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504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docx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富达尔研究院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

(一)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1、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析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乡村村寨和乡村城镇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观、农牧方式、特色建筑、民间文化、民族风情等为基本内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云南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乡村旅游资源总量赋存上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六大区域,乡村村落景观、民族民间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五大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实体共500处。

较其他省区而言,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并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1)云南省是一座活的乡村博物馆。

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以坝区或山地村寨为载体,诸多村寨几乎都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化,许多村寨保存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痕迹,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发展的历史缩影,在云南省乡村村寨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生产进步的烙印,因而云南省是一座融历史性、民族性、原生态性为一体的活的乡村博物馆。

(2)云南乡村蕴藏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省多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各个民族村寨不同的生存方式,由此沉淀着非常丰富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耕作方式、村落布局、建筑群落、婚姻习俗、丧葬习惯等为代表,保存着许多令人惊奇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乡村文化遗产为云南所独有,甚至是每一村寨所特有,因而云南省的部分乡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独占性。

(3)云南乡村充满多元共存的和谐格局。

云南省乡村村寨既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居的原生态生存格局,又体现出人与人相互共存的互助关系,生物多样性的演化与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发展,使云南省的乡村充满安详、宁静、和谐的气氛,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是多民族共存发展的典型,是多元文化交融演绎的标本,由此构成云南省多姿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

(4)云南乡村饱含生命真谛的激情。

正因为云南乡村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宁静净地,村寨人民以最真实的方式生存和生活,大自然赐予村寨延续的灵气,祖宗给以后们震撼天地的勇气,最自然的乡村聚落、最纯朴的山乡风俗、最纯真的联姻盟式,这一切反映出云南乡村生存的意志,体验到云南乡村的生命激情,折射出云南乡村真挚的感情。

在云南乡村行走,会让人动情、流泪、惊叹、震撼。

2、乡村旅游资源类型概述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从其基本形态大致可分为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五大类型。

(1)村落古镇景观型。

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也是云南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

乡村主要包括民族村寨、原生态村落、特色村落、新农村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园村、剑川石龙村、玉龙黄山村、广南峰岩洞村等均村落景观型村寨;古镇多为古代工业基地、交通驿道、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等,逐渐发展成为一定区域经济与文化沟通的纽带和集聚地,并且往往具有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烙印,如版纳易武古镇、普洱通关古镇、禄丰黑井古镇、丽江束河古镇等。

(2)民族民间文化型。

乡村村落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是云南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要素,乡村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即包物质型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型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语言文字、民族节日、宗教信仰、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民间杂技、口头文学等。

如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南涧彝族跳菜文化、耿马傣族造纸文化、大理白族的歌舞文化等。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而浓郁的乡村民族民间文化。

(3)自然生态环境型。

自然生态环境型是指村寨或村落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使这些乡村具有优异自然景观和特殊的环境魅力。

如滇中地区的断陷盆地和湖泊盆地,构成了舒适的濒水而居的乡村自然环境;滇西大峡谷地区的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了该地区依山而建、临江而栖的错落有致的阶梯式自然环境;滇南地区的低山河谷地貌,形成了傣族居坝区、布朗族居山脚、基诺族居住山头的自然分布差异。

以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西山团结乡等为代表的原生自然景观和乡土郊野风光,为云南生态环境型乡村旅游的典型区域。

(4)农事农耕生产型。

云南复杂的地貌类型、多样的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至今还保存着多种社会阶段的农业形态和农耕文明,云南农业生产形态几乎囊括从热带到寒带(高寒山区)的所有农业形态,云南是地球农业的大观园,是一部活的中国农耕史书。

农事农耕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耕作、收割、扬谷、做豆腐、委阳、垂钓、捕捞、采茶、织布、剪纸、狩猎等。

以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的油菜花节、迪庆高原草甸牧场等为代表,一些地方成为农业旅游示范点。

(5)特色物产经济型。

特色物产是指基于种植产业、养殖产业、手工业生产加工等而发展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

如以呈贡斗南花卉种植产业,大理新华村手工艺生产产业,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富民特色果蔬园艺生产,蒙自万亩石榴园等,以及产业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逐步成为特色产业的旅游新业态,不仅形成了地方特色产品,而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3、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通过对云南省各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统计汇总,得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一览表和示意图(如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呈以下特征:

(1)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呈“圈、带、群”空间集聚。

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集聚方面呈现出“圈、带、群”的分布特征。

以昆明、玉溪、大理、曲靖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形成围绕城市而生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圈;沿交通要道、黄金水道和边境口岸等,形成“沿路、沿江、沿边”的乡村旅游带(如昆明沿螳螂川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带,沿玉溪—普洱——版纳高速公路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带);依托大型旅游区并伴随著名景区景点,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群(如伴随玉龙雪山而出现的乡村旅游群,依托普达措国家公园而产生的乡村旅游群)。

这将对云南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2)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在云南省的各州市以及各旅游大区均有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并且在数量上具有相对均衡的态势。

