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446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 长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律 长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律 长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律 长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律 长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 长征》.docx

《《七律 长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 长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律 长征》.docx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

说说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

《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

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

体会分析重点语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

提问:

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

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

短褐穿结吃:

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

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

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

【五柳先生是一个:

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他生活过得怎样?

4、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

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教时: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体会“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含义,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呆滞(zhì)蹭(cèng)蓦地(mòdì)

愣怔(lèngzheng)吮(shǔn)涮(shuàn)净晕眩(yūnxuàn)

(二)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试着概述。

过去的妈妈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文章中的“她”是谁?

到学校来干什么?

2、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

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

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

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

他为什么这样做?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1、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她到学校来是给心爱的儿子送最爱吃的奶糖。

2、专心致志地等候放学后的儿子、见不到儿子后内心的悲痛;

3、知道。

①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

②吃了奶糖后,当晚就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

4、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过去的妈妈”送来的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

因为他想到了“现在妈妈”的冷酷。

5、想到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想到了“过去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

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

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

(注意:

人的体温是37℃)

五、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

“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

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

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六、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导入语:

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

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而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

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甜甜的泥土》教案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做了科的学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结构思路

  本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文章先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展开话题,切入正题,告诉我们人类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其中又以南极气候为甚。

这样就自然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

其一,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可以称为“风极”;其二,气温最低记录可达到零下94.5摄氏度,可称为“寒极”;其三,南极气候变化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谈虎色变。

但气象学家对此却喜出望外,因为这是解开全球性气象之谜最理想的实验室。

从而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极大关注。

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

而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效应放大了。

再者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的中心。

由此,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说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

最后作者又总说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提醒人类关注生存空间。

文章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三、层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文章先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由气候对人类的控制展开话题,继而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补充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的威胁。

提醒人们去战胜它、征服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四、详略得当的组材

  文章着重分析了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

先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即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然后分项说明南极冰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了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这一部以详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举例作了透彻的说明。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举例子。

本文在介绍南极恶劣的气候时,举了多方面的例子。

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队员福岛被大风卷去,不知去向。

7年以后,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的例子;1970年,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第6架飞机因特大的暴风而遇险的情况,使我们对南赣恶劣的气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认识。

  列数字。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列了大量的数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打比方。

如“实际上,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形象生动地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导学生.写作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建议

  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了科普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应当“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尝试着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原理写成一些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在这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培养自己广泛搜集信息、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

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

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

(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

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

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

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席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

  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

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

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

  ④打比方。

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解说: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习,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思路,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习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

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

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

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

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

(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解说:

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略)

  (解说:

.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语文教案-气候的威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www.chinese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