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25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docx

铁路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

框构中桥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

1、太原至中卫(银川)新建铁路工程DK64+561.2框构中桥施工图。

参照图号:

《太中(银)涵通-01~05》、《秦沈桥通05》

《叁桥5013A》、《叁桥5013B》、《叁桥5013C》、《叁桥5014A》、《叁桥5014B》、《叁桥(2005)5201-B》、《叁桥(2005)5201-B》。

2、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TB10210-2001《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203-200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

TB10424-200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5-200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二、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DK64+561.2框构中桥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贾家寨村,是为交城县现有县级沥青公路义南线,后期规划工业东路下钻太中银新建铁路主线而设。

且位于太中银铁路工程交城车站场区内,为Ⅰ类变更初步设计。

工点地势平坦、开阔,属晋中盆地,冲积平原地形,地面高程在750米左右。

2、工程简介

DK64+561.2中桥起止里程为DK64+538.135~DK64+584.265,共4跨,中间2孔为主孔,跨度13.76m,两侧边孔跨度为6.88m。

本桥为框架结构,中间主体分为3节,节长为15.97+15.585+16.385m,整体框架结构长48m,宽46.13m,净高6.6m。

3、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工程项目

规格及说明

单位

数量

1

框构制作

框顶面积

m2

2214.3

2

箱身C30钢筋混凝土

m3

5771.8

3

HRB335钢筋

t

1092.5

4

C20混凝土垫层

m3

446.7

5

翼墙

墙身M20浆砌片石

m3

293.2

6

帽石C20混凝土

m3

5.45

7

C20混凝土基础

m3

133.74

8

附属工程

路面C20混凝土

m3

632

9

洞内回填土

m3

1542

10

路面拆除及恢复

m2

374

11

检查台阶

m3

9.05

12

沉降缝

2

13

桥面系

帽石

m3

10.3

14

THF-1型防水层

m2

2214.3

15

THF-2型防水层

m2

805.4

16

钢丝网水泥砂浆厚30mm

m2

2214.3

17

M10水泥砂浆垫层

m2

2214.3

18

基础处理

挖基土方

m3

12140

19

基坑回填

m3

3640

20

弃土外运

m3

8500

21

砂垫层(厚30cm)

m3

450

22

Φ60cm水泥搅拌桩(桩长5m)

2696

4、场地条件和布置

4.1施工场地原有县级沥青公路1条,设备进场较为便利。

后期砼浇注沿施工便道至砼拌和站,拌合站距该工点2km。

4.2施工用电、用水

4.2.1工地施工用水根据现场情况,采用现场附近水井抽水为施工及生活用水。

4.2.2本工程用电主要为钢筋加工设备,由于现场没有电源,现已配备150KW发电机组2台。

4.3钢筋加工场地

因工点位于交城站场内,永久征地很宽,钢筋加工场地设置于主线路基外侧,设计长×宽为50m×30m,约150m2。

具体平面布置图见下图:

三、项目组织机构

项目部组织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领导管理小组,对框构中桥的施工进行全面监控。

框构中桥工程组织机构图

项目总工

主管副经理

安全部

质检部

调度室

物资部

工程部

设备部

试验室

测量队

技术主办

工地主任

钢筋班组

项目经理

钢筋班组

钢筋班组

钢筋班组

 

四、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工作

1.1施工前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审核,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核对地形及地质资料。

如发现遗漏、错误或不明处,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并及时追踪反馈信息,更正设计错误。

1.2进行混凝土试配,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1.3配备水准仪及专门的测量技术人员,水准仪施工前必须经校验无误。

由测量技术人员对工点地形进行施工复查核对工作,测量地面标高,如与设计图不符及时通知项目部申报设计进行变更或调整。

2、施工机械及小型机具

挖掘机:

1部(基坑开挖)装载机:

1部(弃土装车、砂垫层铺设)

拉土车:

