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080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docx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枝新农办文[2010]5号

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2010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紧紧围绕“两市一极”目标,统筹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一、201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同比增长10.9%;农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15.7%。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增长8.2%。

——主要农产品稳步增产。

全市预计粮食总产32.5万吨,增产1.2万吨,增幅1.7%;棉花总产2.2万吨,增产361吨,增幅1.7%;油料总产5.7万吨,增产782吨,增幅1.4%;水果总产32.1万吨,增长6.7%;蔬菜总产30.1万吨,增长19.3%。

——畜牧水产业持续增收。

全市出栏生猪115万头,家禽出笼1072.9万只,牛出栏1.6万头,山羊出栏4.4万只,同比增长7.3%、9.8%、41.7%和78.4%。

肉、蛋产量分别达到10.7万吨、1.1万吨,同比增长4.8%、1.6%。

水产品产量预计可达6.8万吨。

预计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5亿元、15亿元。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2010年,发放惠农补贴资金5903.2万元,其中:

粮食直补873万元,柴油、化肥综合直补3559万元,良种补贴831.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940万元;全市水稻投保面积32.6万亩,能繁母猪参保5.1万头,参保率分别达到76.5%、37.7%;“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参保率100%。

全年受灾农户获得保险赔偿990万元。

——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投资2.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1700处;硬化通村公路245.06公里;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70.5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6%;新建沼气池7500口,入户率达58.1%;解决了4.7万人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新增长江防护林0.5万亩、高速公路景观林带0.4万亩、农田林网控制面积5万亩。

——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2010年,全市1.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救助、1917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综合补偿率52.7%;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30个;建文化书屋30个,开展送戏下乡145场次;实现广播“村村通”,城乡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百里洲等镇5个村6526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二、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措施

(一)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体系日趋完善

——调整优化结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不断加强。

创办了7个粮棉油高产万亩示范片;在安福寺等5镇每镇创建了1个万亩柑桔精品园;完成了以七星台鸭子口村为核心的3.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以百里洲沿江村为核心的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带和以县城郊区为核心的5万亩高档时令蔬菜生产带建设。

新增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

积极推进规模养殖,水产“四大板块”(百里洲八亩、问安陶家湖、马家店东湖和七星台杨林湖)总规模达到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35个。

二是作物品改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以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农业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8个。

四是农业精品名牌战略不断推进。

全市现有全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培育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壮大。

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1家,宜昌市级龙头企业24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

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2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

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企业。

招引新增8个投资过亿元的农业项目。

二是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

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注重资源配置和扶持政策向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引导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三是为龙头企业配套基地和园区。

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需要,立足现有的优质稻、优质棉、双低油、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木等八大优势产业,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配套,基本建成4个农产品工业园区,建成4个一村一品专业镇、78个专业村。

——深化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推进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

全面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使每个农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举办专业技术、高产创建、新品种新模式等培训500多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集成应用。

认真实施配方施肥、“一建三改”、吨粮田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和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猪沼果(菜)、油菜和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及疫病扑杀补偿办法。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加大。

全市清淤维修干渠、田间沟渠1200公里和24处重点排灌渠道650公里,整治重点堤防险段3处,除险加固水库4座,维修水库6座,更新改造泵站2座,维修养护泵站3座,维修江河涵闸6处,修复水毁工程26处,整修堰塘650口,兴建末级渠系50公里。

严格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机制,顺利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实施省级投资仙女桃花垱、百里洲鸭子湖、问安万店等3个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枝江市地方投资安福寺邹家冲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农村交通建设发展迅速。

完成通村公路硬化里程245.06公里,使通村公路硬化里程累计达到1202公里;投资153万元加固改造通村公路危桥2座;完成白洋、仙女2个五级客运站建设,新建10个客运候车亭、20个招呼站,11处渡口达标。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70.5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6%,位居宜昌市之首。

