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955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9年级上册 第一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docx

浙教版9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探究题解析版

浙教版9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探究题

一、常见的酸

1.(2020·宁波)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一:

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

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

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

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

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________。

(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________。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________。

【答案】

(1)不饱和

(2)Mg(3)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4)Mg(OH)Cl

【解析】

(1)由步骤二加入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可知,所得滤液是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

(2)步骤三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而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由此可知沉淀中没有镁;(3)滤渣上会附着有氯化镁,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洗去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氯化镁干扰后续实验;

(4)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离子,由此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Mg(OH)Cl;

2.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科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C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NaCl;

猜想二:

NaCl和CaCl2;

猜想三:

________;

猜想四:

NaCl、Ca(OH)2和HCl。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__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 (填名称)

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答案】

(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Fe2O3+6HCl=2FeCl3+3H2O

(2)NaCl和Na2CO3(或氯化钠和碳酸钠);无沉淀产生(或无明显变化);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气泡

【解析】

(1)A试管中加入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试管中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作出猜想】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D中溶质成分为盐酸和氯化钙,E中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氯化钠,二者混合时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反应结束后滤液成分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可能剩余一种,则猜想三为NaCl和Na2CO3;【设计实验】猜想二不成分,则说明不含氯化钙,加入碳酸钠时不会产生沉淀;猜想三成立,只需验证碳酸钠存在即可,可向溶液中加入酸通过产生气体来验证;

3.(2020·杭州模拟)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

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

已知:

2NH3+H2SO4=(NH4)2SO4;(NH4)2SO4为白色固体。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

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NH3+HCl=NH4Cl

(2)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3)氨分子运动到甲、丙液面上方,甲中硫酸分子没有运动到液面上方与氨分子接触,而丙中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液面上方并与氨分子接触反应生成氯化铵,故甲中无白烟,丙中出现白烟

【解析】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为氨气和氯化氢生成NH4Cl,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2)该实验通过甲中无现象,丙中出现白烟,可证明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3)氨分子运动到甲、丙液面上方,甲中硫酸分子没有运动到液面上方与氨分子接触,而丙中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液面上方并与氨分子接触反应生成氯化铵,故甲中无白烟,丙中出现白烟;

4.(2019九上·余杭月考)盐酸是氯化氢(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HCl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图1为HCl气体溶于水的微观示意图.HCl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得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氯化氢气体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查阅资料]

①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②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

③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氯化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盐酸与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微观示意图2所示.

[分析猜想]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不一致.进行以上猜想的理由是:

________.

 [实验准备]为探究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根据实验方案准备时发现缺少氯化氢的甲苯溶液.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向老师求助,老师用图3所示装置和有关试剂为兴趣小组制取了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晴晴同学在协助老师制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能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

答:

________.

 [进行实验]用盐酸和氯化氢的甲苯溶液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解释

与氧化铜作用

盐酸:

________

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与碳酸钙粉末作用

盐酸:

粉末消失,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得出结论]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

【答案】它们的微观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浓硫酸吸收水,温度升高,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使盐酸更浓,更容易挥发;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呈蓝色;Na2CO3+2HCl==H2O+CO2+2NaCl

【解析】【分析猜想】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不一致.进行以上猜想的理由是:

它们的微观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实验准备】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能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的原因为:

浓硫酸吸收水,温度升高,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使盐酸更浓,更容易挥发;

【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解释

与氧化铜作用

盐酸: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呈蓝色

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与碳酸钙粉末作用

盐酸:

粉末消失,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H2O+CO2+2NaCl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5.(2019九上·诸暨月考)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有H2O分子、H+、Cl﹣.某研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使氧化铁溶解,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盛有少量Fe2O3的试管中加入NaCl溶液,振荡

固体不溶解

________

(2)是否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

为什么?

