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基处理施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08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基处理施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软基处理施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软基处理施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软基处理施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软基处理施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基处理施工.docx

《软基处理施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基处理施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基处理施工.docx

软基处理施工

中交一公局

万达高速公路第02合同段

 

软基处理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交一公局重庆万达高速公路项目总承包部

万达二分部

 

 

软基处理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万州至达州高速公路(开县至开江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强制性要求》

《万州至达州高速公路技术规范》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二、编制目的

1、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2、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实用性,安全可靠和实事求是相结合。

3、对施工现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态控制,科学管理的原则。

三、工程概况

万州至达州高速公路(开县至开江段)属于重庆市高速公路网第五射线支线,与重庆万开高速、渝宜高速、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互联。

本标段为万达一分部,起点桩号为K12+535,终点桩号为K30+109.5,全长17.5km。

全线软基处理有软基换填、抛石挤於、抛石压淤以、强夯处理及塑料排水板5种处理方法。

四、地形气候条件

1、地形、地貌

路线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

K12+535~K30+109.5段:

为构造侵蚀、剥蚀丘陵~低山地貌单元,地形上为相互跌置的单面山,以条状、脊状山地的形式展布,横向沟谷发育,多呈“V”形,切割深度较大,一般为40~80m。

2、气候

项目区为亚热带疾风气候区,春早、夏热、秋雨绵,冬暖而多雾。

年平均气温16.6℃~18.7℃,极端最低气温-4.5℃(2002年1月12日),极端最高气温42℃(2006年7月25日)。

无霜期长,多年平均为108~306天。

工程区地表水系属长江支流小江支流南河水系,平面上水系呈树状,汇于南河,南河是区域内最大河流,也是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南河由西南流向北东于开县城区汇入小江。

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标高182.85m,平均最低水位标高159.20m,平均流量33.23m3/s,洪水期主要集中在雨量丰富的5~9月,枯水期在12月~翌年2月,区内地表水包括南河及支流溪沟河水、水库水、堰塘水、耕田地表水等,水系较发达。

五、总体施工部署

1、施工组织机构

2、临时设施

(1)临时便道(详见施工便道布置图)。

(2)临时用水:

根据现场实地察看,附近山里地下及地表流水比较丰富,可用于生活及施工生产用水。

六、施工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1)认真恢复定线测量,准确设置控制网基点,并按期复测。

(2)熟悉、会审图纸,了解设计内容及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明确图纸所提出的施工要求。

(3)会同设计单位现场核对施工图纸,进行安装施工技术交底。

充分了解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主要设计意图。

(4)熟悉和工程有关的其他技术资料,如施工及验收规范、技术规程。

(5)发挥技术管理的保障作用,细审核、严交底、勤检查、抓落实;

(6)试验室做好施工中所用土工击实试验,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后,方可投入使用。

(7)实行项目总工程师技术岗位负责制,对技术总负责,并行使技术否决权。

2、机械、人员、材料进场情况

(1)机械设备进场情况见表1。

序号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技术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推土机

T160

120HP

3

2

推土机

TQ220

230HP

3

3

挖掘机

PC150

0.65m3

3

4

挖掘机

WY300

1.2m3

3

5

装载机

ZL50

3m3

3

6

压路机

YL20

20t

6

7

平地机

PY180

7.8m3

3

8

自卸汽车

STEYR1191

10m3

20

9

空压机

LGY17

17m3/min

2

10

风钻

7655型

良好

10

11

潜孔钻

50型

良好

4

(2)人员进场情况

表3进场管理人员详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人员分工情况

备注

1

代义德

生产副经理

一工区现场负责人

2

王立刚

生产副经理

二工区现场负责人

3

潘登

总工程师

技术总负责人

4

邱继纯

安全副总监

安全总负责人

5

李景松

安保部部长

专职安全员

6

陈柏含

工区主任

一工区现场技术负责人

7

吴灿

工区主任

一工区现场施工负责人

8

张俊峰

工区主任

三工区现场技术负责人

9

魏征

技术员

一工区现场技术管理

七、施工方案、工艺

1、软基换填

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开挖→基底压实→换填施工

(1)测量放样及绘制横断面图

依据设计图纸或监理确认的挖除深度和范围进行施工放样,用石灰撒出开挖线,绘出开挖断面图,经监理工程师复核、签认后开挖。

(2)开挖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土基

开挖前,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修好便道,保证挖掘机连续作业,配足自卸汽车,一旦开挖后应进行连续施工,防止下雨使基底积水影响进度。