6部(弃土外运)吊机:

1部(25t吊装能力以上)

泵车:

1部(砼浇注)发电机:

2部(电力)

对焊机:

3部切割机:

2部弯曲机:

2部

电焊机:

3部振捣棒:

6部吸水泵:

2部(砼养护)

3、劳动力组织

职责

施工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钢筋工

模板工

混凝土工

其他零工

人数

2

2

40

30

20

24

4、模板、脚手架配备

物资

单位

数量

使用部位

组合钢(内)模板

平米

800

内墙、顶板底模

组合钢(外)模板

平米

200

外墙外侧

竹胶模

平米

600

顶板倒角

脚手架管

延米

35000

支承、模板加固

卡环

70000

支承、模板加固

五、施工进度计划

1、总体施工计划

09年08月1日开工,于09年10月31日完成地基处理和桥身的混凝土浇注主体工程。

09年11月15日完成附属工程的施工。

2、施工部署

2.1因变更、征迁问题,本框构中桥开工时间较晚,工期压力巨大,为满足业主下达的铺架工期要求,首先施工主体中间节右侧第一节,斜长18.315m,然后由右向左依次逐节施工,主体完工后进行翼墙施工,最后进行附属工程施工。

2.2每节主体施工分三次浇注成型,自下而上顺序为底板、墙身、顶板,为满足设计图纸的抗渗要求,底板与墙身底部1m同时浇注,墙身1m处设置凹槽;墙身浇注自底板以上1m至5.6m,5.6m处设置凹槽;为满足顶板倒角加强筋布置要求,顶板与墙身顶部1m同时浇注。

六、施工方法

施工工艺流程图

1、基坑开挖

测量人员放出基坑开挖轮廓线并移交水准控制点,采用挖掘机进行基坑开挖,拉土车进行弃土外运,机械开挖至距离设计标高以上10cm时,人工清理基底。

尽量避免超挖现象,扰动原状土,若出现超挖,回填素土进行夯实。

开挖后沿基坑四周设0.3×0.3m排水沟,四角设0.5×0.5×1.0m集水井,以备雨天防排水。

基坑开挖几何尺寸如图所示:

2、地基处理

施工图纸要求涵洞基底需打入水泥搅拌桩的按以下工艺施工。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浆液配制与输送

a、浆液的配合比。

深层搅拌的浆液以设计规定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配制,掺量为15%~20%,水灰比0.45~0.50。

b、浆液的配制与输送。

搅拌灰浆时依次加入水和水泥,每次灰浆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min,并将水泥浆充分拌匀。

水泥浆从灰浆拌和机倒入集料斗时,必须过滤杂物。

集料斗的容量一般为0.2m3,保证有一定的余量,且不会因浆液供应不足而断桩,也不会因浆液过多产生沉淀而引起浆液浓度不足。

深层搅拌施工

a、设备就位。

搅拌机的钻杆须垂直并对准桩位。

b、第一次钻进。

在确认浆液从搅拌叶的出浆口喷出后,方可启动搅拌机,以60r/min的转速和1m/min的钻进速度,顺时针方向边钻边注浆,直至设计桩底高程,再继续喷浆1.5min后停泵,改逆时针方向边喷边提升搅拌至高出设计桩顶30cm~50cm。

c、第二次钻进。

以同样方式再次顺时针方向钻进注浆。

钻进至设计桩长1/3长度时停止注浆,改逆时针方向搅拌提升到搅拌头露出地面。

d、两次循环钻进成桩。

经过上下两次循环钻进提升,水泥浆向桩孔内注浆3次、并搅拌4次,此桩完成作业后,移机到下一桩位施工。

质量控制

a、严格控制水灰比,须用计量容量配制浆液。

b、搅拌杆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5%,成桩后的桩位偏差不得大于10cm。

c、桩浇筑后7天之内不得开挖基坑,凿除桩头时禁止使用机械挖掘,桩头要小心整理,不得用重锤敲击,桩头应整平。

质量检验

a、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并对照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工程桩进行质量评定。

