进

5、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使用价值的解读:

(1)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寓于物品之中;

不同的物品由于它们的自然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使用价值只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4)交换价值:

是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1)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6、劳动的二重性

(1)什么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进行的劳动(人们的生

产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劳动结果)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劳动

(2)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解读:

1、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3、使用价值作为一种有用物,生产它总是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为条件;

4、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5、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劳动时间

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

是指那些不需要受专门训练的,每个正常生产者都能从事的劳

动;

复杂劳动: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

劳动;

2、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平均劳动,简单平均劳动是价值的计量单位,

比较复杂的劳动是自乘的或者多倍的简单平均劳动;

3、劳动生产力:

即生产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1)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2)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科学的发展水平;

③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④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⑤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⑥自然条件;

8、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通过所交换的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

价值的这

种相对表现形式就叫价值形式。

(2)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1)二者的关系:

对立统一

1、统一:

互相依存,它们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缺少哪一方都无从表

现价值;

2、对立:

在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不能是同一种商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

商品来承担;

(2)相对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是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

表现的形式;

商品相对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等式两极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等价形式是一个商品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

(3)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同时,它促进生产力

发展和交换的扩大;

(4)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一

般商品;

(5)货币形式——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

贵金属充当货币是由其自然属性决定。

(6)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9、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首要职能,是用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

价值。

(1)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2)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4)价格标准是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中,在技术上采取的措施。

2、流通手段:

是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公式

是W(商品)—G(货币)—W(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被它的持有者当做财富保存起来不用于再购买。

(1)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它可以是金属货币,也可以是金银条块或金银制品;

4、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的货款,货币所起的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作用

(1)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以及工资

5、世界功能:

货币的作用超越了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

10、货币流通规律

(1)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因素:

(1)待售商品的总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

流通的品均速度,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

通货膨胀:

由于纸币的过量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通货紧缩:

减少货币发行量以提高购买力或减轻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普遍下

降的过程

(4)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

通货(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

(5)信用货币

1、作用:

节省了流通费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信用货币已占货币总额的90%。

第四节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要求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

一层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一层指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劳

动时间)

(3)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变动;

(4)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而背离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

2、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力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

(2)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

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

(3)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第五节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有一定人生自由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年所必需的货币财富;

2、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1)通过手工业者的分化;

(2)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工业资本家;

3、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

(1)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1、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

2、西欧经济中心的转移;

3、引起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2)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

1、地理大发现所直接引起的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是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

要来源;

(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出发点;

(2)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2、利用国家权力以最残暴的暴力手段进行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因

3、与殖民掠夺紧密联系的奴隶贸易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

4、国债制度是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5、保护制度(包括保护关税、出口补贴)是西欧国家原始积累的重要杠杆;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1)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1、从商品生产的角度讲,

(1)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社会分工为前提;

(2)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3)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2、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讲,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的扩大和统一开放为条件;

3、树立平等观念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以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1)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天生就是平等派”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与其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4、商品生产者计较和追求自身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最充分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的;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商品市场的扩大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条

件;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强化了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机制;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平等概念成为国民牢固的成见,从而为商品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2、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3、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2)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

W(商品)—G(货币)—W(商

品)

作为资本的货币:

G(货币)—W(商品)—G(货币)

2、上述两种流通形式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

(1)都存在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的统一;

(2)每一阶段都包含着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从而都包含着买者与卖者的对

立;

(3)每一种流通形式都是通过买者、卖着和既是买者也是卖者这样三个当

事人的登场来完成的;

不同点:

(1)交换的目的不同;

(2)交换的内容不同;

(3)运动的限度不同;

(4)运动的主体和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3、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

,其中原来预付的

,即

原来预付的货币再加上一个增值额△G。

其中,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4、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5、资本总公式表明:

一定数量的货币在经过相互联系的两个流通过程之后实现了价值增值,

即带来了剩余价值,而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过程应当遵循等价交换原

则,交换的结果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的。

6、资本流通公式与价值规律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的焦点是剩余价值从何

而来的问题。

7、劳动力买卖

(1)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

它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

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3)劳动力的出卖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①总是按一定时间来出卖;(只是让渡使用权,而不是放弃所有权)

②劳动力也不会永远成为商品;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特点: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包括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②劳动力的价值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②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第六节资本主义的实质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

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1、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②劳动力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根本目的

1、价值形成过程

(1)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

(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

产过程;

(1)剩余价值

①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之间的差额;

②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

部分价值;

(2)工人创造的商品的价值

工人创造的商品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c)+新价值(v+m)

3、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1)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

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事件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支

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剩余劳动时

间;在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4、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

产品,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即它转移的价值不

会大于它原有的量;

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

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

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鼻血程度的概念是剩

余价值率;

第三,为以后一系列理论(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

地租理论)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3、剩余价值率

(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商品价值为c+v+m

1、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部分(用c表示)

2、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

3、工人劳动新创造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如果以

代表剩余价值率,则有:

(3)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是指资本家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数量。

(4)剩余价值大小的取决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