开挖至设计要求的断面后,如仍有非适用材料,应按监理工程师要求的宽度和深度继续挖除。

开挖不适用材料有积水时,要在旁边挖一个集水井,用小型水泵将开挖范围内的积水抽干,严禁换填路基长时间在水里浸泡。

(3)开挖断面完成后路基基底压实

断面开挖完成后,测其基底土含水量,其压实含水量均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

当土的实际含水量不符合上述范围要求时,应将基底土翻开、凉晒,使达到上述要求后方可进行压实。

然后用压路机将基底压实,压实度不低于85%,绘出工后横断面图,经监理工程师复核、签认后,换填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材料。

(4)换填施工

先进行测量放线,放出中桩、边桩,打出边线桩,用红油漆做好标记,最高填筑厚度30cm,并用白灰撒出方格网线,用方格网控制上料数量。

分层摊铺,用推土机将层面推平至填筑边桩。

换填材料的压实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要求进行。

压实度满足相应路基压实标准,且经监理工程师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材料换填。

2、抛石挤於

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地表清理→临时排水→材料准备→抛投片石→碾压→检测

(1)测量放样

导线复测完毕后,对导线点及中桩进行加密,并将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批复后,按照图纸进行抛投片石的施工放样。

即先按抛投片石设计标高计算出抛投片石路段顶面的路基宽度,定出抛石路基顶面的边桩和路线中桩。

(2)地表清理

抛石之前,路基范围内的草木残株及种植土、有机土、建筑垃圾、草皮、树墩、竹根等表层土要用挖掘机清除,并用人工配合清理。

清表后在抛石前,地表必须开挖50厘米(不包括清表20厘米),并将废土运出路基外。

(3)施工前对拟施工区域的水系进行调查,确保路基两侧的农田水系能够贯通,若存在由于施工导致水系无法贯通的情况,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涵洞或分离式立交处埋设临时圆管。

(4)在抛石挤淤施工现场附近应有一定储量的片石堆放,片石在运抵现场前须取样作试验,其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其尺寸不应小于30cm。

片石准备完成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5)抛投片石

抛石采用挖掘机进行,方法为进占法。

抛石前应先清除地表干硬淤泥土,再分层抛填。

抛石顺序应从路中线向前抛填,再向两侧扩展,以20m~50m长度依次推进;第一层的抛填厚度以能上大型施工机械为宜。

若块石无明显沉降,可向前延伸进行下一段施工;若沉降量较大,则需再抛一层石块进行碾压,直至块石沉降量较小为止。

抛石填料粒径宜大于30cm,抛投时应大小搭配,挖淤泥抛石换填范围为路基坡脚抛石棱体以外不小于3.5m。

抛填施工时,首先利用片石自重进行初步挤淤,随后整平片石顶面,并采用自重较大的推土机、挖掘机等履带施工机械进行碾压。

抛石填筑完成后,应在抛石顶面粒径相对较小的碎石土,并整平。

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

摊铺平整工作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相结合进行,个别不平整处应配合人工用细块石和石屑找平。

(6)碾压

抛投过程中首先由自重较大的推土机及挖掘机来回走动进行碾压,使片石沉入基本稳定。

待作业面展开后,再用自重18T以上的振动式压路机进行碾压,振动碾压4~5遍,碾压过程中,用人工将片石空隙以小石或石屑填满铺平,直至抛石层顶面平整无明显孔隙。

(7)检测

压实度检测采用沉降观测法,以重型振动压路机压实,当压实层顶面稳定,无轮迹,可判为密实状态。

在检测路段选择检测点,用白灰做出明显标记,先记录初始高程,然后用压路机振动压实2遍后,再观测检测点的高程,如前后两次检测点高程差在3mm以内,可判定沉降稳定,压实度满足要求。

