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60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最新考试重点

第1章:

绪论

儿科护理学:

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

一、小儿年龄分期(7个):

1,胎儿期:

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

(约40周分3个阶段,妊娠早期为期12周;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妊娠晚期29周至40周。

特点:

营养完全依赖母体。

2,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之出生后28天止。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特点:

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围生期)3,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特点:

生长发育最快阶段,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4,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特点:

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自身免疫力低,乳牙出齐,识别能力差,容易发生自伤)5,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

(特点:

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达到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理能力增强。

)6,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前。

7,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

二,儿科特点:

解剖特点-----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关节发育不完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对成人多,但肠胃消化功能未趋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免疫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预防能力差,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三,儿科护理一般原则:

1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

四,儿科护士的角色:

护理活动执行者,护理计划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协调者,健康咨询者,小儿及其家庭代言人,护理研究者。

五,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六,小儿四病指:

肺炎、肠炎、贫血、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简称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从而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以骨骺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第2章:

生长发育

一,生长:

一般是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

二,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三,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2,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四,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疾病---追赶生长:

疾病愈后,小儿升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五,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

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

(一)体重:

(反映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出生1个月体重增长1-1.5kg,3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为出生时的4倍---12kg。

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除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逐渐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的过程。

1-6月:

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7-12月:

体重=6+月龄*0.252岁至青春期:

体重=年龄*2+7(或8)

(二)身高(身长):

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

身高(cm)=年龄(岁)*7+70

(三)坐高: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也称顶臀长。

(身体上下部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的匀称性)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四)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出生时32-34㎝,1岁时:

46㎝,2岁时:

48㎝

头围测量在2岁时最有价值,头围较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超常----脑积水。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1岁时二者相等。

(六)上臂围:

沿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六、头颅骨的发育

前囟:

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约为1.5-2.0㎝,1-1.5岁时闭合

异常:

①前囟早闭合或太小:

见于小头畸形②前囟迟闭、过大:

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③前囟饱满:

表示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④前囟凹陷:

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卥:

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

出生时已经很小或已闭合,最迟6—8周闭合;

六,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四肢,一岁后落后于四肢增长。

三个生理性弯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后会坐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腰椎前凸。

七,长骨的发育:

长骨:

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头状骨、钩骨、下桡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状骨,10岁时长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于为其岁数加1。

骨龄延迟: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肾小管酸中毒;骨龄超前。

八,牙齿的发育:

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5岁出齐。

2岁以内的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

出牙迟缓、牙质发育差多见于:

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

九,运动的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岁会跳三岁会跑。

第三章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

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小儿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一,各年龄期儿童保健

(一)胎儿期保健:

胎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胚胎期,母亲患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小儿先天畸形。

所以要注意妊娠早期的保健。

产前保健:

1,预防先天畸形(预防遗传性疾病;预防孕期感染;避免接触射线;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及时治疗慢性病;慎用药物)2,保证充足营养;3,给予孕母良好的生活环境;

产时保健;产后保健

(二)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出生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新生儿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已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促使其生理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溶血、感染等疾病。

因此,应特别加强护理。

新生儿期机体各系统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如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尤其在围产期。

1,家庭访视:

首次1-2天内;5-7天周访,10-14天半月访,27-28满月访,1月内每周1次;满月后两周1次;至2月为止。

低体重儿应增加访视次数。

访视的内容:

了解新生儿情况、体格检查;进行宣教、保健指导(合理喂养、保暖、日常护理、预防疾病和意外、亲情心理,使其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等);2,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宣传优点,指导方法,技巧,评估母乳;3,保温温度22-24,湿度55%-65%;早产儿温度24-26;4,日常护理观察面色,呼吸,体温大小便;5,预防疾病和意外,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清新,消毒,衣物被褥和尿布清洁干燥;6,早期教养。

(三)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至满1周岁之前。

此时期小儿生长发育最快。

(生长发育第一高峰期),营养素、热量需要量大。

消化吸收、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1、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辅食的添加和断奶;2、日常护理:

清洁卫生;衣着;睡觉;护牙洁齿;户外活动;3、早期教育:

大小便训练;视听能力训练;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培养;3、防止意外:

窒息、异物吸入、中毒、损伤(烧、烫、摔伤);4、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计划免疫;体格检查;健康指导。

(四)幼儿期保健:

幼儿期是指小儿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幼儿期小儿智力发育开始加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活动能力增强,识别危险能力差,容易发生创伤和中毒。

1、合理安排膳食;2、日常护理:

衣着;睡觉;口腔保健;3、早期教育:

大小便训练;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卫生习惯的培养;品德教育;4、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5、防治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违拗、发脾气、破坏性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

(五)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是指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周岁)。

 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进入稳定阶段,智力发育加快,活动范围扩大,免疫功能加强。

 1、合理营养;2、日常护理:

自理能力,睡眠;3、早期教育:

品德教育,智力发展;4、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5、防治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六)学龄期保健:

