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279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1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

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2

  一.本周教学内容: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二.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三.具体内容: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2.水的电离程度

  3.电离平衡常数

  4.水的离子积

  5.需注意的

  6.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Kw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5.pH的测量

  (三)pH的应用

  1.医疗上

  2.生活上

  3.环保领域中

  4.农业生产中

  5.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四)酸碱质子理论

  A.溶液pH的计算方法

  B.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实验

  2.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

  解析:

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

  [例2]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

HAHC2-(少量)=A-H2C-;H2B(少量)

  2A-=B2-2HA;

  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的是__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_;

  ②HA(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例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A.9.0B.9.5C.10高中语文.5D.11.0

  解析:

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

  [例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c(OH-)。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解析:

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

  [例5]

  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X可能是强酸

  B.HY一定是强酸

  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

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

  [例6]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

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

B

  解析:

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

  [例8]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答案:

AD

  解析:

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

  【模拟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A.10-14B.55.6×107C.107D.55.6

  2.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

  A.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

  B.前者c(H)较后者大

  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Kw和温度无直接关系

  3.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

  A.HCl溶液B.NaOH溶液C.Na2SO4溶液D.氨水

  4.将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D.溶液的pH增大

  5.

  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

  A.V1>V2B.V1

  6.在313K时,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时,c(H)=1.0×10-7mol/L的溶液()

  A.呈酸性B.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

  7.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

K(25℃)=1.0×

  10-14,K(35℃)=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时,c(H)>c(OH-)

  C.水的电离度α(25℃)>α(35℃)

  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8.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9.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

1B.9:

1C.1:

11D.1:

9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溶液中无OH-

  B.NaOH溶液中无H+

  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

c(OH-)=10-14

  11.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

  12.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NaOH和NH3?

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

  A.V3>V1=V2B.V3>V2>V1

  C.V1>V2>V3D.V3

  【试题答案

  1.B2.AC3.C4.D5.A6.C7.D8.C9.D10.D

  11.CD12.A

  【试题解析

  1.根据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

  2.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

  3.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

  4.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平衡,加水稀释,平衡发生移动,c(H)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平衡右移。

  5.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

  6.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OH-)=3.8×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

  7.

  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

  8.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0.01mL,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

  9.混合前,碱中c(OH-)=0.1mol/L,酸中c(H

  )=0.01mol/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

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V2)。

  11.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必要润洗。

  12.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还有一部分分子未电离,所以所需的酸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

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

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

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

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

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

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

  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

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

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

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

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

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

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典型例题

  例1常温常压下,将盛有和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的体积是(

  )

  (A)17.8mL(B)14.8mL(C)13.6mL(D)12.4mL

  分析:

剩余气体有可能是,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

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与,其体积比为4:

1。

若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

  与NO,这部分与NO的关系是3:

1。

  

(1)设余3mL,则有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则

  原为

  

(2)设余NO3mL,则发生此NO的设为

  有气体与水恰生成

  原为

  解答:

A、C

  点拨:

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

本题无需求,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例2将

  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

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和以4:

1与水生成和过量的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

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解答:

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未吸收气体只能是NO,其物质的量为

  该NO的质量是

  ∴原混合气的总质量为

  答: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

  点拨:

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过量,此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

1与

  溶入水成硝酸,即的体积是的4倍。

另一部分与稀酸中水按生成和NO反应,由余0.05molNO可知这部分应为0.05×3mol。

即:

  设为,为,为

  据题意可得:

  解之可知,从略。

  例3在密闭容器中放入和固体共。

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

求原混合物中、

  各自的质量。

  分析:

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和的混合物。

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

(1)设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设为,

  因为,。

  ∴

  

(2)设过量,剩余固体为和混合物,设原为

  9670

  解之,

  质量为(答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