b、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检验

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单位检查桩数的2%,并不少于5根,每根桩在成桩28天后取3个试样(在桩径方向1/4处、桩头至桩长2/3范围内垂直钻芯)。

c、基槽开挖时,对桩头、桩数和桩头强度进行全面检查。

施工质量控制参数

施工允许偏差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允许误差

检验方法

1

桩位中心

mm

100

钢尺量

2

桩径

mm

-50

钢尺量

3

垂直度

%

1.5

经纬仪测量

4

桩长

mm

+100,0

取芯尺量

3、砂垫层铺设

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检测合格后,采用机械进行清理,杜绝机械破坏、扰动桩头,导致桩身质量下降,人工凿除桩头至设计标高,在桩头表面铺设砂垫层,碾压至中密,碾压后厚度为30cm。

3.1砂垫层原材料进场前先进行试验检测。

合格后有序进场,进场后请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再进行铺设。

原材料的控制指标如下:

砂细度必须达到中、粗砂标准,含泥量≤5%。

3.2铺设前技术人员施放出铺设区域并用白灰洒出轮廓,四周设砂垫层铺设高度控制桩,预留出虚铺厚度。

3.3砂料进场后采用机械导入铺设区域,人工进行整平,压路机静压至中密,严禁压路机振动,杜绝扰动搅拌桩,影响桩身质量现象发生。

碾压后试验人员进行相对密度检测,相对密度>0.7,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转序施工。

4、砼垫层施工

4.1砼垫层浇筑前对砂垫层适量洒水,以增强砂、砼垫层的结合,防止砂垫层含水量过小吸收砼内水分导致砼收缩出现裂缝。

4.2采用0.3m组合钢模板沿砼垫层浇注区域四周支立、加固,加固后进行标高测量,采用红油漆于模板上标识出砼浇注顶标高。

4.3采用砼罐车直接运输砼至现场卸料浇注,砼垫层要振实、找平,以方便后序框构主体底板模板支立、钢筋绑扎及保护层厚度并均匀。

4.4砼垫层标号为C10。

4.5浇注砼垫层时安排专人及时对砂垫层上的罐车车辙进行整平。

5、钢筋加工及安装

5.1原材储备

应业主要求,框构中桥所用钢筋属甲控物资,原材按照图纸用量及施工计划统一由合格厂家供应,严禁私自采购、使用。

原材进场后现取样进行试验检测,同炉号、同牌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的钢筋≤60t作为一批进行检验。

为了避免钢筋混乱,原材进入现场后需加强管理。

施工现场钢筋堆放都必须按不同规格、级别分类堆放并标识,并设专人分类、发料。

5.2钢筋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须在技术员指导下,按框构桥图纸要求由专业人员在钢筋加工区进行。

加工前,由技术员按照图纸逐一型号、种类对钢筋班进行交底,并详细解说,钢筋班长放出钢筋大样(1:

1比例),以便在钢筋加工期间钢筋加工人员可以随时对比参照,预防出错;每种型号钢筋加工后,必须配有标识牌,分类存放,下面垫起,上面覆盖遮盖物,以防钢筋生绣、污染;钢筋加工人员严格遵守规范规定的制作标准,质检工程师随时抽检,确保钢筋品种规格制作质量,完全合格。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L≤5000

L>5000

1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的全长

±10

±20

2

弯起钢筋的弯起位置

±20

注:

L为钢筋长度(mm)。

5.3钢筋连接

根据图纸要求,钢筋骨架均为焊接,结合现场情况确定连接分两种形式:

气压对焊:

Φ28和Φ25采用气压进行对焊,对焊时具体要求如下:

(1)焊接前认真调整焊卡,及所固定钢筋端头,确保焊接部位钢筋轴线同芯,轴线偏差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10;

