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865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西安市2006—2010年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07-08-16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

建立高效、便捷、环保的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是西安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与布局、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综合交通发展回顾

   

(一)建设管理情况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的交通需求,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城市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2003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约50亿元;2004年,投入资金约80亿元;2005年,政府投入约1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大量的资金投入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发展。

   2、城市道路建设成绩斐然。

2000年以来,每年完成新、改建各级城市道路几十条。

城市一环、二环路增设立交,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拓宽改造城市出入口道路;改造一批背街小巷、支路、断头路;建设连接城市三条环线的快速放射道路体系。

目前,除三环路正在建设外 “三纵三横三环八辐射”的城市道路网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其中“十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长度75公里,面积522万平方米。

   3、城市交通设施日臻完善。

通过十字路口渠化、设置人行过街设施,交通控制信息化,增设立交等措施,大幅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了部分路段交通拥堵问题。

   4、对外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

   ——航空:

西安航空港咸阳国际机场是六个国内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承担西安主要航空运输任务。

机场国际航线新增了七条欧洲、北美航线。

2005年年旅客吞吐量为761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2.866万吨。

2005年旅客吞吐量提前达到2010年设计目标750万人次规模要求,急需扩建。

   ——铁路:

西安铁路枢纽衔接有陇海线、包西线、侯西线、西康线、西南线、咸铜线和西户支线等七条铁路从八个方向引入,枢纽内现有各类车站39处,年旅客发送量1516万人,完成总货运量11860万吨“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铁路北货线,完成铁路北客线、新筑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公路:

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干线网已形成“十五”期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共建成高速公路13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7公里,实现了市区与各区县的高速公路连接,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加快干线路网改造,国省道的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556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与县之间的二级公路连接,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的等级、布局、技术状况、抗灾能力、养管水平以及周边环境治理均得到了改善与加强。

到“十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8598公里,比“九五”末增加547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6.13公里/百平方公里,较“九五”末增加8.84公里/百平方公里。

   ——道路运输:

西安市拥有一级公路客运站6个、二级客运站7个、临时客运服务站6个和1个临时客运发车点;开通客运班线455条,其中跨省班线134条,跨地市班线100条,班线总里程达11万公里,日发客车6629班次,全市100%的乡镇通了客车,平原建制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山区建制村的通车率达到60%。

完成客运量7568万人次、周转量50.89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6867万吨、周转量79.58亿吨公里。

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82%和62%。

   5、城市公交良性发展:

西安市公交线路达189条,比“九五”末增加了83条,线路总长度达3572公里,覆盖市中心区190平方公里,线网密度达2.2公里/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了“四横、五纵、一环”的公交线网主骨架以及“合理集散、多点辐射、成网成环,城乡一体”的混合型线路框架,承担了西安市居民总出行量的24%,年客运量5.2亿人次。

   6、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能力增强“十五”期间,交通管理工作初步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的转变。

建成了67个路口监控系统、86个路口信号灯信号区域控制系统、112辆交警巡查车组成的GPS警务车辆指挥调度系统和10块大型LED交通诱导屏,构建了交通管理城域网络平台、机动车/驾驶人信息管理系统、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等;建成了153部含闯红灯检测、超速检测的电子警察系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个体交通发展无序。

我市现有公共汽、电车4400辆,中巴车1200辆。

公交线路188条,线路总长度3726公里,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2公里。

万人拥有公交车12.6台,城市公交日客运量250万人次,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只占到24%。

个体交通管理不到位,长途客运枢纽设施布局不合理,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区;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

   2、快速交通体系不健全,路网密度偏小。

西安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中心区(二环以内)76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2.1万人,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050公里,面积178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5.81平方米,仍低于国家每人6平方米的最低标准。

现有主干路阻塞点多,与城市相衔接的出入口道路建设与高速路建设不匹配,西潼高速、西宝高速、西三公路交通压力大。

次干道、支路分布不均衡。

   3、交通流混杂,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

西安机动车保有量50余万辆,现仍以日均300辆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西安的道路交通负荷从总体上说已处于饱和状态。

人流车流相互交杂。

西安铁路客站也不能适应客流增大和快速运输的需求,西安客车技术装备能力不足,陇海线新丰镇—咸阳段区间通过能力紧张。

   4、智能化交通管理覆盖面较小,静态交通设施匮乏。

西安市社会公共停车场缺乏,大型公共建筑缺乏配建停车场或停车泊位配置不足,车辆违章占道停放严重,加剧了城市交通混乱和拥堵。

   二、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城市第四次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加强综合交通管理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中心市区与“四区一基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建立既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现状又能引导城市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满足西安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原则

