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289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Word版含答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阶段检测卷】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3.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C.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3.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  )

A.经济危机与“滞胀”B.福利国家的弊端

C.通货膨胀严重D.新经济的出现

4.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

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  )

①新经济的出现 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国际局势的变化 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

下列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6.《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

“(1917年)10月16日,党中央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选举了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

这个党总部领导了整个起义。

”据你判断,《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本书应出版于(  )

A.十月革命时期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7.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8.斯大林曾说:

“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④

9.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0.“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11.《国家强盛之道:

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下列关于各类金融中心形成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上升

B.17世纪荷兰的强大得益于三次英荷战争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殖民帝国

D.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2.“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

13.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

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

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为解决二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B.是布雷倾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C.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D.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14.1950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西欧煤钢联营计划,建议成立一个共同的机构,以实现欧洲两个最大的敌对国法国和德国的煤钢工业的联营。

此计划表明法国希望(  )

A.实现法德和解B.对抗美苏两国

C.实现西欧联合D.重建世界霸权

15.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这个主题下有三个重要的议题: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APEC的作用表现在(  )

A.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B.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巩固了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16.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

这说明(  )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17.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这反映出信息化(  )

A.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B.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C.提高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力D.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18.有学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B.第二次科技革命电话电报发明后

C.20世纪40-5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20.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

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中两国相互进行文化渗透B.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广泛D.中国人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

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以下是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图片

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3分)

(3)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你怎样认识这些变化?

(6分)

(4)综合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分)

22.(11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2分)

(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2分)

23.(15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

“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主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

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检测卷答案】

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1.B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调整农业属于国内农业措施,不会对外国经济产生影响,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可以使国内产品外销,促进国家经济复苏,故B项正确;“以工代赈,扩大内需”仍属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故C项错误;“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属于国内经济调整,故D项错误。

2.C 【解析】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渡过难关;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是其共同措施,故选C。

3.D 【解析】 从在任时间“1979-1990年”入手分析,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符合改革的背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的福利制度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滞胀”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出现“新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解析】 题干时间“1997年”以及“克林顿政府”说明美国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模式,故①正确;材料中“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美国实施‘环境外交’”说明当时国际环境恶化,故②正确;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格局力量出现失衡现象,多极化趋势加强,故③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 本题以图表形式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经济出现“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由于里根政府实行减缩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故C项正确;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经济改革使美国出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

6.B 【解析】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但这里的党史却篡改为斯大林,这本书应出版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鼎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故B项正确。

7.C 【解析】 从时间“1938-1940年”看,此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项是这一模式下的情形,C项正确。

8.C 【解析】 材料中斯大林分析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③④和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

9.C 【解析】 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A项正确,C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B、D两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10.C 【解析】 从材料中“他部署了古巴导弹危机”推断“他”是赫鲁晓夫,其统治期间取消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创办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航路中心转移,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被英国打败,加速了荷兰的衰落,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故D项正确。

12.C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大国的工具”,由此理解经济组织从属于政治,①②体现了这一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③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④错。

13.C 【解析】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解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可知两大组织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故C项正确;有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是世贸组织,故D项错误。

14.A 【解析】 “实现欧洲两个最大的敌对国法国和德国的煤钢工业的联营”,舒曼计划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上的矛盾,实现法德和解,故A项正确;舒曼计划推动西欧经济发展,有利于对抗美苏两国,但目的不是对抗美苏,B项错误;舒曼计划是西欧走向联合的开始,C项说法不准确;法德经济合作,当时还没有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实力,D项错误。

15.A 【解析】 从题干材料“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可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合作,故A项正确;APEC各成员国之间只是要求降低贸易壁垒,并不能消除,故B项错误;中国并没有在亚太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APEC不具备推动世贸组织发展这样的作用,故D项错误。

16.D 【解析】 国际资本的全球流通仍然有关税障碍,故A项错误;材料中关税水平下降,贸易壁垒削弱,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税水平下降,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故D项正确。

17.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可知,信息化加快了资本流动,故A项正确;跨国公司不是非场地交易,故B项错误;C、D两项信息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

18.D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时期,与题干中的“信息网络化”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但当时并未出现信息网络化,故B项错误;20世纪40-50年代全球信息化还未出现,1946年电子计算机刚刚开始诞生,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信息进一步网络化,市场化更加普及,故D项正确。

19.A 【解析】 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是这种利润分配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未深刻分析其原因。

20.C 【解析】 文化渗透是指将本国文化传播到外国,并逐渐使他国成为本国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题干体现的是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但没有体现企图用本国文化取代别国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有利于中美文化的交流,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中美文化交流是文化全球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也有美国推行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述,故D项错误。

21.

(1)做法: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立法保障民众利益和社会保险。

(3分)

(2)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3分)

(3)新变化:

股票呈现分散化(资本社会化)趋势和福利国家的出现。

(2分)

认识:

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了社会矛盾,使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2分)但没有改变社会基本矛盾,“黄金时代”结束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的“滞胀”现象。

(2分)

(4)关注民生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政府救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分)

【解析】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保障等相关内容,是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国效仿新政,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因此关注社会现实与热点,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中体会政府干预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本题就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入手,使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把具体措施是怎样体现“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的信息答出来。

22.

(1)措施:

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3分)

理解: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1分)。

(2)改革: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分)

(3)特征:

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2分)

(4)启示:

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

(任答两点,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题干中“修改”“自由”这些关键信息,可将罗斯福措施的特点概括为国家干预;第

(2)问根据材料二逐项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可归纳其特征为改变组织方式;根据材料三中“新兴的市场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归纳其特征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结合材料从这些改革能够成功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中来寻找启示。

23.

(1)不同:

主体:

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

(2分)推动力:

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

(2分)原因:

科技的进步。

(1分)

(2)(10分)

观点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2分)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2分)

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

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充分利用材料一中的信息,从主体和推动力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