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963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docx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浅析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讽刺小说,而兄弟形象众多是这部经典作品的一大特色。

吴敬梓在塑造这些兄弟形象时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来渲染兄弟形象,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这些兄弟形象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林外史》兄弟形象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其启迪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发展观,确立符合经济时代的正确伦理道德观,以德治国,以解决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儒林外史》兄弟形象艺术手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人伦关系分为五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合称“五伦”。

兄弟关系作为“五伦”之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伦关系。

它反映到中国古代小说中,则化作多种多样的兄弟形象,展现出百味人生。

在《儒林外史》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

五十多回的小说里出现了众多的兄弟形象,这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中十分罕见。

细剖一对对兄弟形象,不难发现:

不管吴敬梓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一系列形象都有规律地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客观效果。

据考察,《儒林外史》大致写了二十对兄弟,作者对他们的用笔或浓抹或淡描,或细致,或敷衍,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此外,作者对严贡生严监生、王德王仁、余特余持等兄弟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可与范进、周进、杜少卿等主要人物相媲美。

从最先出场的二严到最后出场的二徐,穿越百年,小说对世情世态的揭露具有极其深刻的警世意味。

一、《儒林外史》中主要的兄弟形象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其艺术表现手法极其精湛。

小说中的兄弟形象,虽可以类相别,但是同一类的兄弟形象亦有其各自特点。

应该说,这是吴敬梓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对于处理兄弟关系而言,儒家文化讲求一个“悌”字诀,它要求兄弟之间应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由于在父母双亡后,吴敬梓亲眼目睹了一场财产争夺战,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

这种经历引发了他对传统伦理中的兄弟关系的深思,并将这种思考借小说中的兄弟形象传达出来。

按兄弟间的关系来划分,《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可分为两类:

1、兄友弟恭型兄弟形象

《儒林外史》中也不乏兄友弟恭形象,较为典型的有余特。

余特、余持兄弟是遵循人伦纲常的孝悌君子。

他们像是暗夜里的灯火,可将人心导向光明。

余特、余持两兄弟在小说中,是一对不可忽视,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形象。

他们最引人瞩目的表现是尽孝。

邻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灵柩抬出。

而当地风俗认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进家门是“要穷人家”的,众亲友都劝他们就此下葬,但他们宁可“穷死”也要把灵柩请进中堂。

余特身陷官司,而余持恪尽悌道,余持对兄长的赃事给予包办,不辞劳累多次顶抗官司,替兄受罪。

值得一提的是,余特、余持兄弟生活的五河县,在作者笔下是一个“礼义廉耻都灭绝了”的地方。

个个都想巴结彭家和方家,就只有这弟兄两个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讲这些“隔壁帐的势利”。

他们洁身自爱、兄友弟恭的行为,与当地趋炎附势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余氏兄弟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谓君子也!

除了余氏兄弟之外,吴敬梓还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倪廷珠和倪廷玺兄弟的相识。

他们都是作品中兄友弟恭的典型代表。

2、情义淡薄型兄弟形象

与兄友弟恭的温情相较,情义淡薄的兄弟关系则散发出透心的凉意。

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一类兄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

《儒林外史》严贡生、严监生虽是同胞兄弟,“却在两个宅里住”,与兄弟同居共产的传统不符。

二严是吴敬梓的“诛心”之笔,给予谴责和嘲讽那些情谊淡薄型的兄弟。

特别是对寡恩薄情的严贡生,作者更是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小说中出现的严贡生,他鼓吹自己与知县相与,行凶于乡间,拴人猪仔,讹人利钱,攀结官亲,讹诈船钱,极其可恨。

严贡生的作恶行为受到控告,便逃到省城去了,从而牵连到其弟严监生。

严监生家私万贯,却胆小吝啬。

闻说严大披案逃跑,严监生甚是害怕,又是留差人饮酒吃饭,拿钱充塞,又是请来妻舅商量对策。

他身怀十万,却舍不得买一斤猪肉来家,当儿子要吃肉时,就到熟切店买四个钱的肉哄儿子。

他对自己的刻薄更胜于对家人,病重也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导致身亡。

更为可笑的是,在他即将断气的时候,却因多点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还高高举着两个手指。

