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436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课练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德阳诊断)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  )

A.纪传体例的推广 B.君主权威的神化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华夏文化的传承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史记》的体例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权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并未体现出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由此可以得出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  )

A.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

B.权力的分配都依靠血缘

C.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D.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

结合所学,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伯爵低于侯爵,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周代实行世官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东部……均自称为侯”“王畿地区……常常是被称为伯”,东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故D项正确。

答案:

D

3.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士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解析:

据材料可知蔺相如因在外交上取得成就拜为“上大夫”继而“上卿”,说明到战国时,商周时期盛行的分封制瓦解,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学家对秦国的评价,故B项错误;“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4.《礼记·祭统》中记载: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由此可见,当时“鼎铭”(  )

A.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

B.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C.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加速礼乐制度的崩溃

解析:

据材料可得“鼎铭”的目的是记下祖先的功德,对后世以劝诫,说明其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故A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鼎铭”的出现与祖先崇拜有关,与分封制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鼎铭”通过维系宗法制稳定来巩固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8·唐山模拟)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创造的。

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祖,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

这些是(  )

A.祖先崇拜盛行的历史原因 

B.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缘由 

D.宗法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

解析:

根据材料“敬畏天地祖先”体现了祖先崇拜,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并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得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这些思想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产生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帝”在上古时期专指神灵中的统治者。

商王死后往往被追尊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到了周代,周王死后不再追尊为帝,而采用“王”这一称呼。

这反映出周代(  )

A.君权与神权完全分离B.注重礼乐教化的作用

C.弱化了对宗教的依靠D.分封制导致权力分散

解析:

周人信奉天命,王权与神权结合,且A项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从商到周追称从帝到王,体现出西周分封制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与礼乐制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周代与宗教的关系变化,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权力的关系材料中未被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7.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解析:

材料“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材料“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表明君主集权,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

C

8.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

解析:

小农经济主要是经济形态,不能直接影响士大夫的独立人格的变化,故A项错误;宗法纲常对士大夫的思想会有束缚作用,但不是导致士大夫缺少独立人格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导致士大夫丧失了独立人格,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僵化,思想受到束缚也是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蚌埠质检)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说明(  )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解析:

“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没有反映出法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这一政策要求文字和道德的统一,即文化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反映了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这一政策没有反映出法家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文字和道德的统一,并不能反映出学术思想日益趋同,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8·南昌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解析:

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   

B.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

C.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   

D.提醒人们汲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作者对秦灭亡的反思,不涉及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杜牧反思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在于自身,这是原因之一,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杜牧对六国和秦,乃至以后诸王朝兴亡所发的感慨和警示,希望统治者能重视借鉴这一历史教训,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解析:

通过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的世系,另一方面又在彰显开创性,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1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得出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得出不同点。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美国的建国者……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得出其表现。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回答。

答案:

(1)相同:

保留了血缘社会。

不同:

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12分)

(2)表现:

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意义:

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

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且存在隔辈重名现象,而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姓与名顺序的差异。

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

(4分)

说明:

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

(8分)

示例二

信息:

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

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

(4分)

说明: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8分)

刷题加餐练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西周推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拓展了周的疆域,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

故选A项。

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西周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确立起贵族世袭特权,D项并不只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

答案:

A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答案:

C

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

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

B

6.(2018·湖北联考)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

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春秋时期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

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

A.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D.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

解析:

A项材料依据不足;材料并未涉及专制主义思想,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会群”“召六卿”“命众悉至于庭”“共饬国典”可知禹和启时代的集体议事方式在商周时期仍有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推行,D项错误。

答案:

C

7.(2018·云南二模)《周礼》记载,西周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太师和太保,由王室贵族出任。

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主管王畿“三事”和官吏诸侯“四方”,太史寮是文官领袖和神职官吏首领。

这表明西周(  )

A.实行官僚政治制度

B.始兴文官制度

C.建立中央政权机构

D.礼制规范王权

解析:

官僚政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打破了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后,且材料中缺少与B项中“始”字相吻合的信息,故排除B项;“礼制”的本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材料中不存在有关“礼制”或等级制度的信息,故排除D项;题干材料介绍了当时“王室政权机构”的相关设置,“王室政权机构”即中央政权机构,C项表述与题干材料相吻合。

答案:

C

8.(2018·河北调研)《礼记·王制》:

“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

A.威慑性、实效性B.制度性、强制性

C.等级性、仪式性D.规范性、持久性

解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变礼易乐者为不从”“革制度衣服者为畔”。

这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制度性的特点,“不从者君流”“畔者君讨”又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强制性的特点。

答案:

B

9.(2018·株洲一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解析: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

根据“殷周”“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等可以判断B项错误。

A、C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D

10.(2018·山西第二次联考)周夷王曾烹杀齐哀公而立哀公之弟静;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懿公弟孝公。

这反映出西周后期(  )

A.地方权力有弱化的趋势

B.宗法制度已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

解析:

A项材料未体现;由材料信息“立哀公之弟静”“立懿公弟孝公”可知,这是对宗法制的破坏,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江西南昌三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走向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的趋势。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人治,国家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制度的确立使国家管理不断规范,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河南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8·山东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

“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制。

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8·湖南六校联考)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秦之所以革之(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材料表明柳宗元(  )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C.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D.主张公正合理地选拔人才

解析: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根据材料“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判断,柳宗元强调的是郡县制,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误读材料。

答案:

C

15.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由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观念形成

D.统治者注重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解析:

A项“不行宗法”材料没有体现;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由材料“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可知商汤与周武王都是在利用尊祖崇礼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

16.某学者指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该学者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

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

解析:

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特权,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诸侯的利益,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这是在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利于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7.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

这反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