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376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docx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

语文初一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题训练及答案100

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历经沧桑仍绵延不绝,密码就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自觉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信念中;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时代新人”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装备”。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可以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双溪泛舟”,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者对话,抒写精彩人生。

(节选自《语文报》2019年中考作文版,有删改)

(1)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沧桑

________浴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

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

(3)对文中划线的“装备”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B.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C.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D.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相关配备,如武器、军装、器材等。

(4)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āng;沐

(2)B;A

(3)B

(4)学习先辈事迹;汲取精神的力量(反思历史事件,明确前进的方向)

【解析】【分析】⑴属于易错题目。

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字音字形。

沧桑:

cāngsāng,两字都是舌前音,“沐浴”和水有关,都是三点水。

⑵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1空。

“浩如烟海”指数量多,内容繁杂,搭配合适。

“烟波浩渺”指水势大,水面宽阔,不合语境。

2空,“志同道合”合适。

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装备:

配备的一些设备,引申指游戏中的非消耗性道具:

衣服,腰带,首饰及武器等。

文中是比喻义,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⑷补充句子要遵循原则:

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故答案为:

⑴①sāng;②沐。

⑵①B;②A。

⑶B;

⑷①学习先辈事迹;②汲取精神的力量(反思历史事件,明确前进的方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⑷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续写。

答题时应注意,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

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2.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目睹朋友加工琥珀,一块105克的原石,本来是黯淡的深褐色,其貌不(yáng),切除边角后余82克,隐约可见内在的微光。

继续打磨,最终诞生一枚30克的大圆珠、清洁光亮晶(yíng)剔透,质地柔美,色泽温润。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人也是这样。

不经历风吹雨打,不历事炼心,又如何在蜕变中实现华丽转身?

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越经世事的打磨,生命越圆润,越精致,越美丽,越有品质的芳香。

那些风雨,其实,都是人生的抛光与包浆。

所以,只要勇于承受,选择忍耐,那些疼痛,都会变成生命的滋养。

   不改变错误的认知,便难有正确的信念;不清理心灵的污垢。

便无法彰显圣洁的华彩;不剔除思想的糟粕,便不会拥有灵透的智慧。

   弃糟粕,留精华。

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其貌不________(yáng)           ②晶________(yíng)剔透

③蜕________(A.duì B.tuì)变   ④污垢________(A.gōu B.hòu)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哪一句是病句?

(   )

A. 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B. 弃糟粕,留精华,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3)不改变原意,把“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改成陈述句,然后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扬;莹;B;A

(2)A

(3)改句:

不除糟粕就没有精华。

表达效果:

原句采用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強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识记答题,注意“羊”不要写成“杨”;“莹”不要写成“萤”或“荧”;“蜕”和“锐”的区别;“垢”和“后”的区别。

(2)A搭配不当,正确的句子是:

那条路愈来愈璀璨,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B没有语病。

(3)句式转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此句应把“何来”改成“就没有”或“就不会有”,问号变成句号。

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后,虽然句意没有发生变化,但语气明显减弱,也就是说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而且反问句的形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故答案为:

⑴①扬;②莹;③B;④A;

⑵ A;

⑶改句:

不除糟粕就没有精华。

表达效果:

原句采用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強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

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

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⑶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

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某校八年级

(1)班准备举行一次“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其实,对于“爱”,我们的祖先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

繁体的“愛”是由“爪”(爫)、“秃宝盖”(冖)、“心”、“友”四部分组成。

你认为古人对“爱”的解释是什么?

(2)请你以“爱心”为话题,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是以真心去对待朋友;“爱”是去抓住具有志同道合的人的心。

(2)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解析】【分析】⑴根据给出的示例,抓住“心”和“友”的组合理解“爱”的含义。

⑵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

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例句对“爱”进行比喻,并说明起作用,仿句修辞、句式要一致。

故答案为:

⑴“爱”是以真心去对待朋友;“爱”是去抓住具有志同道合的人的心。

⑵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解释词义。

答题时应注意,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

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如“语”字,由“言字旁”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

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

⑵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答题时应注意,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4.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南阳教育报记者李晓3月31日电)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3月30日,我市树人实验学校1000余名学生,在位于市区西部的烈士陵园庄严集会,举行2017年清明祭奠革命烈士仪式活动。

活动开始后,学生代表敬献鲜花,全体师生向革命先烈默哀以表敬意。

学生代表铿锵有力的祭奠誓词表达了同学们传承烈士们的革命意志的决心。

最后在学校团委书记简短、清晰、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的讲话中,结束了祭扫活动。

参加祭扫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要懂得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材料二: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

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历史证明,长征精神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

80载岁月中,长征精神淬炼升华,历久弥新,时间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

在新时代,长征精神已经成为国人人生路上的座右铭,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新一代的青少年要将长征精神完整传承下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它更多新的释义,让长征精神成为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用长征精神引领青少年在其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网易评论

(1)请你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新闻内容。

(不超过30字)

(2)《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长征精神是纪念碑,永远屹立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精神是火种,永远燃烧在全国人民的心里;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三,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答案】

(1)我市树人实验学校全体师生举行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