曹植曾作《七步诗》云: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严贡生、严监生虽是同胞兄弟,却近乎“有名无实”,严监生扶正赵氏时,严贡生不贺喜,严监生死,严贡生不奔丧,并要其另葬,不入祖茔,毫不履行兄弟间的“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的义务和责任。

最令人愤慨的是当弟死侄夭后,他竟欺侮弟妇,从中作梗,使其立嗣不成,又乘兴讼之机,吞并了胞弟遗产的七股,全然不顾礼仪和兄弟之情。

小说中其它情义淡薄型的兄弟形象,吴敬梓都对其冷嘲热讽,或直接予以批评。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按性情差异分为两类,即相似性与相异性。

吴敬梓调动了多种手法,运用同则归类,异则互衬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加深了刻画兄弟形象的力度。

1、相似型兄弟形象

相似兄弟是指成长经历相似,性情大同小异的兄弟。

《儒林外史》中有很多性情相似,言行举止不谋而和的兄弟形象。

他们的行为上具有一致性,如娄三娄四兄弟,常常同时出现在小说中,两人言行举止十分相似,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是相似型兄弟的典型代表。

再如王德、王仁兄弟,身为廪膳生员却见利忘义,两人互为补充,以至不可分割,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兄弟形象。

再如卜诚、卜信为人淳朴老实;余敷、余殷趋炎附势,无知做作;汤由、汤实不学无术、四处招摇等。

吴敬梓突出了他们性格中共有的主要特征,对这种性格特征加以突出强化,这样处理有利于激化矛盾冲突,容易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更易达到讽刺目的,符合《儒林外史》反映世情世相的创作意图。

如果分开来写这些兄弟形象,对兄弟形象的刻画则显单薄,艺术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2、相异性兄弟形象

相异性兄弟形象是指性格言行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鲜明对比的兄弟。

《儒林外史》中,很多兄弟虽同出一门,性情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典型的便是杜少卿、杜慎卿兄弟。

杜少卿和杜慎卿两人都生于累世科甲阀阅的天长杜府,且为堂兄弟。

然而,两人对待科举取士制度和对名利的追逐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杜少卿和杜慎卿都是当时的名士,才气过人,在我看来杜少卿的文才似乎更胜杜慎卿一酬。

两人都是因为才学和名气,加上历代的家庭历史背景被举荐参加科考。

杜慎卿对待科考举业上可谓十分热衷。

虽然他自己对他人表现的是摇摆于科举道路与风流名士之间,然而事实呢?

“中了去,则为官”他虽域此道不甚热衷,不会为此贡献他全部的‘万斛愁肠,一身侠骨’,但还是将此作为前途。

一个‘诗赋卷首’的胜利成就了他‘江南名士’的荣誉。

历经秦淮河畔风流的漂泊,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进京做官。

这又使我想起了鲍文玺向他借银子时,他推脱不借的一段话“我家虽有几千现银子,我却收着不敢动。

为什么不敢动?

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

”这句话在我看来应该是他积蓄已久的感慨吧!

他说若自己中了,则为官,其实不然,由“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热心参加科考,并且还打算用银子来做日后的为官之用。

由此可见他甚至“将要中”也不排除用银子使唤的可能。

这一切都只表明他并不若自己对外所标榜的那样淡薄科考,想做雅士,相反,他却十分热衷于科举取世之道。

这也是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态的高明之处,用笔下人物自己的话来反衬自己的行为,透过他写出了当时那些假名士对仕途热衷的极大讽刺,同时也反讽了他们的追名逐利,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理解作者笔下人物的意识形态有帮助。

杜慎卿是如此的看待科举,杜少卿在对待功名利禄方面又有何见解呢?

第三十三回中当李大人举荐他去为官时,他立即去安庆推辞道自己“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可惜的是,并未推脱成功,李大人仍要荐他。

从安庆回来不久,李大人又派人送来了举荐文书,这次杜少卿推辞得更高妙彻底多了,居然装做重病样,说自己“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并恳求“老父台代我恳辞”,最终才辞脱成功。

当娘子笑问他“朝延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

”时,少卿答道“你好呆!