________。

(3)写出盐酸清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答案】

(1)H2O分子不能使Fe2O3固体溶解

(2)不需要。

因为上述实验中的NaCl溶液中含有水,已证明H2O分子不能使Fe2O3固体溶解

(3)6HCl+Fe2O3═2FeCl3+3H2O

【解析】

(1)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盛有少量Fe2O3的试管中加入NaCl溶液,振荡

固体不溶解

Cl-不能使Fe2O3固体溶解

(2)不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因为:

上述实验中的NaCl溶液中含有水,已证明H2O分子不能使Fe2O3固体溶解;

(3)盐酸清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6HCl+Fe2O3═2FeCl3+3H2O。

6.(2019九上·杭州月考)某班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

分析并回答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________;

(3)写出C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4)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成黄色(3)NaOH+HCl=NaCl+H2O或2NaOH+H2SO4=Na2SO4+2H2O(4)D

【解析】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

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或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红色(或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变成黄色。

(3) C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或2NaOH+H2SO4=Na2SO4+2H2O 

(4)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D,因为该组反应不是氢离子表现出来的,而是酸根离子表现出来的性质。

7.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已知NaHCO3溶液呈碱性).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

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NaCl三种溶质.

猜想2:

废液中含有________(写化学式)三种溶质.

猜想3:

废液中含有…溶质.

【实验与结论】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猜想________(填“1”或“2”或“3”)正确.

【交流与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

【答案】悬浊液变澄清;CaCl2、NaCl、HCl;1;反应物是否剩余

【解析】【观察与讨论1】

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悬浊液变澄清;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NaCl三种溶质;

猜想2:

废液中含有CaCl2、NaCl、HCl三种溶质;

猜想3:

废液中含有CaCl2、NaCl;

【实验与结论】

甲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

乙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氯化氢。

因此猜想1正确。

【交流与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二、常见的碱

8.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二:

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_____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______。

(4)实验四:

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5)【反思感悟】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

(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BaCl2+Na2CO3=BaCO3↓+2NaCl;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4)Na2CO3+H2O+CO2=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5)能量

【解析】

(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用装置内压强变小,且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压强更小,所以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会观察到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向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因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所以该实验不宜用氯化钡溶液换成氯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X中含碳酸钠,且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小华没有向X中直接滴酚酞;

(4)图甲中,BC段溶液pH在8-11,由资料信息可知,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图乙中,DE段温度升高,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5)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从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及能量的转化等都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9.(2020·天台模拟)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反应,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①按图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A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和稀盐酸,B中加入一定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塞上橡皮塞,打开止水夹K1、K2、K3;

④待C装置中烧瓶a收集满气体后,将导管b的下端插入烧杯D里的水中,挤压预先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装置中c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2)烧瓶a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已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产物之一是碳酸钠(Na2CO3),为验证该产物,可采取的操作有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答案】

(1)铁架台

(2)出现喷泉现象(3)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少量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

【解析】

(1)C装置中c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

(2)烧瓶a中为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即碳酸钙与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气体的产生,左侧装置压强增加,会观察到出现喷泉的现象;

(3)验证碳酸钠,可利用碳酸盐与氯化钙等溶液产生碳酸钙等白色沉淀来验证。

10.(2020·黄岩模拟)小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别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________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两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________。

【答案】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酚酞(或石蕊)(3)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解析】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酚酞(或石蕊)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试剂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11.(2020·滨江模拟)小乐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

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

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

(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

写出验证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________。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

(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

【答案】

(1)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2)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不能,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

【解析】

(1)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

(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

写出验证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

(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理由是:

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3。

 

12.(2020·杭州模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

只含有NaOH;猜想二:

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

含有NaOH、Ca(OH)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答案】

(1)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ACD;在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球胀大;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猜想二正确

(3) A体现: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B:

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是根据金属元素,与氢氧根无关;C:

碱+盐=碱+盐;D体现:

碱能酸碱指示剂变色,因此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ACD;没有体现碱和酸的反应,因此实验方案为:

在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3.(2020九上·玉环期末)为了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小科将浓CuSO4溶液逐滴滴入过量的浓NaOH溶液中,滴入1~6滴CuSO4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继续滴加3滴CuSO4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消失,但沉淀很快变黑。

实验中为何出现了异常现象?

小科查找资料:

Cu(OH)2在室温下稳定,在70℃~80℃时可分解生成CuO。

于是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实验方法与操作

实验现象

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沉淀不消失

1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2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3号试管蓝色固体减少

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