(2)焊接处隆起的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4倍。

隆起的变形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3—1.5倍。

(3)焊接接头隆起形状不应有显著的凸出和塌陷;不应有裂缝,并不得有过烧现象,即表面呈现狙糙裂缝和蜂窝状。

(4)钢筋抽样破损检查:

在外观合格的基础上作随机取样检验,以200个接头为一批,从每批中割取3个试件试验,有一根不合格,应加倍取样复试,如仍有一个试件达不到强度,该批结头为不合格品,要返工重焊。

(5)对焊时应充分考虑搭接位置,以方便后期绑扎接头分散布置。

电弧焊:

本框构钢筋电弧焊主要以Φ16和Φ12双面搭接焊为主,搭接焊时具体要求如下:

(1)焊接所采用的焊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确定为采用J50系列。

(2)焊接前先进行钢筋预弯,弯折角度≤4°,应保证两钢筋的中线在同一位置上,严禁先焊接再弯折;

(3)搭接焊表面焊缝应平直,不得有较大的凹焊焊瘤,焊接时电流不宜调得过大以免烧伤钢筋,接头处不得有裂纹及咬边。

施焊接后应及时将焊渣清理干净。

(4)焊缝厚度不应小于0.30d,双面搭接焊的长度不应小于5d。

(5)钢筋焊接接头完成以后,按工作台班每300个接头为一个验收批抽取3个试件作为抗拉强度试验,如有一个不合格应取双倍样品进行试验,如合格,方可用于工程,反之则判定该验收批钢筋接头不合格,严禁在工程上使用。

(6)搭接焊时应充分考虑搭接位置,以方便后期绑扎接头分散布置。

5.4钢筋运输

钢筋在加工场制成半成品,采用平板拖车运输至现场。

运输时,钢筋全长范围需用平板拖车架托起,保持直顺并捆绑牢固,防止钢筋因颠簸散落及导致变形。

5.5钢筋安装

(1)因钢筋用量很大,现场安装时采用人工配合吊机吊装至现场进行绑扎。

吊装时,采用两点以上吊点吊装,并合理安排吊点位置,保持钢筋直顺并捆绑牢固,防止钢筋散落及变形。

(2)安装绑扎时先在垫层或模板上弹线画出间距,利用钢管和模板固定主筋位置,再绑扎其他分布钢筋,保证钢筋分布均匀。

(3)钢筋骨架顺公路方向按①②③④循环排列,每排中心间距为12.5cm,最外排骨架应满足净保护层厚度35mm。

同一骨架双筋采用并排布置●●,三筋采用梅花形布置●●●。

(4)施工接缝处应加强设置分布钢筋,设置范围为施工缝上部1.0m,下部0.5m。

(5)钢筋骨架与模板(垫层)间采用同标号砼垫块,进行加固,确保砼保护层厚度。

(6)安装完成后核对图纸数量并进行清点,先班组自检,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请监理工程师检验,监理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7)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截面受力钢筋接头数量应不大于50%。

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0d。

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个

2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20

墩身、柱、梁

+1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个

4

箍筋间距

绑扎钢筋

±20

尺量,连续3个

焊接骨架

±1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c(mm)

C≥35

+10

-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25<C<35

+5

-2

C≤25

+3

-1

6、模板安装

本框构中桥采用定型钢模板,模板间法兰螺栓连接,外部采用脚手架管设横、纵向背肋及斜撑进行加固,底板、墙身模板设对拉拉条,顶板支承采用满堂支承,满堂支承承载计算及安全系数如下:

模板支架承载计算书

模板支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6.6米,搭设尺寸为:

立杆的横距b=0.60米,立杆的纵距l=0.60米,立杆的步距h=1.50米。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6.00。

图1顶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图2顶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a、模板支撑木方的计算:

方木按照简支梁计算,方木的截面力学参数为

本算例中,方木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4.500×9.000×9.000/6=60.75cm3;