形成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

整体来说,云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均有开发乡村旅游的相对优势。

(3)云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规律明显。

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首先表现在云南乡村的自然环境上,从低海拔(76.4米)河谷地貌过渡到高海拔山地(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地质构造,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整个中国大地的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其次表现在云南的文化形态上,云南省从中原文化到边地文化,从藏区文化到东南亚文化,从西方文化到少数民族文化,使云南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因此,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且特色各异。

(4)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组合具有深度和丰度。

在空间结构上,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景观空间组合效果较好,无论是自然风光的层次性,还是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以及自然与人文二者之间的组合等,都相得益彰,区域景观功能相互补强。

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以及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高原湖泊等,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所有植物种类;云南各种气候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云南省花卉植物有1500种以上,数量居全国之冠;云南省地势差异巨大,垂直方向上发育了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阶地、谷地、坝子等各类型的地貌景观。

因而云南具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景观王国”的美称。

(2)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独占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云南具有举世闻名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宝石,构成了中国最典型的的热带乡村景观;二是云南位于东亚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域,具有举世闻名的典型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了大尺度的盆景式自然乡村景观;三是云南具有举世闻名的高山峡谷地貌,孕育了超凡脱俗的仙境般高原乡村景观。

(3)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组合性和交互性。

云南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佳的地域组合性,气候适宜开展四季旅游,易于开发成具有互补性的乡村旅游产品。

如石林景区与彝族村寨、泸沽湖与摩梭人、玉龙雪山与纳西族乡村、大理洱海与白族村落、热带雨林与傣族村寨等等,无不体现出云南自然与人文、山水与风情、凝重与舒缓、婉约与奔放、粗糙与细腻的和谐统一。

2、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评价

(1)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

云南乡村农业形成了鲜明的立体性,几乎浓缩了全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事生产活动类型。

从南到北可分为四大乡村农业区:

南部双季水稻主要分布区的热带型农业,中部精耕细农业区的亚热带农业,滇西北和滇东北旱地作物分布区的中高山温带农业,因此,在云南可以看到全国大部分种植业、林业和牧业类型。

此外,在高原湖泊中还有富有高原特色的高原湖泊渔业。

(2)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和异质性。

云南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一些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结合特有的环境而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哈尼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梯田农耕文化系统;在滇西南与缅甸、老挝相邻的地带较普遍地分布着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存在于独龙族、怒族、佤族、景颇族、布依族、瑶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民族中,其刀耕火种技术、协同劳动组织和农耕礼仪等都有极大吸引力。

(3)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历史发展但是稀缺性和地方性。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各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习俗,具体表现在节庆、祭祀、婚俗、礼仪、娱乐、艺术和服饰等方面各有特点。

以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火把节等节庆形式;阿西跳月、孔雀舞、烟盆舞、东巴舞等舞蹈形式;拉祜族的从妻婚姻、摩梭人的阿夏婚、侗族的“讨谷种’等民族婚恋形式。

这些民族民俗资源往往是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淀积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乡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评价

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产品功能结构,旅游产品的功能结构又受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结构所制约。

一个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开发还需同时满足不同游客层面的三种类型需要,即基本层面(陈列观光型)、提高层面(表演欣赏型)、发展层面(主题参与型),这是一个乡村旅游区域从前期开发到完善并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仅凭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和长足发展。

因此必须在基本层面的基础之上开发提高层面和发展层面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够在满足不同特征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增加旅游的间接收益,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云南省乡村旅游处于大力发展的初期,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表现初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云南省的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较为单一,与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还需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同时缺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引导,投资比重偏小,不能完全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拓宽云南省的乡村旅游类型,巩固现有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模式,挖掘云南省乡村旅游的资源多样性和形式独特性。

对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产品类型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并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和乡村旅游的服务体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建设中。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性扶持,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

各级政府通过不断推动和扶持,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和加速云南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在部分农村中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全面、平衡地发展。

2、乡村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

(1)气候要素评价

云南由于高纬度和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形成不同的气温变化。

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了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在5~24℃,南北气温相差19℃左右。

从热量条件来看,云南从南至北相聚900余公里,在8个纬度的范围内,大体可分为被亚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及雪山冰原等气候类型。

从气温来看,云南省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有的地区终年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区四季如春,温度适宜。

其共同点是: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雨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气候条件形成了云南乡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旅游的适宜性。

从水分条件来看,云南省以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为主,仅金沙江河谷、红河州中部及迪庆州大部属半干旱气候。

就水平分布而言,气候带并非完整地呈带状分布,而是相互交错,彼此穿插,尤其是西部,气候带自北向南逐层交替,大致南部的气候逆河谷北伸,北部的气候带沿山脊往南伸展。

云南气候类型之多,地区差异之大实为罕见。

云南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云南的气候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而具优势,主要包括避暑型气候、避寒型气候、阳光旅游资源、森林型洁净空气。

云南许多地方独特宜人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是云南旅游的一大优势。

气候的垂直变化,使旅游者在短时间内可以领略到热带、温带、寒代的气候变化和一山四季的特殊现象;云南冬春时季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成为云南冬季旅游的一大优势。

