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13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外交史.docx

中国当代外交史

中国当代外交史

第一章独立自主,保障安全(1949——1955)

1949年至195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新中国外交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中国人民能否彻底粉碎一个世纪以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加在旧中国身上的桎梏,一扫过去屈辱外交的历史,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在国际舞台上。

因此,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怎样确立一个正确的对外立场,以巩固自己的独立自主、保障国家的安全,就成为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展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

1、《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共同纲领》中规定了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立场,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即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所规定的关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总原则和总立场,为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另起炉灶政策

另起炉灶政策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于1949年8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的。

“另起炉灶”方针有其对内对外两层含义,即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系问题和怎样组建新中国外交队伍问题。

《共同纲领》中对另起炉灶方针作了规定: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国人民共和国采取有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是毛泽东于1949年2月会见苏联领导人时提出的。

其含义是指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尤其是经济和文化势力,之后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交。

该原则反映出了新中国开始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对外关系。

4、第一次建交高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受限于新中国建交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其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等10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建交不需要谈判,而是通过政府公函往来达成的。

之后,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相继承认新中国并表示愿意建交。

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建交都经过了一个谈判过程。

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缅甸,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是印度。

在50年代前期与中国建交的还有部分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包括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

这些国家中除芬兰外都是经过谈判才与中国建交的。

5、瓦尔德事件

1948年10月底,沈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宣布在中国与外国的新关系建立之前,有关各国在华人员、机构只能享受侨民、非官方机构待遇,另一方面,禁止任何个人私设电台,已设立的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将电台交军管会保存。

针对这一命令,美国采取了硬抗的态度,美国政府指示瓦尔德坚持“领事馆惯常的权利和特权”,瓦尔德便以电台为美国政府财产为由拒绝沈阳军管会的命令。

后来,沈阳军管会切断了美国领事馆与外界的联系,新华社又宣布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参与了间谍活动。

由于发生了瓦尔德殴打中国雇员的事件,瓦尔德一行被驱逐出境。

这就是“瓦尔德事件”。

6、中国是如何在建交问题上体现独立自主原则的?

1)确立了另起炉灶的对外方针。

《共同纲领》中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国人民共和国采取有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2)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中国均愿与之建交,并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对外方针。

但对于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中国却不抱什么幻想。

3)不承认旧中国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宣布不承认旧政府的外交关系。

凡是那些愿意以平等姿态对待新中国的外国政府,其对华外交关系都可以在新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和发展。

4)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

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一般都是苏联于某个国家建交后,别的国家才与这个国家建交。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于1945年,但没有获得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承认。

新中国于1950年率先承认了越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中国的这一外交举动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独立性。

7、“中间地带”学说

“中间地带”学说是毛泽东于1946年会见美国记者时对战后国际形势做出的精辟分析。

“中间地带“即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战后世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国际政治力量,根据三种国际政治力量现实的矛盾和关系发展状况,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学说强调美帝国主义政治上叫嚣反苏,并为此作准备,首先进攻的是中间地带。

正是从”中间地带“学说出发,我们的战略配置是集中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为此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区别对待。

这也是统一战线的思想。

8、“一边倒“的政策思想

“一边倒”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在新中国建成初期根据国内外环境确立的外交方针之一,是新中国成立直至50年代指导我国对外活动的大政方针。

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原因:

1)从中美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坚定地反帝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

2)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

虽然苏联支持中国的革命,但对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持怀疑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发展民族经济,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外来援助。

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消除苏联对中共的怀疑。

3)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中国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力量的一边。

“一边倒”政策的具体化是建国初期毛泽东对苏联进行的国事访问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确立两国同盟关系的条约。

条约的核心是防止美国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

条约的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不参加反对另一方的同盟;缔约国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必须给予援助。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

具体内容:

1)苏联将在不迟于1952年末的时间内,将中长路及附属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

2)关于旅顺口、大连问题,条约规定:

大连的行政权直属中国政府管辖,大连所有财产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将在不迟于1952年末的时间内撤走其驻扎在旅顺口海军基地的军队,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政府。

3)规定了中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

4)双方均不得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等;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必须给予援助;防止日本或其他国家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

5)双方根据维持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一切有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

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六·二七声明

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即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六·二七”声明,命令美国海空部队直接参与朝鲜战争;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事业;命令加强美国驻菲律宾的军队和扩大对印度支那法国军队的援助。

“六·二七”声明表明美国已经从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三条战线摆出了威胁新中国的战略态势。

2、板门店和谈

朝鲜战争中,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美国认识到“联合国军”以无法突破中朝在三八线附近的防线,转而向通过谈判为朝鲜战争找一条出路。

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谈判。

谈判在开城和板门店进行。

谈判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军事停火线的位置问题,停战监督问题,战俘遣返问题和政治解决问题。

关于政治解决问题,中朝方坚持谈判不应是单纯的军事停火谈判,还应就停火后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但美国坚决反对把这一问题列入议程。

