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9925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docx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汇编)

第一篇: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等活动感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了解、搜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作用等。

实验材料:

正在发霉的食物、放大镜、蒸发皿。

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完成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菌的种类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先出示交流提示,学生明白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真菌的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点评:

谈话导入亲切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

小组内学生展示、交流资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刺激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对于真菌这一类微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1.食物发霉

(1)认识霉菌

(2)小组合作观察霉菌的特点。

首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然后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点评:

此环节用桔子图片提问,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2.预设食物发霉的条件

(1)学生猜想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

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呢?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教师随机展示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点评:

这一环节能够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a、思路指导

引导学生用交叉连线的方法先组合出实验条件。

即①温度高(30℃左右)、潮湿(有水);②温度高(30℃左右)、干燥;

③温度低、潮湿(有水);

④温度低、干燥。

b、建立抽象实验模型

分析①与②,③与④有什么相同点,构建两组实验模型即:

环境

已发霉物品

温度高(30℃左右):

潮湿(有水)

干燥

低温

潮湿(有水)

干燥

分析两组实验的特点,确认为对比实验,进而引领学生分析两组对比实验中可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形成抽象实验模型。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

①学生尽可能地设计多种高温、低温的实验环境,多种发霉的物品。

教师要提醒学生一组实验中发霉的物品应相同。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③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完善实验方案。

④提出实验要求和课下的观察要求。

【点评: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利用箭头交合法得出了四组实验条件;再利用分析比较法构建了两组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联系实际设计出了具体的两组对比实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小结本课

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不仅学得积极主动还很会动脑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组装实验模型按照要求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看哪一个组在下次的活动课上表现得最为出色。

实验之余,请同学们再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搜集食品保鲜的方法。

第二篇: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生活中的真菌》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6课。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

本节课由活动一“可食用的真菌”、活动二“食物发霉”和拓展活动“食品保鲜”三部分内容组成。

二、说教法

《生活中的真菌》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

所以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和素养,并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预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西邹中心校王鹏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三、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调查吃过冬菇的情况。

b、问:

冬菇属于哪一类的植物?

c、调查有哪些食用真菌、商店或超市中的真菌制品。

2、学习新课:

A、可以食用的真菌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活动过程:

(1)、把自己带的食用真菌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明确真菌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3)、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收集到的食用真菌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4)、交流——对有关食用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的资料交流、分析、记录活动。

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不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参考教师用书中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

(5)、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B、食物发霉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2)、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5)、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对其说明理由。

活动过程:

(1)、食物和农物发霉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要马上拿来观察有时又不太可能。

因此,上本课前十天左右教师就要设法收集发霉的物品,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让一些食物或衣物发霉,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材料,又可以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2)、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适时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发霉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大胆假设。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如研究环境的干燥与阴湿的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5)、鼓励学生在课下切实完成自己的实验,并找时问让大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或拍照),分析原因,发霉的条件:

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C、食品保鲜活动目标

(1)、能调查一种食品保鲜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牛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没计的方法。

5、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

活动过程:

1、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保鲜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和设备,比较不同阶段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教材中以鱼的保鲜为例,也可以选择其他食品的保鲜。

2、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及上一课的经验,设计一种未来的保鲜技术。

为使学生的设计真正实用,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知道保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D、小结:

E、作业:

对家里吃剩的菜进行保鲜

第三篇:

真菌的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

作者:

王凤莲(初中生物

贵州安顺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5/189发表日期:

2021-11-0521:

10:

33在教学中写好教学设计与反思将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进步。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述真菌主要特征时,改变以往单纯介绍真菌知识做法,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讨论来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

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本节最后利用练习题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本节内容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素材,制作孢子印。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真菌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能够明白生中一些现象与真菌作用有关。

关于真菌的结构,学生大多数没有观察过,但是又比较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和组织好相关的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真菌的了解,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法,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再通过观察与思考级学生讨论等形式,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乐于观注身边的生物,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活动特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青霉和曲霉在形态方面的异同,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水果和长有长霉的面包。

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l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传播。

学生制作孢子印。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活动:

播放Cal课件,着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内容。

2.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角度来认识真菌的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真菌:

1.教师活动:

出示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

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观看课件内容,并观察到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三.观察与思考:

1教师活动:

给学生提供长有霉菌的水果和长有霉菌的面包(或课前向学生介绍青霉和曲霉的培养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实践)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

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他们的形态结构。

2.学生活动:

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最后分组讨论下列各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在何时何地可以采到蘑菇?

