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673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药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药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药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药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docx

《中医药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学概论.docx

中医药学概论

●整体观念:

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它既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问诊:

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配珍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的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侦察疾病的方法。

●望诊:

是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八纲辨证:

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四气: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五味:

是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升降浮沉:

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单行:

是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须:

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

●相使:

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为主,另一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畏:

指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相杀:

是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

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消弱或消除

●相反:

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作用,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君药:

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可称主药。

●臣药:

是指辅助君药增强疗效,并可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有可称为辅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助君、臣药以增强疗效,或治疗兼有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即降低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1.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能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药物。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的。

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

●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理气药:

凡以疏泄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补虚药:

凡是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例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

●方剂: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是临床治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内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五行的特性:

1.木(肝、胆、怒)木曰曲直,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属木。

2.火(心、小肠、喜)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属火。

3.土(脾、胃、思)土爰稼墙,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属土。

4.金(肺、大肠、悲)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金。

5.水(肾、膀胱、恐)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水

●气的含义:

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是最基本重要的气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

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脏腑:

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三类。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

1.心:

主血脉;主神志2.肺:

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3.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4.肝:

主疏泄;主藏血5.肾: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6.胆:

贮存排泄胆汁;主决断7.胃:

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8.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9.大肠:

传化糠粕10.三焦:

六腑三焦__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脏与腑的关系:

主要指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1.心与小肠:

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形成密切的联系.

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宜,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气生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肝与胆: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

而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

5.肾膀胱:

它们同居下焦,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小便排泄正常

●六淫的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春):

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2.寒(冬):

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暑(夏):

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

4.湿(长夏):

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秋):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热)(炎夏):

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

●七情的致病热点

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3.影响病情变化

●望神:

是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得神:

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和调的表现。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神气欠佳的表现。

失神:

又称无神,是精亏气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假神:

指危重病人出现暂时转好的“假象”并非佳兆,俗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证”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所作出的病理概括,从某一角度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对病理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如感冒、痢疾、胸痹、经闭等。

“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症”是辨证的前提,而“证”是辨证的结果,论证的依据。

●八纲辨证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表证: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特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里证:

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半表半里证:

多见于外感疾病,邪气由表内传,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

寒证:

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

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

是指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即阴、阳、气、血、精、津亏虚的证候。

实证:

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阴虚证:

是指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热证。

阳虚证:

是指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寒证。

亡阴证:

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亡阳证:

是指机体阳气过度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气虚证:

元气不足,多表现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

分为气陷证和气脱证。

临床表现:

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淡,脉虚弱。

血虚证:

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机体的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舌淡,脉细无力。

血瘀证:

凡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均称为瘀血,由瘀血所引起的病症,称为血瘀证。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块、出血,脉来细涩。

●心脉痹阻证:

心脏脉络因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因素阻痹不通所形成的症候,审证依据: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肺气虚证:

肺气不足以致主气及卫外功能减弱所表现的症候,审证依据:

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及气虚见症等。

脾气虚证:

脾气不足,功能减弱,脾虚运化失职所形成的一类症候,审证依据:

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

肝气郁结证:

由于肝失疏泄而至气机郁滞所表现的症候,审证依据: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等。

肾阳虚证:

指由于肾阳虚弱,温煦失职所致的虚寒症候。

审证依据:

肾与生殖机能减退,二便失利并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虚寒之象。

肾阴虚证:

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所致的虚热症候,审证依据:

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并伴见虚热之象。

●泄泻:

患者便次增多,便质稀软不成型,或成水样的表现。

便秘:

患者大便燥结,排出困难,甚则多日不解的表现。

完谷不化:

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肾亏需

便血:

大便中带血

里急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肛门气坠:

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者

消渴:

患者尿多,兼口渴多饮而消瘦,属肾阴虚

淋证:

患者小便频数,并见尿急尿痛,小便短赤,属膀胱湿热

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称为癃,点滴不出者称为闭

余沥不尽:

指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的表现

尿失禁:

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溺出的表现

腰缠火丹:

发于腰腹及胸肋部的水疱密集成簇,皮肤灼热刺痛如火燎,多为湿热蕴结,肝胆火盛所致

瘰疠: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状,如肺肾阴虚

瘿瘤:

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由于肝气郁结,痰浊凝结所致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等内容。

●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十八反:

即指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羌活:

祛风散寒,祛风湿止痛。

▲发散风热药★薄荷发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

★菊花疏散风热,清肺热,清肝明目,平肝阳。

★柴胡解表退热:

用于表证发热及少阳证往来寒热;疏肝解郁:

用于肝郁气滞证;升阳举陷:

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等脏器下垂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清肺胃热,用于肺热咳喘及胃火牙痛等证,收湿敛疮,用于湿疹及疮疡不愈合等★知母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清肺养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及燥咳证,清胃热,生津止渴,用于胃热津伤口渴及消渴病,滋养肾阴,用于肾阴虚证。