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和油菜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协会,网络各类农机服务队200多个。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推广“一建三改”生态家园项目,新建沼气池7500口,累计达到6万口,农村入户率达58.1%。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9处农村水厂新建、改造及管网延伸,解决了4.7万人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强对城市公园、农田林网、“一江两河”、高速公路、集并村庄等重点部位生态建设力度,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5万亩。

(三)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和谐共建取得实效。

有1.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救助、1917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率73%。

救济灾民3810户1.3万人,倒房重建120户348间,修缮407户1125间。

全市198个村卫生室均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3.4万人,参合率97.5%,综合补偿率52.7%。

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30个,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着力培育镇村特色文化,建文化书屋30个,开展送戏下乡145场次。

实现全市广播“村村通”,城乡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

——农村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日益显现。

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全面推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推进林地及森林资源转交易、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保险、林业社会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

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百里洲等3个镇5个村先行启动。

水稻、能繁母猪和“两属两户”农房等农村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扩规增面,保险公司为受灾农户赔偿990万元。

(四)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通过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专栏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习农村实用新技术、现代生活新理念、社会文明新风尚,增强了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提高了其法制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致富能力。

——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提升农民市场营销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中介组织。

全市现有水产、生猪、棉花、柑桔、苗木、养蜂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136家,辐射带动农户近9万户,从事农产品营销的农村经纪人超过1万人。

二是大力抓好市场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建立了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和流通方式。

积极组织市内农产品参加省内外各类农产品会展推介促销活动。

——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经济收入。

一是开展农民创业就业培训服务。

市、镇、村(社区)三级培训网络累计培训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次,向城镇转移本市农村劳动力7268人。

二是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

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新参加城镇基本养老等五项保险的农民工达万人。

为1037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为108名办理退休的失地农民工发放养老金22万元。

三是抓好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服务。

全进一步规范农民工集宿化管理点,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

建立企业职业危害预警和处理机制。

开展农民工传染病防治工作。

(五)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

——分层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城乡统筹全域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两横两纵两镇”合理布局、分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两横”即高速公路沿线5镇29个村、318国道沿线4镇38村,“两纵”即沮漳河流域2镇44个村、玛瑙河流域3镇51个村,“两镇”即百里洲镇41个村、顾家店镇17个村),科学制定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主管理等六个子规划在内的枝江全域性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二是编制“一线一片”村庄整治规划。

制定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规划。

聘请专家加强规划指导,召开部门、群众、学者等多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枝江市汉宜高速(枝江段)沿线环境整治规划》,同时编制了兴隆山、官垱、十里店、仙女、裴圣、灵芝山等6个先行启动村村庄整治规划。

完成问安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编制了关庙山村、张家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是统筹推进全市集镇及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强化对集镇特别是工业新城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分期分批编制出城镇及集镇和交通干线村镇规划。

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村庄布局定点及后续建设管理,完成了问安镇、交通沿线、集镇控制区内及工业园区周边等全市60%以上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启动318国道沿线新城及拆迁居民点规划编制工作。

以318国道改道为契机,启动国道沿线东林、永收垸、白家岗、拽车、曹店等5个居民点和七星新城、双寿桥社区、福星新村、姚家港社区、雅畈、太保场、沙湾等7个新城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

五是完成枝江特色民居设计工作。

——全力推进建设。

一是问安镇试点建设稳步推进。

该镇以“一镇两村三线”为重点,今年开工建设项目39个,总投资1795万元。

推进集镇建设。

完成了金泉路、安阳路的改建和友谊路新建工程;完成了仿古商业街--新建街西段82个门面和中段10个门面的立面改造和人行道建设;完成了沙堰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两村”建设。

关庙山村中心居民点28户新建房屋和29户房屋改造任务全面完工,堰塘整治、道路建设、供排水管网等工程全部结束,村委会、村委会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接近煞尾,正在进行土方回填工程和居民点景观绿化建设。

张家桥村房屋改造、村级文化娱乐广场及文化墙建设全面完成,堰塘景点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推进“三线”建设。