   1、与城市形态相衔接,统筹考虑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

   2、在充分利用既有交通运输设施和优化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强化交通枢纽建设;

   3、建立快捷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相衔接;

   4、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的整体效能,注重资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加强交通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与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地位相匹配,规划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布局,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2、具体目标:

   ——公交分担率。

充分体现公交优先,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公交出行比例,力争2010年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比例由现在的24%提高到30%;

   ——路网平均车速。

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出行时耗,力争2010年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提高到20公里/小时,外围区域30公里/小时;

   ——交通安全水平。

通过道路安全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率显著降低,2010年交通事故率降到每年5人/万车以下;

   ——交通环境保护。

在发展交通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力争2010年机动车排污总量减少15%。

   三、“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一)交通发展战略

   ——交通引导战略,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市静态交通建设。

   ——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一体化战略,实现航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化古城区交通结构,缓解交通压力。

   ——公交优先战略,加大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完善公交设施,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

   ——注重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战略。

——强化交通管理智能化与市民交通意识教育战略。

    

(二)对外交通规划

   1、航空

   “十一五”期间,完成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区域性航空客货运集散中心。

争取开通更多的西安至南亚、西欧、北美等城市的国际航线;发展地方支线航空运输,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进入西安航空运输市场。

到2010年,年旅客吞吐量260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36万吨。

积极争取把阎良等机场确定为民用支线机场和货运机场,提高西安航空客货运吞吐能力。

为适应机场客货流增大的需求,方便出行,加强主城区与机场的交通联系“十一五”期间实施第二条机场高速公路(朱宏路北延伸线)工程,与机场快速公交线路相结合,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延伸到机场的前期准备工作。

   2、铁路

   “十一五期间将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步伐,加快西安枢纽扩能改造,规划中的西安铁路枢纽将建设成为全国六大客、货运、十一大编组站和十八大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建成全国一流铁路枢纽。

2010年,旅客发送量达1950万人/年,开行客车145对/日。

货运量达1.4亿吨/年。

   ——路网建设

   2007年:

完成西延铁路扩能改造。

   2009年:

完成侯西铁路扩能改造,建成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

   2010年:

建成西安平凉铁路;建成西安安康铁路复线。

   ——铁路枢纽建设

   2006年:

建成何寨至零口联络线和零口直通车场。

   2006年:

建成枢纽货运北环线(新丰镇至茂陵。

   2007年:

建成新筑集装箱中心站(为全国十八个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

   2008年:

新丰镇编组站扩建完成,建成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编组站。

   2009年:

配合郑西客运专线建设,建成枢纽第二客运站—西安北客站;配合西康线铁路复线建设,建成纺织城(长安)辅助客站;实现客流合理分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010年前:

完成西安客站改造,建成拥有十六条旅客列车到发线、两座基本站台、七座中间站台、可南北两面同时进出车站的特大型现代化客运站。

将西安东站改建成枢纽客运机车车辆整备检修基地。

   3、公路

   “十一五”期间,建设西安至合肥、西安至安康、西安至汉中西安段高速公路和GZ45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线西安段、西安至铜川高速公路西安段改造扩建,实现“千公里一日交通圈”和“通江达海,使西安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加快国省干线的改造步伐,提高国省干线的服务水平,重点是关中环线西安段建设;加快多通道工程建设,建设地方一级公路网络,连通各个组团和城市副中心,加快以辐射性道路为主的快速公路、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一环两横十辐射”格局,基本实现同城市副中心的一级公路连接,小城镇同干线公路的二级连接,全面改造县乡公路超龄油路,实现平原区8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

实现10分钟由各区县中心驶上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50分钟由市中心区通达各县区中心,1小时由市中心区通达几乎所有乡镇、开发区、产业中心、旅游景点及矿产资源地。

调整、扩建和新建客货运枢纽站,初步建成公路信息系统,形成现代化的公路运输网络。

到“十一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88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925公里,农村公路761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9公里/百平方公里。

   ——重点公路建设项目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

建成西安至合肥、西安至安康、西安至汉中西安山区段高速公路,西安境内总里程108公里。

改造扩建GZ45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线西安段、西安至铜川高速公路西安段,改扩建里程65公里。

开工建设朱宏路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

国、省道改造工程:

运用交通部提出的新理念,按照“安全、舒适、美观、和谐、耐久、示范”的原则对国省干线公路全面改造。

重点建设关中环线。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实施主通道工程(中心市区与副中心连通工程,在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实现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高标准、顺畅对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市区对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

改新建雁引路、咸未路、西户路等道路,总长207公里。

   实施次通道工程(推动小城镇建设工程:

改造县城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国省道连接道路,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改新建西阎路、韦鸣路、咸户路、西汤路、农场路、阎油路、大庞路等17条二级公路,总长241.6公里。

   实施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和土路砂石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改造里程约3800公里。

   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促进服务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工程:

改造完善通往旅游景区道路,提升旅游公路服务水平。

建设农家乐道路,促进农家乐发展,为市民休闲度假提供好去处,带动非农产业发展。

建设总里程407公里“十一五”期间完成的主要旅游专线公路:

户县太平峪——静峪脑公路;蓝田九间房——灞源森林公园公路周至耿峪乡——寿阳山森林公园公路;南五台山口——独松阁公路;祥峪口——祥峪沟公路;环山公路——子午峪间联系公路;厚畛子——老县城公路。

   4、公路客、货运输

   “十一五”期间,加快公路主枢纽建设步伐,对西安市的现有客运站场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按“零换乘”理念,新建纺织城客运站,西安汽车客运北站和河池寨客运站3个一级客运站,阎良区城东客运站、高陵县泾河客运站和周至县城东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6个;调整城东客运站、城北客运站、西安市(丰庆路)客运站和西安(解放门)汽车站等4个枢纽站的功能,达到日发送旅客14万人次;建设新筑、六村堡和新丰镇3个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新建泾河、集装箱零担、河池寨和马家湾4个一级货运枢纽站和12个二、三级区县货运站,形成综合性的客运枢纽、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加强农村客运建设,新建农村客运等级站54个、招呼站604个。

加快发展跨省、跨市快速客运网络,推进以西安为核心连接周边省会城市当日到达的公路旅客快速运输系统建设;实现西安到省内汉中、安康、延安及周边省区400—500公里以内城市当日往返;积极发展市内道路客运,实现道路客运与公交的有效衔接,推动道路客运的公交化运营,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以区县为中心、乡(镇、村为结点,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

至2010年,道路运输客货运量达16000万人次和12000万吨。

   (三)“十一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

   “十一五”期间,将建成“一绕、一高、两轴、三环、六纵、七横、八射线加旅游环线”的城市骨架道路网,加快建设“两环十二射线”快速路体系和对外放射性道路建设,拉大城市骨架,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城市次干道、支路和街陌小巷(微循环系统)的建设。

使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道路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达到国家规范的最低要求。

加快旧城区自行车和步行系统的建设;加快立交、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停车场的建设。

   

(1)交通引导用地(TOD)发展。

   结合城市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采用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建设城市干道系统,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和优化,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城市格局,充分发挥在关中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放射路网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

重点建设六纵道路中尚未贯通的四纵:

尚航路—西宝疏导线——经二十五路、阿房路——经十二路、泾未路—东二环北沿线——东二环——新安东街、幸福路(万寿路)——长鸣路;建设七横道路中尚未贯通的四横:

北客站站前规划路、广场东西路、红光路——西关正街——西大街——东大街——韩森路、纬三路——丈八东路——水厂路;建设旅游环路:

草临路——东风路——尚稷路——沣河东岸规划路——老环山公路;拓宽改造城市放射线道路;改造和贯通城市轴线道路:

东西五路——长乐路;拓宽未央路和长安南路(绕城南)。

   ——重点区域道路网建设:

结合“四区一基地、五大支柱产业的布局、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建设高新开发区二次创业区、曲江旅游开发区和杜陵保护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北郊行政中心周边、新客运站周边、交大科技园、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西咸共建区、泾河开发区等区域的道路网建设,以及这些区域与中心市区之间联系道路的建设,加强阎良航空基地与中心市区以及各副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

   

(2)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建设:

加快三环路建设、二环路增设立交,放射性道路建设:

昆明路、高架路西段、太白路、太乙路、长乐路、东二环北延线、北二环东延线和太华路的快速路建设与改造,与已建成通车的高架路东段、朱宏路共同构成“两环十辐射”的城市快速路网络,快速、便捷地疏散出入境交通,实现区内快速交通联系并顺接对外高等级公路,实现西安都市化地区1小时生活圈,西安市区50分钟出行要求。

加快城市快速疏散道路(主干路)建设:

尽快实施环城南路地下道路建设,提高一环路整体通行能力,减少进入老城区的大量过境交通,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

加快中心市区与周边副中心联系主干道的建设步伐。

   ——城市次干道、支路建设:

在城市建成区,结合城中村的改造、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建设约600条城市次干道、支路(含断头路,建立完善的微循环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

促进大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拆除围墙,连通区内道路,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支路系统。

   ——立交建设:

