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46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七律长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七律长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七律长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七律长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案.docx

《七律长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律长征教案.docx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取和把握重要信息的潜力,这个潜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务必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超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

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明白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这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

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

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

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

(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此刻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样读?

  (深情):

七律长征(缓慢):

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

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资料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

有一句老话: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必须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

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

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你来。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推荐。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推荐,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

让我们一齐把这首诗读出来。

(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

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

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

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齐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

(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但是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但是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那里有段资料,让咱们个性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

(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

你从哪里明白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

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

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

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应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

不怕)

  指导读:

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

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

(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

从哪明白?

  预设:

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

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

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什么?

(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但是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但是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齐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情绪,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情绪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

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带给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

(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

(板书:

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

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

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

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齐再体会体会。

齐读。

  4、但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

(师播放课件)

  

(2)写话: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到了什么?

如果说暖是喜悦的情绪,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

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

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带给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

让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它。

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

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貌。

  五、指导朗读,

  1、要求:

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那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期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

说说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应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

透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就应用什么字来概括?

应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能够断定?

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毛泽东期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能够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透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三):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朗诵录音。

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

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透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

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

“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

查字词典

  生:

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

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能够向别人请教。

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

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

难、长、险……

  师:

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

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

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

那么红军知不明白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明白)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

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

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

让我们一齐读。

  生读

  师:

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

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

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透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

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

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生:

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

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透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

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

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

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

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对困难的藐视

  生:

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但是红军战士一向这样认为——

  生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应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应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