关于军事停火线问题,中朝方提出应以三八线为军事停火线,双方各自后撤10公里形成隔离区。

但美国却提出“停火线南端沿三八线,北端按实际控制线”。

关于停火监督问题,双方争论的实质是如何保证停战的稳定而又不损害朝鲜的主权。

停战谈判中争论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的是战俘遣返问题。

由于美韩方面的阻挠和破坏,战俘遣返问题拖了两年才完成。

第三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

1、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中苏美英法等19个国家于1954年4月——7月举行的寻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途径的会议。

朝鲜军事冲突停止后,远东国际紧张局势仍然存在,朝鲜停战协定规定的政治解决程序遭到破坏,战火随时可能在其;在印度支那,法国进行的殖民战争随时可能扩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在1954年提出了邀请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有关各方在日内瓦还会的建议。

会议于1954年4月召开,会议开幕后首先讨论朝鲜问题。

但由于中朝方面同西方代表团无法就矛盾和分歧达成一致意见,朝鲜问题无直接结果。

5月,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由于各方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矛盾尖锐,印度支那问题一开始变陷入僵局。

后来,经多方努力,达成了两个实质性协议。

7月,会议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了日内瓦协议,恢复了印度支那的和平。

日内瓦协议:

是1954年7月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印度支那停战协议。

日内瓦协议包括军事停战协定、停战监督和政治解决三方面内容。

关于军事停战,协定规定:

在越南以北纬17度线以南、9号公路以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线北和线南分别为越南人民军和法军的集结地;在老挝,寮国战斗部队移往桑怒和丰沙里两省集结,等待政治解决;在柬埔寨,高棉抗战部队于停战协定生效后30天内就地复员。

关于停战监督问题,协定规定成立联合委员会和国际委员会这两个平行机构来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

关于政治解决,规定:

越南将在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老挝和柬埔寨竟在1955年内举行自由选举;法国从印支三国撤出;印支三国承担义务不允许在本国领土上建立任何外国军事基地,保证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或协定。

2、中国对日内瓦会议采取积极方针的原因

1)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2)通过谈判恢复印度支那和平无损于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民主权利。

3)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有利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与帝国主义阵营进行的斗争。

4)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应邀参加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多边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3、《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1954年9月,在美国策划下,美、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

条约共11条。

主要内容:

(1)各缔约国将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本条约区域内对缔约国发动的侵略;

(2)在“受到武装进攻以外的任何方式的威胁时,缔约国须就“为了共同防御而应当采取的措施”“立即磋商”;(3)规定组成理事会,按照本条约区域情势的需要,进行关于军事策划或其他策划的磋商;(4)规定条约的适用区域;(5)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划入它的“保护”区域。

该条约1955年9月正式生效,组成东南亚军事组织,设总部于曼谷。

1972年11月巴基斯坦首先宣布退出该组织。

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后,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该组织第二十届理事会议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该组织将“分阶段解散”。

1977年6月30日该组织

正式宣布解散。

4、《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朝鲜战争结束后,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为首的美国政府,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考虑,加紧了对台湾的控制;同时蒋介石想要进一步拉近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4年12月,美国与蒋介石集团签订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条约规定:

美国维持并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武装力量;规定缔约国的领土被攻击时,应采取共同行动。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定,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

它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步骤。

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

这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

它是一个出卖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条约,遭到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5、第一次台海危机

1955年,中国发动了解放一江山岛的军事行动。

解放一江三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意味着在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的具体军事行动已经展开。

其次,解放一江三岛是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沉重打击。

第三,一江三岛是蒋介石集团在浙江前沿的最大据点大陈岛的外围岛屿,拔除这一据点,改善了浙江前沿的安全条件,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

此外,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

6、福摩萨决议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沿海岛屿的行动,艾森豪威尔在鼓吹“安理会斡旋停火”的同时,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在台湾海峡发展的局势”的特别咨文,公然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动用美国军队来保证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安全。

1月25日和28日,这项议案先后被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

这就是美国国会关于中国问题的“福摩萨决议”。

直到70年代初美国开始改善中美关系时,美国国会才通过新的授权法案,实际上废除乐这个决议。

第五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的成功举行和中国打开同民族主义国家外交局面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1953年中印谈判时提出的、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正常关系及进行合作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是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中印换文

1954年4月,中印两国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

协定规定印度驻在亚东和江孜的武装卫队全部撤换,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经营的企业移交给中国;确定了依据平等合理原则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以及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的具体办法。

中印协定还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样,印度在中国西藏享有的原英国殖民特权的问题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得到了妥善解决。

中印协定的签订,不仅使中国清除了中印关系中的殖民主义痕迹,还标志着印度以正是方式承认了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事实。

3、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在印尼召开的以反帝反殖为主题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

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上讨论了反帝反殖问题以及一些针对中国和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广泛好评。

万隆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它代表了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中国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

考虑到参加万隆会议各国的不同政治倾向和会议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即:

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从大多数亚非国家的要求出发,再联系到我国的要求;中国支持他们,不要求他们支持中国;不提任何不可能达到协议的议题,对某些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不了解和依据而可能进行的攻击,则采取申明立场、不为所动的方针,避免会议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争论;尽力争取团结大多数与会国,使会议能就共同愿望和要求达成协议,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5、万隆精神