★夏枯草清肝火,用于肝火上炎头痛目赤等证,散郁结,用于瘰疠,瘿瘤等证。

▲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退虚热,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血热出血证及温热病出血发斑,消渴病及津伤便秘等,利湿杀虫。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证,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以及温热病出血发斑,养阴生津,用于消渴病以及津伤便秘★牡丹皮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血分热证,活血化瘀用于妇科内科外科血瘀证,退虚热,用于阳虚内热证。

▲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解暑热,用于暑热证,截疟,用于疟疾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用于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泻火解毒,用于脏腑火热上炎证以及热毒疮痈、烧烫伤,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活血化瘀,用于内、妇、外科瘀血诸证,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等。

▲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

●祛风湿药▲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止痛,发散风寒。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化湿药★广藿香化湿,用于湿浊中阻证,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止呕用于呕吐。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利水渗湿药★茵陈利胆退黄,用于黄疸,清利湿热,用于湿温,湿疹,湿疮★茯苓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及水湿所致多种病症,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证,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证

●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补火助阳,用于阴虚诸证,散寒止痛用于寒凝疼痛★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理气药:

★陈皮理气调中,用于脾胃气滞证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香附疏肝理气,用于肝郁气滞证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活血化瘀药:

★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诸痛证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丹参活血化瘀,用于血瘀诸证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安神,用于热病烦躁神昏及杂病心悸失眠等。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活血化斑

●化痰药★半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痛,毒蛇咬伤。

★旋覆花降气化痰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之胸膈痞满降逆止呕,用于嗳气,呕吐。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等。

消痰散结,用于瘰疠,瘿瘤及肺痈,乳痈。

★瓜蒌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及燥热咳喘宽胸散结,用于胸痹,结胸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收敛止汗。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平肝潜阳药:

★牡蛎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软坚散结,用于痰核,瘰疠,癥瘕积聚等证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诸证。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凉血止血

●息风止痉药:

★天麻:

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之证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开窍药:

★麝香:

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活血通经止痛,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胸痹等。

●补虚药▲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证补肺脾益心肾之气,用于肺脾心肾气虚证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病安神益智,用于心脾气虚之失眠健忘。

★黄芪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利水消肿补肺气,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甘草补益心气补脾气止咳祛痰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补血药:

★当归补血,用于血虚证活血化瘀,止痛,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诸痛证调经,用于月经不调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熟地黄补血滋肾精养肝阴。

★制首乌补血益肾精截疟。

▲补阴药:

★麦冬补肺阴清肺热,用于肺阴虚证兼有热象者补胃阴清胃热,用于胃阴虚证兼有热象者养心阴清心除烦安神,用于心阴虚证。

★枸杞子补肝肾阴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证及其视力减退益精血,用于精血亏虚早衰。

★鳖甲补肝肾阴潜阳退虚热软坚散结。

▲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用于肾阳虚诸证补血,用于血虚证托毒生肌,用于正虚疮疡溃后不敛等证。

★淫羊藿补肾阳,用于肾阳虚诸证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久痹之证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喘有痰。

★杜仲补肝肾阳强筋骨止痛安胎。

★冬虫夏草补肾阳益精血,用于肾阳虚,精亏不足证补肺气平喘止咳,用于肺虚喘嗽等

●收涩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生津止渴

1.麻黄汤(解表方)【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者。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身寒,舌苔薄白,脉浮紧。

2.银翘散(解表方)【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效】发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卫分证及风热表证,症见发热见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小柴胡汤(和解方)【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效】和解少阳【主治】①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②热入血室,以及痢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4.逍遥散(和解方)【组成】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炙甘草【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胀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

5.白虎汤(清热方)【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梗米【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6.白头翁汤(清热方)【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清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7.藿香正气散(祛湿方)【组成】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陈皮、桔梗、炙甘草【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泻泄,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

8.茵陈蒿汤(祛湿方)【组成】茵陈、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9.理中丸(温里方)【组成】人参、生姜、炙甘草、白术【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①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不欲饮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②阳虚失血证③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胃虚寒所致者。

10.半夏厚朴汤(理气方)【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效】行气散节,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11血府逐瘀汤(理气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噪易怒,入暑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12.二陈汤(化痰止咳平喘方)【组成】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眩晕心悸,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13.四君子汤(补虚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效】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软无力。

14.四物汤(补虚方)【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功效】补血调血【主治】营气虚滞证,症见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心悸失眠,女子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少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15.六味地黄丸(补虚方)【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口燥咽干,牙齿松动,足跟疼痛,手足心热,骨蒸潮热,或消渴,或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16.肾气丸(补虚方)【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肾气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苔薄白不燥脉虚弱,尺部沉细,或痰饮。

水肿,消渴,脚气等。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