沉降观测检测点的抽检频率参考灌砂法的检测频率。

检验合格后方可填筑碎石垫层。

如检验后不符要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或继续碾压,直到合格。

3、抛石压淤

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地表清理→临时排水→材料准备→抛投片石→碾压→检测

(1)测量放样

导线复测完毕后,对导线点及中桩进行加密,并将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批复后,按照图纸进行抛投片石的施工放样。

即先按抛投片石设计标高计算出抛投片石路段顶面的路基宽度,定出抛石路基顶面的边桩和路线中桩。

(2)地表清理

抛石之前,路基范围内的草木残株及种植土、有机土、建筑垃圾、草皮、树墩、竹根等表层土要用挖掘机清除,并用人工配合清理。

清表后在抛石前,地表必须开挖50厘米(不包括清表20厘米),并将废土运出路基外。

(3)施工前对拟施工区域的水系进行调查,确保路基两侧的农田水系能够贯通,若存在由于施工导致水系无法贯通的情况,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涵洞或分离式立交处埋设临时圆管。

(4)在抛石挤淤施工现场附近应有一定储量的片石堆放,片石在运抵现场前须取样作试验,其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其尺寸不应小于30cm。

所需片石数量不少于处理软基体积的1/3。

片石准备完成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5)抛投片石

抛石采用挖掘机进行,方法为进占法。

抛石前应先清除地表干硬淤泥土,再分层抛填。

抛石顺序应从路中线向前抛填,再向两侧扩展,以20m~50m长度依次推进;第一层的抛填厚度以能上大型施工机械为宜。

若块石无明显沉降,可向前延伸进行下一段施工;若沉降量较大,则需再抛一层石块进行碾压,直至块石沉降量较小为止。

抛石填料粒径宜大于30cm,抛投时应大小搭配,挖淤泥抛石换填范围为路基坡脚抛石棱体以外不小于3.5m。

抛填施工时,首先利用片石自重进行初步压淤,随后整平片石顶面,并采用自重较大的推土机、挖掘机等履带施工机械进行碾压。

抛石填筑完成后,应在抛石顶面粒径相对较小的碎石土,并整平。

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

摊铺平整工作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相结合进行,个别不平整处应配合人工用细块石和石屑找平。

(6)碾压

抛投过程中首先由自重较大的推土机及挖掘机来回走动进行碾压,使片石沉入基本稳定。

待作业面展开后,再用自重18T以上的振动式压路机进行碾压,振动碾压4~5遍,碾压过程中,用人工将片石空隙以小石或石屑填满铺平,直至抛石层顶面平整无明显孔隙。

(7)检测

压实度检测采用沉降观测法,以重型振动压路机压实,当压实层顶面稳定,无轮迹,可判为密实状态。

在检测路段选择检测点,用白灰做出明显标记,先记录初始高程,然后用压路机振动压实2遍后,再观测检测点的高程,如前后两次检测点高程差在3mm以内,可判定沉降稳定,压实度满足要求。

沉降观测检测点的抽检频率参考灌砂法的检测频率。

检验合格后方可填筑碎石垫层。

如检验后不符要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或继续碾压,直到合格。

4、强夯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确定施工参数→强夯施工→下道工序

(1)确定施工参数

①机械设备的确定

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

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

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

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②夯锤落距确定

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

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锤重(kN)×落距(m)=单击夯击能(kN·m)

③夯击遍数的确定

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具体以试验结果确定。

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隙,第Ⅲ遍补Ⅰ、Ⅱ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达到锤印彼此搭接。

④夯击次数确定

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本路段工点初定6击)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

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

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⑤夯击点的布置

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

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2倍。

⑥夯击遍数间隔时间确定

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凡是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夯坑周围出现较大隆起时,不能继续夯击,要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

在一遍中若干夯击次数后出现上述情况,也要遵循这一要求,停止夯击,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

一般黄土夯击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3~4周,具体间隔时间可根据工艺性试夯确定。

