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76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docx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

文言朗读节奏与断句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古文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给古文片段或者其中的某句话断句旨在考查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除了良好的语感外,还掌握一些文言语法常识。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和断句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比较大。

(一)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二、方法点拨

(一)利用特殊词语

1.句首、句尾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词后面应有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2)句末语气词:

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

如:

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3)关联词:

“且”、“虽”、“因”、“惟”、“故”等。

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其如土石何

(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

如: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

2.“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中“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3.“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就不能停顿。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如:

吾尝跂而望矣……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表示顺接,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如:

……拔剑撞而破之……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有停顿。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停顿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是父亲说的话,提示语“曰”处可断,即“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二)利用读音

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中“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可/以一战。

”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利用词性、结构及句式

1.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佳木/秀而繁阴。

”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问/今是何世”中的动词“问”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2.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名词前停顿。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其一/犬坐/于前”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

“山行/六七里”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3.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瞻余马首/可也。

”原句是主谓结构,不能在“可”后停顿。

“问/今是何世。

”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不能在“今”后停顿。

4.固定句式搭配

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有着较强的稳定性,明清时期的文言与秦汉时期的文言,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还有很多规律可循,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反问句等。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5.固定词组搭配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在这个句子中,“人”是“立而啼”的状语,是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比喻,所以正确的断法为: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四)利用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等名词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中“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利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便可断开几处。

例如: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

三点剖析

考点:

划分文言朗读节奏;给文段断句。

重难点:

根据朗读节奏划分原则和断句原则进行古文划分。

易错点:

虚词、语气词的划分原则;句式、语法结构的划分原则。

题模精选

题模一:

朗读节奏

例1.1.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

【答案】D

【解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这句话是说“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题模二:

断句

例1.2.1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注释】①原:

原国②卫:

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

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解析】

(1)A.“期”的意思都是“约定”.

B.第一句中的“下”是“攻克”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下”是“下达”的意思

C.第一句中的“尽”是“竭尽”;第二句中的“尽”是“吃光”的意思.

D.第一句中的“归”是投降的意思;第二句的“归”是“归宿”的意思.

故选:

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的意思是:

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不去”的意思是“如果不离开”,“是亡吾信也”意思是“是失掉我的信用”,这是判断句中间应停顿.“得原失信”的意思是“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吾不为也”的意思是“我是不干的”.根据意思可划分为: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对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我们可赞成,原因是他守信,可反对,原因是他墨守成规,更可辩证看待把前两者结合起来谈即可.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

“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

“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

“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例1.2.2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断两处)

【答案】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解析】

(1)“哉”、“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句。

(2)此题可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来断句。

“宾客”是名词,做“喜”的宾语,其后可断句;“薄”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没有宾语,可在“薄”后断句。

随堂练习

随练1.1朗读下列句子,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其一犬/坐于前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

C.其一/犬坐于前(本句译为: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主谓之间停顿;

D.正确.

自我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1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

只管。

②鬻:

(yù)卖。

③茔:

(yíng)墓地。

(1)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B.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D.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2)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3)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2.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试举一例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A

(2)10.寻:

不久;造:

到,往

(3)1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4)12.侧面描写,“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任举一例即可。

(5)1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

【解析】

(1)9.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了,“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拯”字后也可停顿。

(2)10.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11.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

方法为留、删、调、补、换。

(4)1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物形象分析题,注意从人物的相关事件中分析出主人公的特点,同时结合人物在文章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几方面来分析,体现出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5)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并概括的能力。

“青天”是对包拯的赞誉,从文中可知,包拯不仅断案如神,如第一段中的事情,而且为人刚强坚毅“恶吏苛刻,务敦厚”。

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如第二段中事情。

由此我们可知,“青天”既指包拯为官清廉,更指他为民作主、执法严明。

点评:

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提取文中信息时,一定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或语段.文言文的理解和现代文的思路是一样的。

找到关键语段或语句,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文章内容,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