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0932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吐槽牌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

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是水啊,满满的全是水啊!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记住·是等·,而不是只有他们。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Ps:

上图表示的是。

血浆和组织液两个是好基友,但是同时组织液和细胞内液是好基友。

然后组织液单恋淋巴,淋巴单恋血浆(好复杂的关系啊~~~)

3、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别问我为甚内环境居然是外液。

要怪就去怪操蛋的生物学家吧。

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就当他们一个妈生的),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就当他生下来比较胖),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奇3武,奇4武。

八班的妹子你们懂的。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这货真心只需要有个印象就好~反正不会是氢氧化钠也不可能会是硫酸之类的,那东西都能拿出来调节的话,所有人都是superman了。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正常的温度:

37度(骚年们,记住一个7就万事大吉了。

8、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老师们都比较喜欢用这些知识盲点坑人: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当年的大头奶粉就这样来的。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织水肿的一些原因啊: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

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大头孩子=、=。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反正都跟蛋白质那货有关系。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就是图上那种一根线上有个坨坨那种。

)→神经中枢(蝴蝶啊蝴蝶)→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静息时内负外正(别问我动作电位是什么····)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都是由正指向负~只需要标出+-号之后~神马都明白了)

2、兴奋的传递

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这货是单向,不是可攻可受的双面插座(貌似用词YD了一点)。

只能由一个的轴突插向另一个的胞体或者树突。

(这货表示他不像在神经纤维上那么没节操了···另外,传输速度也慢了···)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特异性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尼玛的真的不止兴奋啊,还可以抑制啊,虽然我真心没懂,为啥冲动到最后还抑制了···XD,良心发现啊。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这货很重要--)

脑干:

呼吸中枢(知道板砖该往哪里拍了吧==)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人脑的高级功能

1、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

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3、言语区:

①S区受损伤:

“运动性失语症”。

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H区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W区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V区受损伤: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Ps:

是不是觉得看起来很绕~嘿嘿~口诀奉上。

W(我)不能写字,(M)V不能看(这条已经给和谐掉了··),S(说)也不能说话,H(还)没办法听。

(外语好的可以直接按照外语单词记忆。

原谅我的炸外语)

4、学习:

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

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短期记忆:

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

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③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④胸腺——胸腺激素

⑤肾上腺——肾上腺素

⑥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B细胞)与胰高血糖素(A细胞)

⑦卵巢——雌性激素(废话)

⑧睾丸——雄性激素(还是废话)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肝糖原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胰岛素:

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

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鬼才知道他名字里面有个高就真的提高血糖了····)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欢喜冤家么··),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

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

呆小症

顺便布下下丘脑的作用:

(这货用处真不小··)

1.调节水盐平衡:

下丘脑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

2.调节体温: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3.调节垂体的分泌:

下丘脑内有一些神经元有合成调节垂体激素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如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4.调节糖代谢: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

5.传导兴奋:

下丘脑可以将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从而增加饮水量,也可以支配胰岛活动(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

有丝分裂什么的··(15分啊15分··)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②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后末

分裂间期:

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

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

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膜仁消失显两体)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这货是虚拟平面)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形数清晰赤道齐)

染色体特点:

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

染色单体消失(姐妹分手,各奔天涯好吧。

=-=高三都会这样,分手了就不算姐妹了,好悲催的说法==。

),染色体数目加倍。

(着丝点分裂了)

5.末期

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真是平面,形成和高尔基体有关。

),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

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

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

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

膜仁重现失两体(两消两现重开始)。

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排版空间太挤了==,只有放下面来了·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七、有丝分裂相关图像问题:

(注:

染色体条数=着丝点的个数。

后末

1.有丝分裂各时期数量变化规律

(二倍体,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子细胞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2N

染色单体数目

O→4N

4N

4N

O

O

O

染色体组数(组)

2

2

2

4

2

2

同源染色体对数(对)

N

N

N

2N

N

N

2.特别提醒: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间的关系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