I=4.500×9.000×9.000×9.000/12=273.38cm4;

方木楞计算简图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27.140×0.145×0.850=3.345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2=0.350×0.145=0.051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

p1=(2.000+1.000)×0.600×0.145=0.261kN;

2.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

均布荷载q=1.2×(q1+q2)=1.2×(3.345+0.051)=4.075kN/m;

集中荷载p=1.4×0.261=0.365kN;

最大弯距M=Pl/4+ql2/8=0.365×0.600/4+4.075×0.6002/8=0.238kN;

最大支座力N=P/2+ql/2=0.365/2+4.075×0.600/2=1.405kN;

截面应力σ=M/W=0.238×106/60750.00=3.921N/mm2;

方木的计算强度为3.921小于13.0N/mm2,满足要求!

3.抗剪计算:

最大剪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Q=ql/2+P/2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T=3Q/2bh<[T]

其中最大剪力:

Q=4.075×0.600/2+0.365/2=1.405kN;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T=3×1.405×103/(2×45.000×90.000)=0.520N/mm2;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T]=1.300N/mm2;

方木的抗剪强度为0.520小于1.300满足要求!

4.挠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挠度和,计算公式如下:

均布荷载q=q1+q2=3.396kN/m;

集中荷载p=0.261kN/m;

最大变形V=5×3.396×600.04/(384×9500.000×2733750.000)+

261.000×600.03/(48×9500.000×2733750.0)=0.266mm;

木方的最大挠度0.266小于600.000/250,满足要求!

b、板底支撑钢管计算:

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4.075×0.600+0.365=2.810kN;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

最大弯矩Mmax=0.711kN.m;

最大变形Vmax=0.785mm;

最大支座力Qmax=12.856kN;

截面应力σ=158.320N/mm2;

支撑钢管的计算强度小于205.000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600.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c、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规范5.2.5):

R≤Rc

其中Rc------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取8.000kN;

R-------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计算中R取最大支座反力,R=12.856kN;

R>8kN且R<16kN,所以单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不满足要求!

建议采用双扣件!

按规范表5.1.7,直角、旋转单扣件承载力取值为8.00kN,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培训讲座》刘群主编,P96页,

双扣件承载力设计值取16kN。

d、模板支架荷载标准值(轴力):

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的自重(kN):

NG1=0.129×6.6000=0.8514kN;

(2)模板的自重(kN):

NG2=0.350×0.600×0.600=0.126kN;

(3)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kN):

NG3=27.140×0.850×0.600×0.600=8.305kN;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NG=NG1+NG2+NG3=9.2824kN;

2.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NQ=(2.000+1.000)×0.600×0.600=1.080kN;

3.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1.2NG+1.4NQ=12.651kN;

e、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N=12.651kN;

σ----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o/i查表得到;

i----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

i=1.59cm;

A----立杆净截面面积(cm2):

A=4.24cm2;

W----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cm3):

W=4.49cm3;

σ--------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N/mm2);

[f]----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205.000N/mm2;

Lo----计算长度(m);

如果完全参照《扣件式规范》,由公式

(1)或

(2)计算

lo=k1uh

(1)

lo=(h+2a)

(2)

k1----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243;

u----计算长度系数,参照《扣件式规范》表5.3.3;u=1.700;

a----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a=0.500m;

公式

(1)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Lo=k1uh=1.243×1.700×1.500=3.170M;

Lo/i=3169.650/15.900=199.000;

由长细比lo/i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0.182;

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σ=12651/(0.182×424.000)=163.941N/mm2;

立杆稳定性计算σ=163.941小于[f]=205.000满足要求!

公式

(2)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Lo=h+2a=1.500+2×0.500=2.500m;

Lo/i=2500.000/15.900=157.000;

由长细比lo/i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0.284;

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σ=12651(0.284×424.000)=105.061N/m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