云南的气候资源包括光能(云南平均海拔高,空气洁净,光质好,日照长)、热能(云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能(云南东部、北部以及许多山区冬春有稳定的强风,大风日书多,且午后风向稳定,可利用时间较长,具有开发潜力)。

其中,大理下关的风力发电已经变成大理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这些资源为旅游活动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是旅游活动得意开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2)环境要素评价

①空气质量

云南省乡村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总体趋于稳定。

在云南省18个主要城市中,昆明、曲靖、玉溪等7个环保重点城市全年空气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均大于90%,而乡村的该项指标达到100%。

据了解,目前影响云南省各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

云南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11个城市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的城市依次排序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景洪市100%,保山市99.5%,楚雄市99.5%,玉溪市98.6%,曲靖市97%,蒙自县城89.6%,个旧市87.5%,昭通市86.5%。

未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城市中,文山县城、香格里拉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普洱市、临沧市、潞西市、六库镇、开远市、河口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城市为宣威市。

②植被生态

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结果,云南省林地面积2,424.76万公顷,占云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1.52%。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为49.91%,灌木林覆盖率为10.67%。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建自然保护区176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45个,州市级80个,县级35个,总面积28,832.49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7.32%。

云南省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森林资源变化的总趋势是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结构改善、覆盖率提高。

云南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其中疏林草地5,079.49万亩,灌丛草地1,892.49万亩,草丛草地9,213.81万亩,草甸草地2,854.14万亩,零星草地3,858.04万亩,河湖水泛草地64.68万亩。

建植人工草地807.41万亩,退牧还草525万亩,草原围栏830万亩,有毒有害植物及鼠虫害治理294万亩。

云南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湿地1,595平方公里,湖泊湿地1,754平方公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平方公里。

其中林业系统管理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分别为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泸沽湖、腾冲北海、海峰、剑湖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总之,云南植被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具有绚丽风光,是进行植物科学研究、植物种质保存、科普教育、科技旅游的理想环境。

③水体质量

云南省开展水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3.3%、Ⅲ类水质的占36.7%、Ⅳ类水质的占11.7%、Ⅴ类水质的占5.0%、劣Ⅴ类水质的占13.3%。

云南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60个湖泊水库中,有28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6.7%。

16个湖泊(水库)开展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监测,贫营养状态湖泊有2个、中营养状态有6个、轻度富营养状态有1个、中度富营养状态有5个、重度富营养状态有2个。

水质优的湖泊是阳宗海、抚仙湖、泸沽湖,水质良好的湖泊是洱海、程海,水质受到重度污染的湖泊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

25条入湖河流30个监测断面中,Ⅰ~Ⅱ类水质的占10.0%、Ⅲ类水质的占6.7%、Ⅳ类水质的占23.3%、Ⅴ类水质的占13.3%、劣Ⅴ类水质的占46.7%。

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20.0%。

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

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在77条主要河流的15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达到Ⅰ~Ⅱ类标准的断面占21.1%,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1.6%,水质已受轻度污染达到Ⅳ类标准的断面占15.1%,水质已受中度污染达到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9%,水质已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8.3%。

孔隙水与2006年相比孔隙水较差级比例有所下降,极差级比例有所上升。

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10.04%、良好级占20.25%、较好级占5.20%、较差级占54.30%、极差级占10.21%;丰水期优良级占4.04%、良好级占16.77%、较好级占17.38%、较差级占43.00%、极差级占18.81%。

主要污染物有:

锰、“三氮”、氟化物、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基岩水与2006年相比基岩水(裂隙水、岩溶水)水质状况为较差级、良好级比例有所下降,优良级比例有所上升。

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21.19%、良好级占36.02%、较好级占17.65%、较差级占24.01%、极差级占1.13%;丰水期优良级占27.79%、良好级占29.39%、较好级占15.9%、较差级占23.41%、极差级占3.51%。

主要污染物有:

锰、氨氮、氟化物、氯化物、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总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云南省在全国的水资源质量状况2002年位列13位,见图2-2.

④辐射环境质量

2007年香格里拉县、丽江市、泸水县、大理市、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景洪市8个国控点的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环境辐射水平波动范围,中心城市昆明市的连续监测点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年测值与2006年相比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8个国控点的原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与云南省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背景值相当;沉降物中总水平无异常升高;滇池、松花坝水库水中总放浓度与往年相比无太大变化;8个国控点代表区域内土壤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水平处于正常环境水平;中心城市昆明市电磁辐射水平等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上未出现异常情况。

(3)地形要素评价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西部,是一个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的省份,形成了山地为主的地貌景观。

山地和高原面积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94%(山地面积占84%,高原面积占10%)。

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最高点为滇西北的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处为滇东南可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

两地高差6663.6米,表现处高纬度与高海拔、低纬度与低海拔相一致的特点。

山地、高原间分布众多山间盆地(俗称坝子),云南省共有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1400多个,总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6%。

受地址构造条件的影响,根据山地景观成因、性质及特征云南的地质地貌景观分为名山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丹霞景观、土林景观、沙林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