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880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一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一中上学期入学摸底高一语文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畏葸.sī晌.午xiǎng讪.讪shàn牛山濯.濯zhuó

B.自诩.xǔ洞穴.xuè蹩.脚biē悻.悻而去xìngC.睥.睨.pìnì倔强.jiàng不更.事gēng瘦削.不堪xuēD.胡诌.zōu逡.巡qūn苍颉.jí喁.喁私语yú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寒喧国粹毛骨耸然瞋目而视

B.怂恿孱头负隅顽抗睚眦必报

C.戳力迄今藕断丝连残羹冷灸

D.磨励幅射以逸待劳呕心沥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B.经理表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定要在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好业绩。

C.著名摄影师张黎经过多年的准备,终于“自立门户”,被中央电视台委以重任,独立执导

了45集的鸿.篇.巨.制.《走向共和》。

D.老实说,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首都博物馆新馆中,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同时被它们所折射出的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深深震撼。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造成的。

D.如果一群人都在闯红灯,只有一个公民停步等候绿灯,而这个仅仅尽了义务的人被当成遵守

公德的楷模并广为宣传,这就成了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B.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C.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

”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

D.“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

“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三才图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

马”。

其根据有二:

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

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

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

“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

”《史记·秦本纪》云:

“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

“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

“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

“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

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

“紫燕,良马也。

”梁朝简文帝诗云:

“紫燕跃武,赤兔越空。

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李善注谢灵运诗云:

“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6.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7.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8.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三、文言文阅读(21分,第10~12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

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

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

“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

“鱼至矣,大者可得矣。

”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

“有鱼乎?

”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食后,出门而望蚤:

通“早”

B.间.乃一得间:

中间

C.更诣.别塘求钓处诣:

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率:

大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余疑钓之.不善B.倚竿于.岸

动而掣之.则无有樊哙覆其盾于.地

C.起立而.伺之D.亦知其趣焉.

今人有功而.击之且焉.置土石

12.与“问之常钓家”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亚父者,范增也B.吾属今为之虏也

C.欲呼张良与俱去D.大王来何操

第Ⅱ卷(共114分)

1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译文:

(2)饵钩而下之。

译文:

(3)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

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小题1分)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贾谊《过秦论》)

2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⑤,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牧《阿房宫赋》)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

河边的大树,

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

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

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

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

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

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

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

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

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

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

“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

”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

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

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

“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

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

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

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

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

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

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

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

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

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

“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

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

”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

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

“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

”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

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

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

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

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

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

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摘自2006年8月25日《光明日报》)

17.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4分)

18.“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这里的“选择”、“境界”分

别指的是什么?

(4分)

19.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①

②。

(4分)

20.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5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以下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郑樵的夹漈山》一文的线索

(2)简析《郑樵的夹漈山》的语言特点

(3)简析《郑樵的夹漈山》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头儿、头等、头球⋯⋯是搁在嘴边的词语,点头、摇头、埋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

勇于创新,总不免“万事开头难”;面对失败,又何妨“从头再来”⋯⋯一个“头”字,含义万千。

请以“从‘头'说起”为题,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验,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B3.C(A.“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B.“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过去做错了事已经不能改正,但未来的一切还可以补救。

C.“鸿

篇巨制”指篇幅长、规模大的著作。

D.“大快人心”是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用错;)

4.D(A结构混乱;B“对于”应改为“对”;C应删掉“造成的”)

5、A(B项的句号要放引号内;C项的第一个句号要删掉;D项的冒号要改逗号)

6、B(所谓“马踏飞燕”、“马超龙雀”只是作者用来说明“众说纷纭”的根据,以后作者再也没有提起这两个名称的合理性,也没有因为这两个名称未被采用而感到可惜,因此B项不是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B项应该是选项。

本题难度为0.491,区分度为0.3

26。

7、C(所谓“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云云,只是作者提出“神兽归神兽,马归马”的一段过渡性文字,这一段过渡性文字并不能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因此C项应该是选项。

本题难度为0.718,区分度为0.356。

8、D(A项,说“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但原文是说“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显然A项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解释有误,不是选项。

其次B项,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但

是原文“二句中赤兔指良马”是紧跟着“紫燕跃武,赤兔越空”来说的,因而“二句”应该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这两句。

同时,当作者在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时,是包括“赤兔越空”这一句,显然B项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不正确的,也不是选项。

再次C项,说“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从原文看,虽然第一段中有“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的名称,但是文中并未明确提出“铜奔马速度快于飞燕”的问题,原文的最后一段只是提到“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根本没有将“奔马”速度与“飞燕”比较的内容。

可见,C项也是不正确的,不能作为选项。

否定了A、

B、C三项,只有D项可作为选项。

原文说“‘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正符合古人原创意识,又切合铜奔马造型的意思,因此D项才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

为0.811,区分度为0.247。

9、C(最后说到C项,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是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

围,所得出的全称判断是不正确的,因此C项才是应该选择的一项。

本题难度为0.721,区

分度为0.158。

10、B间或(有时)

是写树回忆往昔,实际上是作者到了宫河口,思绪翻腾,回忆往昔(2

分);并有引起下文的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18.选择是指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1分),同时也就选择了僻静、孤独、坚

持以及穷愁潦倒的生活(1分);境界是指不追求功名利禄(1分)与书为伴的崇高的精神(1分)。

(意思对即可,但是点要全)

19、郑樵请缨抗金、报效国家的理想破灭(2分);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所以

只能选择荒僻的地方隐居修史(2分)。

20.夹漈草堂是郑樵先生的象征,也是先生不慕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精神的象征,

(3分)

(2分)只要我们离尘嚣愈远,离功名利禄愈远,我们就会离夹漈草堂愈近。

21.

(1)文章的行文线索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游踪,先写到了涵江的宫河口,然后到夹漈山,最后登上草堂后山,观看郑樵石雕坐像;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是去夹漈山之前有一种困扰,接着是上山途中心也变得宁静起来,最后观看郑樵石雕坐像作者感到离尘嚣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2)语言清新,含蓄,意味深长;多处引用,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突出主旨,丰富文章内涵;整散句结合,富有音乐之美。

写郑厚参加科举

(3)文章提到了郑樵的堂兄郑厚,目的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来突出郑樵不追求功名利禄的著书的品质,写郑厚与郑樵最初六年的的生活是衬托郑樵读书授徒的志趣;

衬托郑樵在极度穷困中仍然著书

考试,衬托了郑樵淡泊名利的品质;写郑厚的官越做越大,并且坚持30年完成《通志》的可贵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