规划建设互通式立交21处,分离式立交32处。

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环路和三环路与城市放射性主干道交叉口、城市快速路与交通性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处以及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处。

   ——过街设施建设:

建设过街设施71处,其中人行天桥43处,过街地下通道28处,主要分布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等交通繁忙路段,大型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周围,方便居民出行,缓解“人车”冲突。

   ——城市出入口:

在高等级公路进入城市段,做好城市路网与之相衔接,解决出入境交通瓶颈问题,重点建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

   (3)凸显西安古城特色。

   ——自行车道路建设:

依据皇城复兴计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逐步弱化明城墙区域内的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娱乐功能,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彰显古城特色。

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梳理古城区路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明城墙内的交通结构,完成顺城巷改造,规划实施多条城内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步行街建设:

明城墙内目前已建成书院门历史风貌区步行街和北院门回坊风情步行街。

结合皇城复兴计划的实施,规划建设洒金桥旅游购物步行街区、莲湖历史风貌旅游步行街区、新城民乐园商业步行街区、碑林、三学街步行街区等。

在城市副中心商业街区,逐步建成多个商业步行街区。

   2、公共交通

   “十一五”期间,以构建“快速公交为依托,专用道干线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辅助”的城市公交体系,优化线网布局,调整公交线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建设。

开辟西安中心区与副中心及重要乡镇之间、副中心与副中心之间的公交线路,形成辐射城乡的公交网络。

到2010年,开辟公交线路50条,调整100条。

公交线网密度提高到每平方公里2.8公里;万人拥有车辆由12.6台提高到13.0台,净增2400台;公交平均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20公里准点率由65%提高到90%;平均站点间距由700米缩短到500米;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由现在的24%提高到30%,市区内任意两点之间出行时间缩减到50分钟以内。

   结合世界银行西安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规划建设快速公交(BRT)和公交专用道,到2010年,新开辟公交线路30条,调整50条,在城市主干道上,规划建设20条公交专用道路,以提高平均运营速度和准点率,同步建设公交港湾和过街设施。

   新建新筑和韦曲两个公交保养厂、新建公交停车场10个新建公交调度站20个新建规划建设火车站西站客运站、城西客运站、纺织城客运站、河池寨客运站、火车北站客运站5个公交枢纽站,形成人、车分流,换乘方便的公交枢纽。

同时加快公交信息化平台建设。

   3、停车场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100处,其中每年建设20处左右,2010年共增加800010000个停车泊位,其间重点解决老城区、商业繁华区域的停车矛盾。

   4、轨道交通

   十一五期间,建设轨道交通二号线,积极筹建一号线,同时建设车辆段、综合基地、培训中心、停车场及控制中心。

2006年—2011年,分两期集中建设轨道二号线,一期(2006—2010年)建设铁路北客站—长延堡段,长度为18.8公里;二期(2009—2011年)建设长延堡—韦曲段,建设长度7.6公里。

   5、道路交通管理

   “十一五”期间,交通管理将继续贯彻“科技强警”战略,加强技术投入,逐步建立西安市的智能交通体系。

   

(1)建设功能完备的交通指挥系统,实现现代化交通管理。

   ——建设西安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包含大屏幕显示系统、交通监控系统、350M警用指挥调度系统,122接处警系统、GPS车辆指挥调度系统、交通管理GIS系统;

   ——集成各应用系统,建立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指挥平台,通过制定一系列通信协议使各子系统协调运行,共同参与交通管理。

   ——通过地埋线圈、视频检测等手段建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为智能交通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持。

   ——加快交通诱导系统建设,使交通诱导屏的数量达到150块左右,同时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的技术手段,逐步建立我市的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

   ——新增150部电子警察系统设备,提高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率,促进交通秩序的好转。

   ——建设交通管理信息中心,整合机动车/驾驶人数据库和交通违法信息数据库,并为各应用系统软件提供物理接口和存储空间。

   

(2)完善交通安全设施。

   ——增加智能信号机300处,在二环以内分区、分片形成智能化交通信号区域控制体系。

   ——完成一环以内200个路口的渠化设计和施工,改善路口通行状况。

   ——在200个路口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强对交叉口的管理力度。

   ——在人口较集中区域(商业、居住、学校、工厂、机关)完善人行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为行人、自行车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

   (3)安全教育与事故救援。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交通法规,并制作、印刷交通宣传手册给广大市民发放。

   ——在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安全乐园,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建立交通事故信息统计分析系统,深层次挖掘事故数据潜力,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完善交通事故救援设备,努力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交通拥堵。

   (4)注重交通管理的战略研究。

拟完成交通需求管理(TDM)研究、交通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区域交通控制研究和停车战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