枝当路沿线100户农户房屋改造任务已经完成了32户。

二级站至张家桥村沿线100户农户房屋改造、栅栏安装、通农户道路建设、郑家井南北路南端600米延伸工程、郑家井村委会改造等工程已经完成。

问石路沿线完成了渠道清淤工程和有机稻推广园建设。

推进垃圾集并处理工作。

问安在全镇实行了“户分类、组/区收集、村处理”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促进了镇村环境的明显改善。

二是高速公路沿线整治启动。

根据初步研究确定的整治内容和整治重点,市新农办已组建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工作专班,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并先行启动了七星台镇东林村、杨林湖村、鲜家港村居民点整治,完成了房屋整治标准、居民点规划设计、整治任务摸底等前期工作。

三是318国道沿线居民点建设进展顺利。

沿线5个居民点规划设计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白洋镇沙湾新城已启动建设,其余6个新城规划正在设计中。

——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

全市组建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形成了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督办,分管领导驻点指导、全程参与,各镇组织实施,新农村办协调服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从住建局等单位抽调了3名同志充实工作专班力量。

二是建立政策引导激励机制。

为调动农民及基层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农村试点建设及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补贴方案》,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了镇村规划编制、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改造等工作。

三是健全城乡互助、村企共建的协作推动机制。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市直部门联系村、规模企业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推动机制。

四是强化工作协调督办机制。

新农村办将工作任务排到月、周、日,每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每月召开会议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办公室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及村庄整治的调查摸底,向上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深入调研“一线一片”新农村建设及关庙山文化内涵深化问题,比较分析高速公路沿线生态林建设效益。

五是建立项目整合倾斜机制。

按照资金和项目向示范区集中的原则,加强资源项目整合力度,促进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

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

全年共培训农村党员2万多名,流动党员300名。

深入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

继续实施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实施新建项目21个,改扩建项目36个。

探索扶持村企合作型、乡村旅游型、资源收益型、城市带动型、资本经营型、服务创收型等6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加强村级保障体系建设,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2010年,我市“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

部分农民和村级组织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需要长期不懈的建设和认真负责的管护。

三是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有待拓宽。

四是新农村建设各项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严格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城乡互助和村企互联的协作共建考评机制、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亟待完善。

三、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目标及措施

2011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稳量、提质、增效”,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增长6.7%;农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按照“优粮、扩特、精养”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重点抓好标准果园、安全菜园、粮棉油高产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安福寺野鸭湾2500亩国家级柑桔标准园建设,完成1.5万亩高标准柑桔精品园建设,启动七星台有机蔬菜基地建设,推进8个粮棉油高产示范区建设。

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化、生态化和健康化养殖。

引导水产走“名、优、特”道路,重点抓好水产板块核心区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确保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农产品“三证”认证和品牌建设工作,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监控,强化突发疫情应急管理。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

(二)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逐步向园区集中、向精深加工转型,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家。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0家。

精心组织农超、农商对接活动,探索网络销售,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东风渠节水改造、玛瑙河出口段整治、沮漳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加强“一江两河”堤防险段整治,完成金钟寺等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继续实施渠道畅通工程,完成全市所有农业排灌渠道清淤整治。

实施问安昙华寺、董市桂花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

深入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抓好鲁港水库、玛瑙河、沮漳河等水环境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全市新增硬化通村公路140公里。

完成“一建三改”5000户。

解决1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不断加强老区建设。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配置,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以村庄整治和居民点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一镇两线”新村镇建设。

加强问安集镇建设,基本完善集镇的三国文化群,建设具有文化特色、有历史内涵的问安新集镇。

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问安镇关庙山核心示范区新村庄建设和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优化村庄布局,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结合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加快318国道改道沿线、白洋工业新城和姚家港工业新城区域内村庄整治和居民点建设工作。

加强以垃圾集并处理为重点的镇村环境整治工作。

(五)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全方位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带动农户增收;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业和返乡创业;五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完善新农村建设各项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培育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巩固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服务合同的考核,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一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积极探索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