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10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docx

高二历史全册教案全面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方法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二、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板书设计: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1、背景:

社会大变革

2、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2.孟子

(1)思想内容: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

(1)主要思想: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3、影响:

①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首先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导入: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代实施无为的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2、汉朝经济实力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五、小结:

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的原因

2、汉朝统治状况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反思:

因教材背景内容较少,学生对董仲舒思想对统治所发挥的作用,较难理解,上课时要适当补充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

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

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它的发展过程怎样?

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四、“北宋理学的创立和发展”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

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五、陆王心学。

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

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

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

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

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板书设计:

一、背景: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魏晋—困境

二、宋明理学

人物

主张

二程

(程颢、程颐)

朱熹

三、陆王心学

人物

主张

陆九渊

王阳明

教学反思:

人物较多,内容比较繁杂,学生不易掌握,要充分预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

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

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四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的内容有:

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结合课本讲述: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

从课文中归纳: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经世致用

(3)王夫之:

唯物思想

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

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板书设计:

人物

主张

影响(地位)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教学反思:

一定讲清四人对中国儒学做出的贡献,理解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第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在三个历史阶段人文思想逐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掌握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张,并能够进行对比和分析。

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学生可以进行预习,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

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

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辨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

难点:

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过程:

(1)建议先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搞清楚人文主义的含义。

然后以宙斯神像插图为素材,提出问题:

你从插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欧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结论,引入本课的学习。

(2)“智者的启蒙”一目,可先适当介绍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本部分内容重点是了解智者学派的概念和他们的主张。

可以先提出问题:

1、什么是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是谁?

2、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

有何主张?

3、什么是人文主义?

意义何在?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由学生阅读教材,并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即可。

(3)“美德即知识”一目,重点介绍了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生平。

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课堂上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也可一人扮演苏格拉底,另一人扮演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哲人孔子,让学生分析、比较中西文化,形成感性认识,继而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

板书设计:

一、智者学派

1、背景:

2、主张:

3、影响:

二、苏格拉底

1、主张:

2、原因:

3、与智者学派的区别:

4、与孔子的异同:

5、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少,通过学生活动与比较既能充实课堂,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第2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应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