施工时首先保证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并做详细记录,其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流水顺序,安排合理的流水节拍,力争使各区段间达到连续夯击。

杜绝间隔时间未到就强行施工现象,确保强夯质量。

夯击点布置图

(2)强夯施工

对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强夯施工。

在第一遍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路机碾压两遍后进行测量布置夯击点位置及水准测量。

第二次按设计选用已夯点间隙中间,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按设计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强夯施工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单夯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为施工控制数值,并采用试夯确定的地表平均沉降量控制。

对渗透性较差的细粒土,必要时应增加夯击遍数,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

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

对于强夯置换的软基,采用分层强夯将片、块石(饱和抗压强度>20Mpa)压入软基中,然后反复碾压直至地基稳定达到要求,再在片、石层上满铺碎石、砂各10cm厚垫层。

1) 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机组组装→插板定位→安装排水板→沉管插板→提升套管及回带量测量→剪断塑料排水板→检查 

2) 施工方法 

⑴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塑料排水版采用A型板,正方形布置,间距1.0 m,塑料排水板布置如下:

 ⑵ 测量放线 

插板施工采用单元块法施工,按施工区域划分进行施工,按区域施工便于点位的布置和机械作业,且应避免相互影响。

 

① 采用极坐标法用全站仪施放各单元的控制边线。

 

根据图纸计算出插板区域外边线坐标,架全站仪施放,打入木桩,并用红油漆标志点位并编号。

 

② 单元内各插板点位则利用钢尺量距通过内外边线施放,用白石灰粉作醒目标志,并编制打设板位编号和板位顺序。

⑶ 机组组装及定位 

机械设备运至施工地段,进行分别组装,其组装方法为:

首先组装插板和底盘及龙门架,应用卷扬机和滑轮将龙门架拉起并固定好,然后再组装塔架,用同样方法将其拉起固定,塔架竖起后再安装卷扬机和振动锤。

卷扬机安装固定在架的背面,再将各行走部位组装到位,最后将插管和振动锤连接固定,至此整个一台插板机组装完毕。

插板机沿门架在设计插板断面上移动,定位于插板位置,准备实施插板作业。

 ⑷ 安装排水板 

安装好进场设备,根据设计插板的深度要求,将插管长度定好。

并在插管和塔架上做好应插排水板深度记号。

排水板从套管的插嘴进入套管内部,固定在套管底部的插销上,同时拉紧排水板,依靠排水板与插销之间的摩擦力连接在一起,上提时插销从套管口与排水板端部抽出,套管提出,排水板靠土压力留在地基中。

 ⑸ 沉管插板 

① 铺设枕木、轨道,将机器移入场内。

  

② 将排水板装入卷筒,并通过门架上的滑轮将排水板引入插杆中。

 

③ 插板前检查套管垂直度,若不符合要求,前后可调节门架位置,左右可调节套管位置,保证插板垂直度在1.5%以内。

 

④ 将排水板从插入杆端头引出、折回,夹上短钢筋(桩位放样时插在 桩位上),用订板机订好。

 

⑤ 拉紧排水板,将插入杆对准桩位。

 ⑥ 开启振动将插入杆压入地基。

 

⑦ 在套管上按照设计深度用红漆作上明显标识,到达设计深度(预先在插入杆用红漆划上标志)后将插入杆拔出。

则排水板被短钢筋锚固于孔底。

  

⑧ 在砂垫层以上30cm处将排水板剪断埋入砂中。

 

⑨ 移至下一个桩位。

八、施工注意事项

1、软基换填施工注意事项

(1)当需要处理软基厚度≤1米时,使用软基换填处理方法。

(2)施工过程中妥善保护好换填材料,免受淤泥等杂质污染;

(3)换填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层面不应有积水,换填时应根据施工气候状况,做成2%~4%排水横坡,边坡必须修理平顺,确保施工中能使雨水及时排除,并使雨水引出路线以外,以免被雨水冲毁。

(4)换填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高程桩,防止碰桩位移并应经常复测,做好记录;即时拍摄工程施工照片。

