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49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秦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秦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秦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秦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汉学案.docx

《秦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学案.docx

秦汉学案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备课人:

贾会云曹立梅时间:

5.12

本阶段先后经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

阶段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

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

儒学成为正统,科技世界领先,中华文化气势恢弘

【基本线索】

一、政治方面

(一)、特征:

1、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

(二)表现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时期(制、制、制);

(1)首创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①:

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②皇权至上:

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_________任免

③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

实行三公诸卿制。

(特点:

分工明确,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列举三公的职能。

重点内容)

 

诸卿:

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3)地方机构:

全面推行郡县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郡长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郡的下级机构:

_________、________

③基层:

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安、公文传递)等

郡县制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点)

 

2、西汉“":

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的官僚体制

(1)、地方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制。

汉武帝颁布“”,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和,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三级。

2)、中央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汉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形成“中朝”(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机构)。

汉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________制度

选官制度的变化:

_______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

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

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经济方面

1、特征: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②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③封建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2、表现:

A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经济出现(特点:

B农业:

耕作工具:

铁犁牛耕

(1)、产生:

春秋战国,农业发达的地区采用铁犁牛耕

(2)、普及(时间):

___________①中耕的_________,收获的_______,播种的________

②东汉:

两牛牵引的_______(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C手工业:

冶铁技术:

汉代:

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汉武帝时推行制,开始使用作燃料

东汉:

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生产效率

制瓷业:

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瓷,后来又烧制出瓷

丝织业:

①《》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文字,典型有

②汉代丝绸之路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中国因此被称为“”

D商业初步发展

1)、原因: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

秦代:

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汉代:

史书记载,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市有专门的,都市因商业集中,形成,的景象;王莽在长安和五都设,控制五都是,,,,;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已经形成。

经济政策:

A、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实践:

(1)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唐代,继续实行商人一入市籍不得的制度,他们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上也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

4.消极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的萌

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B、古代重要的经济管理政策

1.工商业的管理:

(1)用法律条文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

如秦律规定,统一;由官府相关机构定期校正;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

从秦律的条文来看,当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和具体。

(2)用行政手段控制商业经营:

①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

②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统一生产和销售,为国家所有。

③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直至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④通过加重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历代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之税。

影响:

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导致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文化方面

(1)、秦始皇、:

强化思想的统一;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二)汉代: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特点:

糅合道家、法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

(以思想上的统一

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提出“”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

、、

③教育方面:

中央:

汉武帝时期,创办地方:

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对教育: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嗣的情形得到改善,

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典型事件:

)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2、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

为“五经”。

立教官为“博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意义: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四)、其他文艺:

书法:

秦统一文字(通行),著名书法家是,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形成与汉魏。

书形成于汉末,也称为、

音乐:

秦汉设立机构,整理民间乐舞

汉赋:

西汉早期贾谊的《》《》,汉武帝时司马相如《》

《》西汉后期著名赋作家,东汉时期、

2、科学:

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

西汉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纸。

、、、四中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并行使用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献给。

后这种纸被称为。

火药:

《》中硫磺和硝石被列为重要药材。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当堂练习

1、“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

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

2、“丁兰,河内野王人。

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

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

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

兰乃殡殓,报仇。

……帝嘉之,拜中大夫”。

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二十等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刺察是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甚至使用特种刑狱部门,对各级文武官员进行监督和审察,或用以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

汉武帝对地方实施的比较有效的刺察措施是(  )

A.御史大夫制度B.刺史制度C.通判制度D.密奏制度

4.《汉书·武帝纪》载:

“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

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材料论述的是(  )A.汉初的封国制B.建立具有地方行政权的诸侯国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汉武帝实行“附益之法”

5、“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B.晁错、汉文帝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

6、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7.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8、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

9、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

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武帝建立内朝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10、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B.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

C.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11、《春秋繁露》记载: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12、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

A.《佛经》B.《圣经》C.《五经》D.《道德经》

13.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面不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是(  )

 

14.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1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商业兴盛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轻视手工业的发展

17.有学者指出:

(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

18.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19.秦统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的最高机构是A、州B.行省C.郡D.县

20、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C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1、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2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

2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

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26.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27.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8.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

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睦(秦之郡名)”。

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②书法篆刻艺术③民族关系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9.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立石琅琊,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徙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B.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C.蒙古大漠也受秦朝统治D.反映了国家的大一统

30.“……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31.《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

“秦始皇试图将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

32.汉书·贾山传》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3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道: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诸侯国)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材料中的“他”是指()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34、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35、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

秦代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

该郡()

A.设置晚于琅邪郡(今山东境内)B.下辖若干县、乡、里

C.郡守由皇帝任命,定期向丞相述职D.县令由郡守任命,定期向皇帝述职

36、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37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

38、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3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0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C.人民生活的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

41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

4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43.湖北云梦县秦古墓出土的《田律》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秦《田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雍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田律》的以上内容说明了

A.秦统治者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压迫B.秦朝重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

C.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颁布法律的王朝D.秦朝的刑法严酷

二、主观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分)

材料1(主父偃)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2)材料1中的“上”指那位皇帝?

“上”为什么实行“推恩”?

 

材料2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3)材料2是什么制度?

与分封制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

如何看待这种制度?

(10分)

 

材料3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

后来,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4)材料3中汉高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请说明原因。

(10分)

 

2.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汉哀帝说:

“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失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2:

周亚夫(右图),汉文、景之世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