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70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18版 第1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1718版第1单元第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其主要特点。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自战国至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善、强化、衰落的发展过程。

其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采用王位世袭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

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

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深厚

[概念阐释]

“封建”的含义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

二是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封建社会。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推行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易错提醒]

嫡长子≠长子

宗法制之下只有嫡妻所生的大儿子即“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而“长子”有可能是嫡妻所生,也有可能是妾所生。

前者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后者则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轻巧识记]

早期政治制度

注意:

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分封制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①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儒效篇》

史料二 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史料三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③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④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分封制的对象及特点

①“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分封对象的主体是王族,且占据富庶之地

史料二:

分封制下天子与受封诸侯的关系

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周天子有巡狩诸侯的权利,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承担朝觐述职的义务

史料三:

分封制的作用与影响

③“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④“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学会用史]

(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初期能起到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统治等积极作用的原因。

[提示] ①西周初期,周王室强大,能对诸侯进行有效控制。

②分封制规定,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出现史料三中“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现象的原因。

[提示] 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西周后期,周王的直辖地范围越来越小,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③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④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井田制瓦解)。

史论归纳

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

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②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核心问题二 宗法制

史料一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②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史料三 先王之法,③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宗法制的含义

①由史料一中“宗”字的来源、结构和解释可判断其反映了宗法制的内涵,即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史料二:

以历史评论的视角看待大宗与小宗关系及“家国一体”现象

②“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有机统一

史料三:

宗法制的影响

③“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学会用史]

(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什么?

[提示] 祖先牌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的特点。

[提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3)史料三说明宗法制对贵族统治有何作用?

[提示]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史论归纳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

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等级观念严重。

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我国的政治建设。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济宁模拟)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

C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因此不能说从商周时期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了王位继承的原则,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从夏商时期王位继承可以“兄终弟及”或是“父子相传”,到周代严格规定“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体系的发展日益严密、完备,更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C项正确;家国体制的确立是宗法制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

2.“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亦然……皆称诸侯曰‘友邦君’……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  )

A.继承了夏朝和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B.确立了周王对诸侯国的直接管辖

C.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D.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财富的分配

C [材料主要体现了不同时期天子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君臣之分未定”“友邦君”“诸侯之长”到“臣子”“大藩”“天子之尊”“诸侯之君”,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强化了地方臣服于中央的等级关系,因此本题选C项。

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袭制,A项错误;周王直接管辖王畿地区,诸侯享有对诸侯国的管辖权,B项错误;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和财富的分配,D项错误。

]

3.(2017·青岛质检)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D [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因此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特点,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可推断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继承西周,呈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

]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内容

1.皇帝制度:

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特点是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之下有诸卿。

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地方官制——郡县制

(1)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令:

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三、影响

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轻巧识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易误辨析]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

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

①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史料二 ②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①“东方小农”→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农民阶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

史料二: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②“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史料三:

肯定郡县制的作用

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

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 皇帝。

根源: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提示] 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国”与“家”同治,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提示]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

史论归纳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政治: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思想:

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④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②消极影响: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太原期末)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等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

D [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

5.(2017·潮州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 [根据材料“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和“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

6.(2017·郴州质检)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主题立意]

“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交汇]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而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内部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2.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主题二 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朝官僚政治——郡县制的确立

[主题立意]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以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郡县制的确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知识交汇]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

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6·全国丙卷·24

青铜器铭文变化

周代政治特点

2016·全国甲卷·27

清代入台移民归宗认祖现象

宗法制的影响

2015·全国Ⅰ卷·2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分封制、宗法制与“家天下”

2014·全国Ⅰ卷·24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宗法制

2014·全国Ⅱ卷·24

周代“雅言”起源

分封制

2013·全国Ⅰ卷·24

战国墓葬

宗法制、君主专制

2011·全国卷·24

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分封制、宗法制

2010·全国卷·24

省、自治区简称来历

西周分封制

2010·全国卷·25

柳宗元对废分封、行郡县的评价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依据材料弄清楚周代青铜器铭文与商代相比发生的变化,如字数、语句、铭文内容;二是根据上述变化对照选项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三是从历史传承角度分析选项并做出准确判断

2.(2016·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明确族谱功能和作用,联系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即可知道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说明的问题

3.(2014·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皇帝自称“天子”,皇帝祭天即祭拜祖先。

而官员、百姓亦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两种“祖先”祭拜意味着什么

4.(2014·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我国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由此判断“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信手拈来

5.(2013·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纷争,逐有“七雄”。

秦国能最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源是什么?

秦国墓葬与六国墓葬不同,其原因又是什么?

将二者联系对比,答案水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