在万隆会议和最后公报中所表现的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而共同斗争的精神,被称作“万隆精神”。

6、第二次建交高潮

万隆会议后,新中国迎来了第二个建交高潮。

1955年亚非会议结束后,亚非拉国家看到中国大力倡导并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坚定地站在被压迫国家一边,就有了同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到1969年底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其中25个国家是在亚非会议之后同中国建交的。

在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

 

第二章对外多方矛盾关系和反美统战(1955——1965)

第一节缓和国际进展局势的努力,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举行,对日本等西方国家民间外交的展开

1、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国于1955年——1970年之间断断续续召开的讨论和缓远东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的会议。

1955年1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会谈有两项议程,一是双方平民回国问题;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在第一项议程即关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上,美国希望与中国交涉释放因侵犯中国领空而被关押的美国军事人员和因在中国犯了罪而被关押的美国侨民。

中国则要求解决在美国要求回国的留学生和侨民被美国无理扣留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双方在1955年9月达成协议,发表了中美两国大使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的声明。

这是中美大使级会谈断断续续15年中达成的唯一协议。

9月14日,会议进入第二项议程。

中国提出两项具体议题,一是禁运问题;二是准备更高一级的中美谈判问题。

但美国拒绝讨论禁运问题,并在实质问题上进行阻挠和拖延。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企图要中国接受美国武装侵占台湾的事实,要中国承认美国在台湾有所谓防御的权利。

1957年12月,由于美方原因,会谈中断,后经中国警告,会谈于1958年9月在华沙复会。

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到1973年中美互设联络处时为止,它在名义上一直存在,成为中美两国之间官方接洽的渠道。

2、中日关系

1)新中国成立时对日关系的考虑:

①中日关系状况对亚洲安全和平至关重要

②应把军国主义和人民区别对待

③美日之间存在控制和反控制斗争

2)民间外交:

①协助日侨回国:

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曾有大批日本人移居中国。

战后,虽然大多数人已经返回日本,但仍有部分留在中国。

中国政府愿意协助希望回国的日侨回国。

经中日两国会谈,确定由日本政府派船接运日侨回国,中国负责日侨到达港口之前的一切费用。

②宽大处理战犯:

对于关押在中国的日本战犯处理问题,中国决定按照宽大政策分别予以处理。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和缓国际紧张局势和巩固世界持久和平的高度信心,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善意向。

③红十字会访日:

1954年中共红十字会会长李德全率代表团访问利日本,促进了中日民间团体的频繁往来。

④四次民间贸易合同:

中日民间从1952年起至1955年共签订了三个贸易协议。

1956年第三个贸易协议期满,延长一年后,双方进行签订第四个贸易协议的谈判。

两国于1958年签订第四个贸易协议。

3)长崎国旗事件:

中日第四次贸易协议规定商务代表机构有权在其建筑物上悬挂本国国旗,但日本政府不同意此项规定。

岸信介政府甚至声称破坏中国国旗只是“器物破坏罪”。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5月2日,在日本长崎日本商人举办的中国邮票和剪纸展览会上,两名日本暴徒冲进会场,扯下并撕毁了中国国旗。

更为严重的是被拘留的侮辱中国国旗的两名暴徒,当晚就被日本政府释放了。

长崎国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中国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决定断绝同日本的一切进出口贸易,停止签发对日进出口许可证,废除关于钢铁、渔业的贸易协定。

3、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

1963年——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即:

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划为第二中间地带国家,认为两个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第二节反对美国对亚非的国际警察行径和对中国“八·二三”事件的干涉

1、苏伊士运河事件(四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

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

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中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加剧了阿以之间的冲突,促进了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提高了埃及和纳赛尔政府的威望。

战争的失败使得英法在埃及和中东阿拉伯是金额的殖民统治瓦解崩溃,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中东的霸主。

2、艾森豪威尔主义

1957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国会两院特别联席会议上,提出了美国对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

其主要内容一是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声称为了“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二是授权总统对中东国家给予经济“援助”,两年内每年在这个地区额外“自由支配”2亿美元。

美国宣传机构把这种政策喝措施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3、“八·二三”事件(第二次台海危机)

“八·二三”事件是第二次台海危机的开端。

为了惩治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骚扰和破坏,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也为了配合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于1958年8月23日向金门、马祖进行了炮击。

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却进行干涉。

美国表示将不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责任”,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和挑衅。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强烈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大量集结武装力量。

为了粉碎美国想使中国领土台湾同中国大陆分离的政治策略,不使美国从金门、马祖脱身的政策得逞,加深美蒋之间的矛盾,中国于10月6日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决定暂时停止炮击。

13日中国国防部命令福建牵线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再停两星期,以观察动态。

10月25日,中国发表了《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对金、马事件的最终处置:

在不引进美国人护航的条件下,逢双日对金门诸岛不打炮,逢单日可能打炮。

这就是“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

至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开始缓解。

从中国内政方面看,炮击金门、马祖的斗争告一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