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13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docx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函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姓名:

陈住粉

学号:

2010100211151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蔡焱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7月24日

 

曲靖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

组长(单位,职称):

组员: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语文教学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摘要

文学作品最终的目的在于让读者领悟到美的存在,以情感人,对读者进行美和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让学生体悟文中的美和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声的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多种现代手段以情激情,以情导情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以情引情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进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分为认识、情感两个领域。

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所以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情感教育,并在课堂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实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以情激情;以情导情;以情引情

 

目录

引言……………………………………………………………………………………1

一、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2

(二)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2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

(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

(六)有利于为教学成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3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3

二、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方法…………………………………………………4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情激情…………………………………………………4

1.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4

2.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4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5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6

(三)丰富教师自身的情感,以情引情………………………………………………6

结论……………………………………………………………………………………7

参考文献………………………………………………………………………………8

引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

所以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尤其是语文学习,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

首先,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

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

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1]因此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可能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其次,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刘勰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第三,“情者,文之经也。

”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尤其是优秀作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体现着作者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是人类文明的凝聚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

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

[2]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情感教育则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成为道德教育的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清楚的具像性知觉及表象,并以理性高度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这就是情感教育。

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

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道德美、人情美、风景美于一体。

[4]要使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艺术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并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二)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至关重要。

要使学生们在交流中主动寻求心灵的契合点,努力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

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氛围。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5]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

语文教师饱含情感地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

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

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六)有利于为教学成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

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是让他喜欢你这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6]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入情、入境”。

用自己的巨大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从而更好的接受教育、接受所传授的知识。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丰满、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他们满怀激情地领悟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以及丰富的哲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方式。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1.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7]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

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应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等教学方式,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于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2.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丰富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

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并理解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理解课文。

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

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者,文之经”,感情是写作的动力和催化剂,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于生活,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都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很”、“十分”等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生就会说出“心跳加快”、“气喘吁吁”、“总也坐不住”等感受。

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其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

还应该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

[8]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

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及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

教师应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其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自我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

如《背影》、《行道树》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充满激情,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

[9]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设置情景,以情动情,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到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使其上升为理性思维。

如:

《纸船¬¬----寄母亲》一文,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先声夺人,让学生深切的感受浓浓的亲情,再补充介绍人物经历及背景材料,增进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亲之情的理解,最后联系生活,体味琐碎生活中母亲的点点滴滴,懂得平凡中蕴藏着伟大的爱;《春》,教师可调整教学时间,在仲春时节教学,提前布置教学任务:

观察身边的春天。

课堂学习可配以音频朗读画面,让学生初步感悟春之美丽,然后动情描述春天的景物,加深体验,最后配乐自由朗读,以强烈的感情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这样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炯炯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丰富教师自身的情感,以情引情

人们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下能相互感染和影响。

教材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教师课堂上的情感都能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麼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户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

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敬,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10]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激昂高涨的情绪,决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因素,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

教师只有在长期的积极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使学生收益非浅,也才能真正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5.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70.

[3]李军平.发挥情感因素的思考和做法[J].语言学习[J].2008,(10):

12~13.

[4]杜会红.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0(6):

21~23.

[5]周一贯.语法教学必须与情感因素相结合[J].中小学教育,2009,(11):

19~20.

[6]陆有铨.情感因素-语文教学的支点[M].呼和浩特:

内蒙古出版社,2008:

211

[7]李晓文.情感因素与语文美育[J].甘肃教育,2009,(10):

41~42.

[8]曹有国.“情感因素中心说”献疑[J].二十一世纪教育文献,2007,

(1):

32~33.

[9]张文海.试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M].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2.

[1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