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8089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授课对象

高等学校本科学生

学时安排

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1学时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提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难点

1、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方法与策略

本章是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要在讲清楚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之后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否则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说教。

所以重点是把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并尽量照顾知识的体系性。

难于理解的点可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怎样?

用商品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4、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5、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6、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评析。

7、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本章结构:

(以ppt形式首先介绍)

本章从静态上讲授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一节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第二节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节讲授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下面进入第一节讲授。

(一)插入英国圈地运动的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接着讲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建立的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

少数人积累了一定量的货币;社会上存在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且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实现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即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 从商品入手引入全章的内容,把商品作为切入点开始分析商品和劳动。

举例并提问:

什么是商品?

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是不是商品?

让学生回答并讨论原因。

(三) 为讲授清楚商品二因素,此处引出例子,举例说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与联系,例如一只羊和三把斧子的交换。

进而分析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属性分别形成商品的二因素。

(四)进入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的讲授,它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尤其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它积极与消极作用可以与实践现联系。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

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此处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解释经济生活实际,提问学生,分析近一二年的物价上涨与经济危机问题,并可以适时推动学生间的辩论和相互补充。

(五)进入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商品和货币两极,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讲授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作用,这样把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介绍清楚。

进一步分析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在当代的发展。

提问学生:

1、 你认为什么是商品,举几个例子。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用价值规律分析物价上涨问题,分析其原因。

3、 价值规律如何发挥作用,举例说明。

案例讨论一【也可放在第二节(三)后】:

案例名称:

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案例适用: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的生产

案例来源:

迟国维:

《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山西发展导报》1993年11月26日。

案例内容:

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应如何界定其资产构成?

北大方正晏总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一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北大方正又叫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成立于1986年。

当时,北大从教学科研经费中挤出40万元作为发展基金,两间办公室,开始创业。

这点钱在企业行为中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玉潭乡给方正注入了420万元的资金,靠这420万元和北大作担保,方正从银行贷出1000万元。

这样,有了这1400多万元,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服务,方正很快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并组建成为企业集团,今年,他们可望创产值8亿元。

到目前为止,北大方正已向学校上缴了2500万元,是当时投资的62.5倍,他们上缴投入开发的费用,等于国家10个实验室的总投资。

眼下,方正集团正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是为了使公司在目前的转换机制上有一个突破,和国际大型企业接轨;二是从社会上筹集到一笔资金,作为发展资金;三是使公司职工,既是公司的老板,又是打工的,增强责任感。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深入,方正也遇到了不少股份制改造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即国家股如何测算,其中国家的优惠政策能不能算国家股?

比如,四通公司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有人提出,四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本来,国家应收33%的所得税,但国家只收了7.5%,剩下为26.5%国家没有收,现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这部分钱,应该属于国家股。

方正总裁认为,优惠政策当时并没有说是一种投入,免了就免了,不能算成国家股。

现在,只好把这一问题放在一边,说不清楚,先不说,不要争论。

北大方正进行股份制改造过是中碰到的又一难题是:

资本投入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有人提出,方正是学校投资对40万起步的,不管现在是4个亿,还是8个亿,都是原先的40万投资创造的。

方正总裁在同记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从1982年开始,一直争吵到今天,仍没说清。

如果说资本创造价值,那方正近千名职工都干什么啦,我们就不创造价值吗?

在这个问题上,不应有实用主义。

过去,国家搞建设,就强调宣传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世界”,共产党最重视人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现在搞市场经济,又不讲劳动创造价值,而开始讲资本投入创造价值。

我觉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一直扯不清?

记者认为,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其资产构成的界定,就应该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上来:

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案例评析:

1、劳动价值论是说生产性的活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这与商品价值的分配或企业资产的界定和归属是有联系的两回事。

北大方正的新资产价值肯定是该企业的劳动者(含管理者)创造的,这毫无疑问。

可是,依照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原则,作为国家所有制的北京大学出资,并相应地因此而享受减交企业所得税的特殊待遇,并且,企业员工按当时国有制的分配体制,已取得属于个人的劳动报酬,因而在重新界定企业资产的过程中是一个兼顾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以“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为理由,试图将企业绝大部分新资产都界定给个人,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这对未进行量化到个人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

2、有人以方正为例,认为劳动价值论过时了,主张科技、信息和知识创造价值。

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离开活劳动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本身无法创造价值。

其中,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因此,把握这一关系就成为理解全部问题的枢纽。

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来实现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起着自乘是作用,它可以等于多倍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

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通过把科学技术这一要素融进其他生产要素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会使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够得到自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所以,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说,从广义文化角度观察,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体只能是劳动者。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在于高复杂和高效率的活劳动。

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始终是和劳动者的活劳动效率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即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劳动者活劳动效率的提高。

因此,对问题的分析是不能跳过劳动者活劳动效率提高这一环节的。

如果把人活劳动抽象掉以后,就看不到劳动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剩下的只是科学技术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就很容易陷入科学技术自身也创造价值的误区。

从逻辑上分析,如果认为科学技术也能创造价值,实际上也就否认了不同劳动生产率的活劳动对价值创造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技术能够自动创造价值的话,活劳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无关紧要的了。

第二,说科学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

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不可能创造出日益增多的价值。

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创造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在这同时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自身性质并没有改变,因而它本身也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主体。

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能赋予它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并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的,大量的是与生产工具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是包含在先进的机器设备之中的。

因此,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二者是一回事。

如果说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价值,那么,由此推论的逻辑结论必然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能够创造价值。

所以,实际上主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