1合理营养;2体格锻炼;3预防疾病4防止意外事故;5培养良好习惯;6防治心理行为问题。

(七)青春期保健;1供给充足的营养;2健康教育;3法制和品德教育;4预防疾病和意外;5防治对心理行为问题。

二,儿童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种到婴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主动免疫:

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

主动免疫的常用制剂有:

菌苗、疫苗、类毒素。

2,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疫苗接种的时间口诀:

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月接种百白破,八月麻疹活疫苗。

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一)一般反应:

局部反应-----红肿热痛;全身反应------体温升高,呕吐,腹泻等

(二)异常反应:

超敏反映-----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免疫制剂数秒或数分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致昏迷。

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吸氧,并立即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病情稍稳定后,应尽快转至医院抢救。

过敏性皮疹:

以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接种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晕厥:

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知觉丧失、呼吸减慢。

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

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合谷穴,也可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每次0.01~0.03ml/kg

全身感染:

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如放射线)者,接种活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第四章儿童营养

一,小儿在5个方面需要能量的供应:

1,基础代谢所需:

婴幼儿—占总能量的50%-60%;2,生长发育所需:

小儿特有婴儿—占总能量的25%-30%。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

指用于摄入和消化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维持6-8h)4,活动所需:

与小儿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持续时间有关5,排泄损失能量:

腹泻时增加。

二、小儿每天所需能量:

一周的新生儿60kcal/kg,2-3周100kcal/kg,一岁内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时为60kcal/kg。

三、营养素的需要:

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15:

35:

50。

非产能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

水---婴儿每日需要150ml/kg。

四,婴儿喂养的方式:

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

(一)乳汁的成分: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免疫因子;

乳汁成分的变化:

产后3-4天内初乳,6-10天过渡乳,11天--9个月成熟乳。

(二)母乳喂养优点:

①满足营养需求②增进身体健康③喂哺方便易行④促进情感交流⑤利于母亲恢复。

母乳喂养的护理:

鼓励母乳喂养,维护乳母健康,指导哺乳技巧,掌握母乳禁忌。

(三)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①选用合适的奶嘴②测试母乳的温度③避免空气吸入④加强食具卫生⑤及时调整乳量。

(四)辅食的添加目的:

①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②利于食物性状的转变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添加原则:

①添加方式,辅食的质和量的改变均应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②添加时机,小儿身体健康时进行,天气炎热或患病期间应减少或暂停,以免造成消化不良③食物质量④注意观察。

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一、小儿门诊目的:

减少交叉感染,赢得抢救患儿的时机。

门诊在护理管理:

①保证就诊秩序有条不紊②密切观察病情③预防院内感染④杜绝差错事故⑤提供健康教育。

急诊抢救的五要素:

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时间。

二、体格检查

(一)小儿体格检查的原则:

①环境舒适②态度和蔼③顺序灵活④技术熟练⑤保护和尊重小儿。

(二)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

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小儿沟通特点:

①语言表达能力差②缺乏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三、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2、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3、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4、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⑤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①抗生素,常用一种抗生素,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②镇静药,注意观察呼吸情况③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平喘药注意观察精神和惊厥④泻药和止泻药,一般不用药物,先调整饮食。

⑤退热药,一般用乙酰氨基酚,计量不可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用药后观察体温和出汗,忌用APC⑥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可滥用,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

(三)、药物剂量计算:

●按体重计算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按体表面积●按年龄计算●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给药方法:

综合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决定给药方法。

包括口服法、注射法(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外用法。

四、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1、总液量相对多(80%),年龄越小比例越大,;2、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40%)电解质:

血钾、氯、磷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3、水代谢的特点:

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五、常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脱水:

由于丢失体液过多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

脱水性质分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脱水后体液仍呈等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分的丢失。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水分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

(二)酸碱平衡紊乱:

PH:

7.35-7.45

1、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酸中毒不明显,常被原发病所掩盖,仅有呼吸稍快,不作血气分析难于做出诊断。

典型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深快、口唇樱桃红、恶心、呕吐、昏睡、昏迷。

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呼吸代偿功能较差,酸中毒是其呼吸改变常不典型,往往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苍白等。

2、代谢性碱中毒临表:

呼吸慢而浅、头疼、烦躁、手足麻木、低钾血症,血清中游离钙降低而导致手足搐搦。

3、呼吸性酸中毒临表:

常伴有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

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血管扩张,颅内血流增加,致头痛及颅内压增高。

4、呼吸性碱中毒临表:

突发症状为呼吸深快,其他症状于代谢性酸中毒相似。

(三)钾平衡紊乱:

3.5-5.5

1、低钾血症

临表:

①神经肌肉:

表现为肌无力、键反射消失、肠麻痹等②心血管:

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衰、猝死③肾脏损害:

口渴、多饮、多尿、夜尿⑵治疗要点:

①治疗原发病②每天补充氯化钾3mmol/kg,严重低钾可给4~6mmol/kg,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间不应短于8h,浓度一般不超过0.3%。

2、高钾血症

临表:

