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896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3.docx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3

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指导

“之乎者也”,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四个虚词却能表达出“实”的含义,这正是虚词的魅力所在。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句式外恐怕最复杂最难的就算虚词了,所以如何教虚词如何学虚词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我们务必要掌握好好的学习方法以

及虚词的真正含义,让“虚词不虚”。

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

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

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

常见虚词及其含义

而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一)连词。

可链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8.表示目的关系。

  

9.表方位。

可译为:

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二)代词

1.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2.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三)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

义相通。

  

(四)音节助词。

不译。

(五)语气词。

用在句尾,可译为:

啊、吧。

  

(六)通“耐”、“能”,可译为:

能够、才能。

(七)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

通“呵”,喝问。

例释: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等。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一)用作连词。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注意:

“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

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例释: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战国策?

齐策》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且如】就像。

若  

  

(一)动词。

1.像,好像。

2.及、比得上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若夫】"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近似“要说那”、

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为  

(一)动词。

(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6.表示感叹语气的。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