放着南京这样的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这些话明显的表示他不想进京为官,只想在南京陪着妻子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特别是他两次的推辞言行,更加突出而坚定的表明了他不想为官淡薄名利,漠视富贵的心态。

作者将他的言行一致,不想追名逐利表现得尽善尽美。

听闻李大人因调迁而将举荐之事搁摆时,杜少卿欢喜道“我做了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向我们表明了少卿最后怕麻烦,索性连秀才籍都抛弃了,展现给我们的不若常规的文人的不思进取形象,而是那种真名士对功名富贵的漠视与冲淡自适的情怀。

作者通过塑造少卿身上的这一特质,表明了当时也有一群思想进步的真名士鄙弃八股取士制度,淡薄名利,不愿挤身于官场的黑暗之中,崇尚自由的高尚品格,这也是作者自我形态的一个展示。

杜慎卿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十分有分寸的,有把握的。

再来看看杜少卿,且不说其他书中人物对他的评论,就从娄老太爷临走之前不放心的嘱咐“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

象你这样做慷慨侠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人上个什么样的人。

象你这种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少卿视钱财如身外之物,无论何人相求于他,他都会尽己之力去救济他人,并且在济人之时不图他人回报。

性情相异型的另一个典型便是严贡生和严监生。

严监生与严贡生是相互含纳、彼此补充的统一体,同样贪吝,严监生是损人不利己,具有敛财性;严贡生是损人利己,带有敲诈性,同样自私,严监生是肩负种种传统思想的包袱,对大环境中的道德人伦无比在意;严贡生是肆无忌惮,视传统道德如弃屣,严监生患得患失而虚伪,严贡生则彻底扯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二、塑造兄弟形象的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敬梓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兄弟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一)运用夸张手法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其中的兄弟形象。

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例如严监生的病逝,严监生迟迟不能断气的原因原来只是放心不下灯盏里的灯油,唯恐浪费了他辛苦积攒下的财产,甚至连灯油都不舍得浪费,说明了他心中对金钱的欲望,以及其吝啬的本质。

吴敬梓正是通过这些夸张的情节和画面,成功塑造了严监生的形象。

(二)运用对比手法

以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强化了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儒林文士,它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建构起一个中心对称的基本结构框架,正反两类人物分居对称的两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敬梓在小说中,往往会通过对比手法来塑造小说中的兄弟形象。

其中包括同一人物的对比。

同一人物的对比,分为同一人物形象前后发生变化形成的对比以及人物言行不一致形成的对比。

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像匡超人由一个忠厚孝顺的青年最后蜕变为结交权势、天良丧尽的儒林败类,其变化过程的描写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

匡超人在遇见马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了他的虚伪无情。

可以看出,匡超人已完全迷失了心性,被功名富贵迷住了双眼。

通过这种前后形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塑造的兄弟形象更加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而对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诸如停妻再娶等等。

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

吴敬梓还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前后的矛盾,给予辛辣的嘲讽,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从而达到嘲讽的效果,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的市侩嘴脸,像严贡生经常说谎,并通过种种不光彩的手段达到欺诈和诓骗的目的,而通过他自己的行动和别人的评论,又恰巧拆穿他的骗局。

他表白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可是这种自我吹嘘,很快就被一个蓬头赤足的小使一语道破,原来就在当天早上他还关住别人一口猪。

他还强赖船家的力资,霸占弟妇的财产,彻底暴露了其地主阶级的本性,王德王仁的妹妹是严监生的妻子,当其妹妹病危时,严监生请他们来商议扶正赵氏的事情,他们先是“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当严监生送给他们每人一百两银子之后,他们立刻转变态度。

再如杜慎卿一方面说自己最讨厌女人,“就是隔着三间屋子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方面又四处差人为自己纳妾,也是属于言行不一致形成对比的典型代表。

(三)运用细节描写渲染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这样评价《儒林外史》:

