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
《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含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
厦门六中杨书松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
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
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3分)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
何不。
②伐:
夸耀,自夸。
③施:
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3分)
答: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
吃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
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
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3分)
答: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
曰:
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
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
无或:
莫怪。
②援:
取。
③为(wèi):
作“谓”字用。
与(yú):
疑问助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
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
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
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3分)
答: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齐人伐燕。
或问曰:
“劝齐伐燕,有诸?
”曰:
“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
‘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
‘孰可以伐之?
’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
‘人可杀与?
’则将应之曰:
‘可’。
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
’则将应之曰:
‘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
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
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
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
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
为什么?
(3分)
答: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
真是。
②熄:
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
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
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
同“汝”。
⑤淫:
乱;移:
变;屈:
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3分)
答:
参考答案:
1.
(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
)
(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2.
(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3.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
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
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4.
(1)B(孟子的“一暴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群小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
(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5.
(1)C(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
(2)不是。
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6.
(1)C(“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
原文是说:
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
)
(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
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论语》语段练习
双十中学马刚耀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
”子曰:
“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注释】①舍之则藏:
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
舍,舍弃,不用。
② 行三军:
指挥军队。
行,率领,指挥。
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③谁与:
和谁一起。
与,一起,共同,动词。
④暴虎冯(píng)河:
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
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
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
(3分)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
“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
同“智”。
②务:
从事,致力于。
③义:
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
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
”子曰: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③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士:
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果:
果断、坚决。
③硁硁(kēng):
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shāo)之人:
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分)
答: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②归仁:
归,归顺。
仁,即仁道。
③目:
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④事:
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
(1)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
(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
“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子路问:
“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
”孔子说:
“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
二、
(1)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
(2)不矛盾。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
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
“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
“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三、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
(2)不矛盾。
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
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
“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说:
“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
以叫做士。
”子贡说:
“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
“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
“请问再次
一等的呢?
”孔子说: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
说:
“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孔子说:
“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
四、
(1)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
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
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
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
(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
“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
《孟子》阅读
(出题人:
集美中学傅玉华、冯德林、张丽荣、陈茜茜、朱钧)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B、孟子认为鸡犬走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回来,良心迷失了,反而不知道去找回,这是
重小轻大,以小害大。
C、孟子认为只要能放心地去做学问,就能找到研究的途径,
D、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亡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
(3分)
答:
[译文](孟子说:
)“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
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
(1)C对“放心”的理解有误。
(2)孟子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能发生正常作用。
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之义,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注释:
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
“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
我明白告诉你:
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
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
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
”戴不胜答道:
“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
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
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
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
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
(1)C错在“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孟子原意是“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答题思路,首先要确立三则材料的核心,然后联系实际)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
B如果有事情商量,应屈尊亲自去拜访请教。
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
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答:
[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里去。
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
(1)D“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
(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
(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
)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注]①端:
开头,起。
②因贼:
伤害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
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
谈谈你的认识。
答:
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
“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
孔子贤之。
孟子曰:
「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