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164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爱国的资料.docx

关于爱国的资料

三一文库(XX)

〔关于爱国的资料〕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

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  爱国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孙中山

  推翻暴政就是最大的爱国。

——孙中山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鲁迅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

  “一个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有什么脸面代表这个国家?

爱这样的国家,就是对祖国的背叛”。

——毛泽东

  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

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

勇敢,勤劳。

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

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巴金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  爱国者故事

▲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

「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徐特立

▲  学而不厌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

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

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

“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

“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

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

“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  诲人不倦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

一首说:

“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