“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而小说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讽刺手法运用上的关键一环。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也就是表现事物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

吴敬梓在小说中,安排了一些滑稽可笑的细节,通过这些滑稽的细节来塑造兄弟形象。

还以严监生为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样描写严监生:

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旁人不理解,直到妻子将灯草挑掉一茎,他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严监生生前因为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知道妻子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同时这样细节的描写也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如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问,他说:

“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家里有个帐,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

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之神位。

”这段话匡超人吹嘘自己的著作多,著作受欢迎,越吹越来劲儿,越吹越悬乎,最后说到自己受尊重时候就露了馅。

我们知道,“先儒”是已经去世的儒者,因此牛布衣指出:

“此言误矣!

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

”匡超人红着脸道:

“不然!

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这样,作者让人物自己大吹特吹,吹到一定时候,轻轻一点,泡吹破了,露出漏洞,达到讽刺的目的。

通过这种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匡超人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的形象。

《儒林外史》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兄弟形象,吴敬梓采用“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从而强化了小说的批判价值,使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

三、兄弟形象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儒林外史》之所以流芳百年,是因为他能使读者产生的共鸣。

《儒林外史》不仅在成书之时,人读之“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非而往《儒林外史》”直至今日仍旧如此。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树立良好的风气,提供公证的法律保障,倡导兄弟双方恭敬友爱,兄弟关系定能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当然,不仅仅是兄弟关系,《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启示,也可以用来看待与处理社会中的其他人伦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化的过程,社会的日益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物质财富和优越的生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失范和紊乱。

社会上的许多人的思想被利益所占据,本着“一切向钱看”“爹亲娘亲没有钱亲”的思想,出现了许多像严监生和严贡生以及匡超人这样的人。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和享乐,以邻为壑,相互碾压,甚至发展到谋财害命。

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相互算计欺骗,天理人情都被践踏了。

媒体上曾经多次披露报道,年迈的父母露宿街头,以乞讨为生,而自己的亲生儿女却居住在宽敞明亮的“豪宅”里,一旦你去质问为什么不尽赡养义务时,他们要么理直气壮的指责父母曾经的偏心,要么相互推诿。

还有一些为了父母的住房而翻脸对簿公堂的兄弟姊妹等等。

在我们这个崇尚亲情、崇尚孝道、崇尚礼仪的国家里,正在不断上演着这不堪入目的一幕幕。

社会经济关系对人类的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道德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社会道德体系。

《论语》说:

“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道,人之本欤。

”孝就是对待父母要孝敬,悌就是对兄弟姐妹要好好相处。

孝悌的道理是做人的根本,因为做人的任何道理都是由这里引申而来的。

所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由对父母的爱引伸到对兄弟姐妹的爱,有对兄弟姐妹的爱引伸到身边同事的爱,有对身边同事的爱引伸到对国家的爱。

总结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各种兄弟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兄弟关系的深沉思考。

吴敬梓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友悌观念中的合理成份,他褒扬兄友弟恭、贬斥兄弟互相倾轧的伦理道德。

吴敬梓有感于现实生活中兄弟关系存在着种种问题,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作品的情节,以及对这一问题的艺术认识和道德评价。

可以说吴敬梓的描写都基于现实的存在,如果没有吴氏家族中兄弟关系间种种情状的存在。

《儒林外史》中就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描写。

参与文献

⑴万丽华.孟子.滕文公上.北京:

中华

⑵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20.

⑶陈美林.“兄友弟恭”的理想与“兄弟参商”的现实——《儒林外史》兄弟群像所体现的士人性、与命运.南京师范大学院学报,2004,2:

79.

⑷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0、447、442、461、62、63、54、62、430、331、303、301、59、62、46、205、159、201、56、90、133、135、438、438~439.

⑸郑晓红.《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结构中的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4,2:

3.

⑹杨伯峻.左传.文公十五年,春秋左传注.北京:

中华书局,1981,41.

⑺刘胜利.论语.北京:

中华书局,2006,23.

⑻陈兮.兄弟伦常视野中的《儒林外史》及其文学地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