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精神萎靡、嗜睡、躯干和四肢肌肉无力,键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呈迟缓性瘫痪,但闹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呼吸肌一般不受累②心血管系统:

心脏收缩无力,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心律失常,早期血压偏高,晚期常降低,心电图呈T波高尖等③消化系统:

由于乙酰胆碱释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

六、液体疗法

(一)常用液体:

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混合溶液、口服补液盐溶液

电解质溶液;1、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2、碱性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溶液;3、氯化钾溶液。

口服补液盐溶液:

氯化钠3.5g、枸橼酸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

(二)三定、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

(1)定量:

总量包括3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每日生理需要量。

①补充累积损失量应按脱水程度估计,轻度脱水应补30-50ml/kg;中度脱水应补50~100ml/kg;重度脱水应补100~120ml/kg。

②补充继续损失量应根据临床症状,按实际损失(如腹泻、呕吐、高热等)来估计。

在禁食时,腹泻患儿大便量一般约为每日30ml/kg。

③供给生理需要量,主要为基础代谢所需要的水分。

可按每日60~80ml/kg计算。

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1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上述补液量适用于婴幼儿,3岁以上小儿补液时,应酌减1/4或1/3。

(2)定性:

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低渗性脱水用等张或2/3张溶液;等渗性脱水用2/3或1/2张溶液;高渗性脱水用1/3或1/5张溶液。

(3)定速:

重度脱水伴有周围循环衰竭时,应首先迅速滴人或直接静脉推注等张含钠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然后再继续输液。

低渗性脱水时输液速度应快些,高渗性脱水时速度宜慢些,累计损失量应于8~12h补足。

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则在补充累计损失量后的12~16h内均匀滴入。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期间的小儿称为新生儿。

1、根据胎龄分类①足月儿,胎龄满37W至未满42W②早产儿,胎龄<37W③过期产儿,胎龄≥42W;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①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②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者,其中BW<1500g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BW<1000g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③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

二、正常足月儿:

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00-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消化系统:

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生后10-12h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内排完。

若生后24h仍无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其消化道畸形等。

泌尿系统:

新生儿生后24h内排尿,如生后48h仍不排尿,需查找原因。

三、早产儿呼吸系统:

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小于100次每分)并出现紫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

原发性呼吸暂停时可采用弹足底、摩擦耳垂、托背、等方法,帮助早产儿恢复规律的自主呼吸。

四、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

新生儿吸引器压力小于100mmHG;先吸引口腔,换管后再吸引鼻腔。

每次时间不超过15秒。

五、复苏方案:

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的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和环境。

A通畅气道(必须在15-20,秒内完成)①保暖:

婴儿娩出后置于预热的保暖台上②减少散热:

用温热毛巾揩干全身③摆好体位:

肩部垫高2~2.5cm,颈部轻微伸仰④清除分泌物:

立即清除口鼻咽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

B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

拍打足底或摩擦背部②正压通气,通气频率为40-60次/分,呼吸比1:

2;C恢复循环胸外按压心脏,按压于胸骨体下1/3处,深度为1.5~2cm,频率120次/分;D药物治疗。

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⑴轻度,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正常,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⑵中度,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觉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⑶重度,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

治疗:

(1)支持疗法①供氧②纠正酸中毒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补液、维持血压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3)治疗脑水肿;

七、新生儿颅内出血:

主要原因是缺氧和产伤。

常见症状:

1、意识形态改变;2、眼症状;3、颅内压增高表现;4、呼吸改变;5、肌张力改变;6、瞳孔;7、其他。

颅内出血最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重-----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2、低效性呼吸型态;3、有窒息的危险;4、体温调节无效。

护理措施:

1、保持绝对静卧,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即可;3、维持体温稳定;4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5、体液24消失均匀输入,防止快速扩容加重出血。

八、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或肺透明膜病(HMD),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

临床表现:

生后2-6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表现青紫,呼气性呻吟,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吸气时胸廓凹陷,出现鼻翼煽动,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听诊两肺呼吸音降低,早期无啰音,以后可听到细小水泡音,心音减弱,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生后2、3天病情严重,72h后明显好转。

护理诊断:

1、自主呼吸受损;2、气体交换受损;3、营养失调;4、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⒈保持呼吸道通畅,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⒉合理给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用氧的方式和浓度;⒊保暖;⒋喂养;⒌预防感染;⒍健康教育。

九、感染性肺炎: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2、气体交换受损;3、体温调节无效;4、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2、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3、维持体温正常;4、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5、密切观察病情。

十、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途径:

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

临床表现:

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

检查:

血培养------确诊金标准;

 

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因喂养不当或疾病引起能量和(或)蛋白质摄人不足或吸收障碍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由于体内营养缺乏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盐代谢失常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低下,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儿。

(一)主要表现:

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皮下水肿。

临床表现3种类型:

能量不足的消瘦型,蛋白质供应不足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消瘦-浮肿型。

(二)病因:

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

(三)临床表现:

最早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至消失,首先是腹部其次是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谅缺乏有关,易感染,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