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526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docx

度南财大学语文重要知识

《道德经》五则

【文学常识】

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

大生于少,多生于少,以德来报答怨恨。

3、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才能。

4、为什么至今仍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老子通过它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样的社会是简单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平的社会。

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型,小国寡民的社会为我们今天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寻找平衡。

《论语》六则

【文学常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学术以“仁”为核心。

“仁”体现在了宗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所谓“仁者爱人”;“仁”还包括群体社会应该具有的忠恕之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4、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任诞》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笔记小说。

动荡混乱的现实使魏晋知识分子放弃了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壮志,转而关注自我人生和个体生命,这就是魏晋风度。

【思考与练习】

1、结合本文深入了解“魏晋风度”的内涵。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放达无羁,不事权贵。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之发端也。

2、刘伶与嵇康的人物形象

寄情药酒,毁弃礼法。

[其余请结合课文]

《段太尉逸事状》

【文学常识】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逸事状转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只褒不贬,只写几件事)

【翻译】

1、日群行丐乞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至撞杀孕妇人。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街市上强行讨取,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手脚,砸碎锅、鼎、坛子、瓦盆,丢满街道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2、孝德震恐,召太尉曰:

“将奈何?

”太尉曰:

“无伤也!

请辞于军。

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

“你打算怎么办?

”太尉回答说:

“不妨事,请让我到军营中去说服他们。

3、太尉大泣日:

“乃我困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太尉大哭,说:

“是我害苦了你。

”于是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先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

把自己骑的马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还不让那农夫知道。

4、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行走,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从来不曾以严厉的脸色待人。

人们见到他,倒像个儒士。

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然的行为。

【思考与练习】

1、概括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中有“智”吗?

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分析这些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必达其志的无畏性格,刚用威武,凛然坚毅,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

2、《段太尉》作为柳宗元人物传记的代表作,在叙事写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重要)

答:

①精心选材,文章选取段太尉一生中三件逸事作重点刻画。

每件事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勇服郭晞凸显其刚勇,仁愧焦令谌表现其仁义、节显治事堂突出其气节。

三者交相辉映,多侧面地表现出段太尉的个性特征。

②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如段秀实诣军营说理一段,通过对他在紧张惊险场合中从容自如的言谈举止的细致描写,使他那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议论。

而揄扬褒贬暗寓其中。

③用次要人物从侧面烘托陪衬,强化传主的性格特色。

文章以白孝德之懦怯、郭晞之骄纵、焦令谌之横暴和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3、为什么作者要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把“勇服郭晞”提至“仁愧焦令谌”之前来写?

这样写的艺术效果如何?

文中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

从写作动因看,“勇服郭晞”最能体现段秀实“必达其志”的无畏性格,从性格表现看,此事能够在一开始就树立起段秀实刚勇威武、凛然坚毅的形象;从艺术效果看,“勇服郭晞”故事性很强,能够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文学常识】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突破唐五代以来艳词藩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思考与练习】

1、这五首词依次描绘出哪些农村风光和农家场景?

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这五首词描写了初夏季节农村风光。

其共同旨意是表现了作者可贵的亲民倾向。

五首词依次描写了五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农村生活场景:

第一首写百姓追随知府苏轼谢雨的热闹。

第二首写农村少女争看热闹和庆丰收的赛神会。

第三首写麻茧豆麦即将丰收的农家乐。

第四首继续写枣花落、繅车响、农夫依柳卖黄瓜的农家场景。

第五首写雨后田野的清新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组词以“谢雨道上”为线索,沿着行进的路线描写见闻,结构上是第一首起始总写,第五首结穴点名题旨,首尾呼应,整体上构成了一幅生趣盎然的农村风俗画长卷。

2、艺术特色

一、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词中所表现的景物,都具有初夏季节特征;所撷取的生活片断,充满农村生活气息;处于画面中的农村人物,无论是少女,还是老人、农夫,或活泼,或木讷,或悠闲,略作点染便神态毕现。

这种白描手法与质朴本色的农村生活内容相适应,构成了词作朴实无华的风格

二、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沈园二首》

【文学常识】

陆游生平作诗近万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早年受江西诗派熏陶,后又取法李白、杜甫,终于自成一家。

【背诵】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思考与练习】

1、《沈园》(其一)是如何因情写景来抒发对往事的伤感的?

第一首运用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重在表现人去楼空、往事难再的哀伤。

“桥下春波绿”本是令人悦目怡神的美景,但春波如故,伊人已逝,物是人非,所以作者在“桥下春波绿”前冠以“伤心”二字,赋予它特殊的情感内容和伤感色彩,以表现这一景色在他心中所激起的感情波澜。

“曾是惊鸿照影来”则描绘出沉淀在陆游内心深处唐婉的美丽身姿。

2、《沈园》(其二)是怎样运用反衬笔法来表达诗人的一往情深的?