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3.教师活动:

指导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予以鼓励,并集体订正小结答案。

四.真菌的繁殖:

1.教师活动: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蘑菇孢子印,指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真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2)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3)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

2..学生活动: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孢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3.教师活动: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4.学生活动: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传播过程。

5.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6.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食用菌的养殖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于: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

有示意图和动画课件。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

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

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给予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发言后,学生互评没有激发起来,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设各个环节所用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节奏较为随意,第二课时时间较紧。

这是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5、课堂教学上,能够运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学生知识的重点之处,以及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等。

但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未能将文中的“悲壮美”描述到极致。

6、在教学本文时,熟练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观看动画视频斑羚飞渡的情景,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悲壮的氛围,同时视频也让学生形象的感受斑羚的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7、“问题探究”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比较成功。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

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

我想通过下面的方法,效果可能要好些:

(1)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对真菌的认识。

(2)通过学生用放大镜动手观察实物标本,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增强热爱生物的情感。

(3)通过制作蘑菇孢子印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值得重视的地方。

第四篇:

《6生活中的真菌》习题2

《6生活中的真菌》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全部属于真菌的一项是()A.酵母菌、结核杆菌、乳酸菌、牛杆菌B.青霉、曲霉、灵芝、酵母菌C.青霉、曲霉、痢疾杆菌、木耳D.青霉、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针菇2.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干燥的皮鞋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C.潮湿的粮食堆D.潮湿的沙土地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下列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靠孢子进行繁殖

B.都是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C.都是分解者D.都是多细胞生物

二、判断题

(1)蘑菇营养价值很高,我们可以去野外采摘蘑菇食用。

(2)盐腌可以使食物不坏,我们可以多吃腌制食品。

(3)真菌用肉眼都能看到。

(4)真菌大家族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三、简答题

1、怎样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

2、为什么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

((((

第五篇: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张春仙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的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一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

评价实验方案。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重点:

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因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其认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这是本节的一大重点内容.而本节的

难点则是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因为共生这一概念是一个完全新的名词,如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细菌,真菌与动植物间共生便成为本节的一大重点.

三、学情分析:

本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同学的基础均不错,具备了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2、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多媒体演示法、分组实验法、观察法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并讨论问题:

“假如没有真菌和细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

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1、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边观看课件,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2,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明确: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

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2、观看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内容和图片,进一步了解患病的例子。

3、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图片,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细菌和真菌使农业害虫致病的例子,认同以菌治虫的观点。

学习任务三:

了解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

1、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然后请你描述一下什么叫“共生”。

2、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的根瘤,小组讨论根瘤的固氮过程。

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

3、列举菌类与动物共生的例子。

学习任务三:

尝试评价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尝试应用:

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法有三种:

焚烧,填湖,掩埋.晴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2、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计生在动植物体内,使他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也能与动植物共生.那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五、诊断评价:

1.判断题: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枯草杆菌能使梨和香蕉等水果腐烂()

(3)地衣属于真菌()

(4)有些细菌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无联系,叫共生(

2.臂癣、甲癣等是由()引起的。

A.寄生虫B.真菌C.链球菌D.病毒

3.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A.腐生细菌B.寄生细菌C.病原菌D.螺旋菌

4.细菌和真菌对环境的作用是()

A.破坏

B.保护

C.调节物质D.无作用

5.一般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一般的庄稼是长不好的,但是豆类作物却往往生长很旺盛,这是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