2、抛石挤於、压淤施工注意事项

(1)当1米<需要处理软基厚度小于等于3米时,或工后沉降满足要求,但存在鱼塘或藕塘时,使用抛石挤於或抛石压淤处理方法。

(2)排除地表水后,摊铺砂岩或片石等饱和抗压强度必须大于20MPa(泥岩禁用)。

(3)抛石量不得小于待处理软基体积的1/3,片、块石等材料粒径要求为30-50cm。

反复碾压直到地基稳定达到要求,再在片石上满铺碎石和砂各10cm厚。

3、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1)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2)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减震措施。

(3)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

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

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4)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5)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6)当强夯与岩溶注浆同时采用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

(7)对于强夯置换的软基,压入片、块石禁止使用泥岩。

(8)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9)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10)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11)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土虚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夯,将夯锤吊离地面1m左右往返起落次数,确定稳妥后,方可进行强夯。

九、质量保证措施

1、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的收件工程质量管理小组

(1)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阅读和审核,正确贯彻按图施工的原则,并落实到操作人员。

(2)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于重要的技术问题应由项目总工组织解决,并有书面记录。

(3)实行质量责任卡和技术检测人员跟班作业制度,即对每道工序从施工操作到检查验收,要责任到人,建立档案,并实行重奖、重罚制度。

(4)完善经济责任制,工程质量的优劣与奖金挂钩,严格奖惩制度。

(5)严把材料检验关,由试验室工程师负责材料的检验、试验、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和半成品用到工程中。

(6)严把测量关,整个工程由测量人员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中线、标高控制。

同时对各测量工序采取换手符合和换手符合制度。

2、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测功施工前和施工中的过程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2)控制质量的具体措施:

①把好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质量关。

②实行逐级技术交底制度,使每一位施工人员明白各个工序的质量标准。

③做好生产班组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以及专检工作,施工前对工程所采用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并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使用。

施工中实行工序交接单制度,上道工序完成,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交接,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④加强质量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⑤严把图纸审核关,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认真审核,彻底了解各细部结构和施工顺序,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组织实施。

⑥严把关键工序过程控制,加强事先交底与过程控制,使使用完全处于受控状态,保质保量完成好施工任务。

3、检测标准

严格执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十、安全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实行项目经理部→工程队→施工班组三级管理体系。

项目经理部设立安全管理小组,由主管生产的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工地设计专职安全员,班组设兼职安全员,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安全保证体系

安全组织结构图

2、安全保障措施

(1)安全施工,各种施工标语和安全操作规程要在工地醒目的地方悬挂,施工布局合理、有序,施工场地危险区采用栏杆围护,隔断和禁止非施工人员和车辆进入工地。

(2)基坑开挖过程施工中,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边坡坡度,施工时注意检查坑壁稳定情况。

(3)基坑土应堆至远离坑壁处2m,并注意不能防碍下部施工。

(4)操作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无安全帽者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施工人员,必须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品。

人员上下基坑设爬梯。

(5)施工中加强对施工机具、电器设备、安全设施的检查和维修,同时巡视员做好记录,定时向领导汇报。

(6)加强工地用电管理。

照明、临时用电线路的架设要顺直,保证绝缘良好。

施工中加强对机具、电器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各种施工机械和电器设备均设置漏电保护器保护用电安全。

(7)安装及拆卸模板时注意安全,防止出现伤人或损坏材料、砼事故的发生。

(8)车辆要经常检修,保持完好,建立台帐,动态管理。

动力机械必须由考试合格并持有合格证的司机上岗。

严禁非司机开车,禁止酒后开车,维护好车辆交通道路,保证安全畅通。

(9)起重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定期检修,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查看有无故障。

(10)生活区、加工场,要符合防水要求,切实做好防洪、防火、防中毒等工作。

杜绝事故发生。

(11)按创建安全达标工地的要求,坚持经常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堵塞事故漏洞,并要结合安全事故规律和季节特点,重点查防触电、防坠落、防交通事故等措施的落实。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并执行奖罚制度。

3、班前安全教育

每次下孔作业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劳动纪律,加强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中安全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