第二首运用反衬笔法,重在抒发“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长恨。

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来反衬自己数十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往情深。

“犹吊遗踪一泫然”,则传递自己重游沈园盘绕心怀的爱、恨、痛、悔等诸般感情。

《婴宁》

【文学常识】

表现了作者“孤愤”、“狂痴”的性格。

【翻译】

1、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

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转而又想,三十里地并不遥远,为什么一定要仰仗别人?

于是把梅花放在袖中,赌气自己去西南山中寻找,家中人却不知道。

2、而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而婴宁爱花成癖,在亲戚中到处寻找好花来栽种,并且私下典支金钗,重价购求纯种来种植,几个月后,台阶路旁藩篱旁边,处处都种了花。

3、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看她嗤嗤憨笑,好像是全无心肝的人;但是那墙下的恶作剧,她的狡黠又有谁比得上!

至于她凄告地眷恋鬼母,笑改变为哭,我们的婴宁恐怕是用笑隐藏真实情感的人啊。

【思考与练习】

1、谈谈本文明暗两条线索结构。

《婴宁》在结构上设置了两条线索,从整体上看,《婴宁》虽落笔于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却是一个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鬼母是鬼,她无所不能。

是她为婴宁选定了王子服,并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上元节的邂逅,安排了吴生的诳言,安排王子服到三十里外的南山去寻找婴宁,并一步一步地促成王生和婴宁的爱恋、同归和婚姻。

作者一面让鬼母躲在幕后做导演,用鬼蜮伎俩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一面却又让鬼母走上前台做演员,不断地教诲婴宁不要痴笑,而要做一个“全人”。

对这种云掩神龙的结构安排,作者始终不点破,完全让读者思而得之,从而收到机巧四伏、趣味横生的艺术效果。

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对婴宁的看法以及对她性格转变走向的安排,但通过鬼母的言行却使这些看法和意图得到了点拨和彰显。

如此巧妙的构思,使小说显得更加含蓄有味。

2、婴宁的性格发生了重大改变,你认为造成她性格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婴宁性格转变所象征的人类文化主题。

原因:

①生活环境和自身身份的变化。

婴宁原先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之中,那时她还是一个憨痴、单纯、情窦未开的小女孩。

在和王子服成婚之后,她生活在尘世之中,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天真烂漫的性格被逐渐的磨去,诗意般的性格也被扭曲。

②作者的主观意愿。

作者虽然十分欣赏婴宁自然天真的性格,但也意识到长此以往下去只会是她今后的命运堪忧。

象征:

①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②作者最终还是不得已地把婴宁推上顺应现实的道路。

③这种转变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是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压抑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和批判。

④婴宁的性格转变又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呈现出人类永远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醒与社会性相矛盾的两难困境。

这不仅是婴宁的悲剧,而是每个人人生的悲剧,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正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婴宁性格的抓变,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使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和群体冲突的象征。

《咏史》

【背诵】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2、《咏史》为何要引用历史上田横和他五百部下殉难的典故?

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讽刺清朝统治者惯于欺骗,指出当时士大夫趋炎附势,没有骨气,实无益处。

用此典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

3、结合《纪念傅雷》,谈传统文化分子的缺点。

缺少那种一往无前,不计成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受挫时往往把“隐”.作为一条退路,并将其美化、自欺自慰,导致了中国文人的虚弱萎顿的人格类型。

《容忍与自由》

【翻译】

1、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

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民心的人,杀掉。

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

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

这四种诛杀,不必再审问和听取意见。

【思考与练习】

1、《容忍与自由》是怎样围绕核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本文运用三个分论点来支撑核心论点。

其一: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其二: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其三:

“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来讲道理。

本文围绕着这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说,通过分析典型实例,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因果关系、重轻关系阐释清晰明了,起到了论据发人深省、说理深入透彻的效果。

2、本文体现了胡适怎样的文风?

本文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

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言之有物就是“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明白清楚就是“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绝不误会”。

本文从古到今,从今到外,从历史讲到自己亲身经历体会,不摆理论架势,剀切平易,详明清楚,尽显大家风范。

《纪念傅雷》

【文学常识】

施蛰存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

【思考与练习】

1、《纪念傅雷》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把自己与傅雷几十年的交往、生活事情层次清楚地记叙出来。

开头用了倒叙的叙述方法。

从现在写起,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

2、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体现了傅雷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段与傅雷三次发怒,从傅雷的三次发怒中归结出他刚直个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文学常识】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

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被称为“竟陵八友”。

是“永明体”的重要作家。

名人辑有《谢宣城集》。

【背诵】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思考与练习】

1、首句借用前人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首句借用了汉末王粲的《七哀诗》和西晋潘岳的《河阳县诗》,结合诗歌的时代文化背景,即贴切形象又婉转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离京时的不舍与对时局的隐忧。

2、明人谢榛想把“澄江静如练”改成“秋江静如练”,谈谈你的看法。

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

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

《长干曲》

【背诵】

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思考与练习】

1、体会这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点。

第一首形象地描写了一位女子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

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表现了这个女子的大胆、聪慧,而其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又饶有情趣。

第二首是男子针对前诗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

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上惋惜没能与女子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的心情表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