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帅精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17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刘帅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刘帅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刘帅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刘帅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刘帅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刘帅精神.docx

《浅析刘帅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刘帅精神.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刘帅精神.docx

浅析刘帅精神

浅析“刘帅精神”

刘伯承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胡耀邦在刘伯承追悼会上,代表党中央将“刘帅精神”归纳了五个方面:

对党无限忠诚,具有坚强党性的高贵品质;大智大勇,一以贯之的自我牺牲精神;勤学苦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顾全大局,胸怀坦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高尚人格;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恋位,权重不擅权,一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然而,随着我们收集刘帅文物和史料的深入,我们认为“刘帅精神”内涵还远不止以上五点,本文结合刘帅的生平,从他由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共产主义革命者,从一个士兵成长为元帅的历程中来解读“刘帅精神”,不过这也是冰山一角。

一、勤学不倦、奋进不止

刘伯承刚发蒙读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让他把当天念的书背一遍。

刘伯承晓得母亲识字不多,便胡乱地背了遍。

不防被父亲在里屋听到,走出来斥责他说:

“我告诉你,我没得南庄田、北庄地,只有一管笔、一锭墨留给你。

你不用功,看你日后如何得了!

也许是父亲的训斥深深刺痛了刘伯承,从此,他在任贤书老师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下,渐渐养成了勤读不倦的好习惯。

清早起床后,他一面帮着烧火煮饭,一面在灶旁看书。

夜晚,他就捧着书,偎在母亲的纺车旁,伴着如豆的灯光和“吱呀吱呀”的声音一直读到深夜。

19岁投身辛亥革命后,到熊克武的川军东拼西杀了十年。

他在川军当团长时,少有警卫、勤务员,行李也很简单,但他却专门安排了一名为之挑书箱管理书籍的勤务兵,开县赵家场的程文书当年就曾给刘伯承做过挑夫。

程回乡后常对人说:

“刘团长不吸烟,不喝酒,他的嗜好就是爱读书,无论行军打仗,都要我挑书箱跟着,只要队伍一驻扎下来,便吩咐我给他找出要读的书,常常读到深夜。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中共中央决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

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

他在给川中旧友王尔常的信中提到这一段学习生活时说:

“余年愈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

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

每思川民菜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多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

然不过外文这一关,此志何由得达?

乃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每当学校组织看电影或其他活动,刘伯承都不去,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看书。

同学们叫他,他说:

“来这里学习,机会难得,争取更多时间学点东西。

党随时都可能叫我们回去参加战斗,那时候就没有这么安定的环境和时间了。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身在前线,尽管环境恶劣仍书籍随身带。

一次,他在反日军“扫荡”的深夜,率司令部将士行进在险山峻岭中,牵马的勤务员不小心,马一下子掉进了深沟,当时情势危急,他只得痛惜地摇摇头。

勤务员晓得马褡子里有师长爱读的书,有他翻译的《苏军合同战术》,便硬是摸下沟去找回了马褡子,喜得刘伯承摸着勤务员的头直赞叹。

几十年后,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说:

刘帅在南京军事学院期间,读书译著,孜孜不倦,平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为了讲好战役学的课,他连续一星期在办公室不眠地准备教案,甚至一次办公室里的电线失火,他竞全然不知。

勤学不倦、奋进不止,刘伯承从幼小开始到生命的终止,无不显示出这种精气神,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思想不断升华,直至达到最高境界。

小平同志称他为“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他是当之无愧的。

刘伯承说:

“什么叫学习呢?

我想把‘学’字当作‘觉悟’讲,学即觉悟也。

二、富国强兵、一心为民

1908年,刘伯承辍学回家,应募到开县城当了半年巡警。

至今开县还流传着这个青年巡警除暴安良的一些故事。

但是现实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也给了他很深的教育。

当刘伯承焚烧“鲁班书”却整治不了买通关节的书铺老板时,便扔掉警棍,愤然辞职。

这个年青人的作为引起了人们敬重,那时开县有一个大药材商,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主持一个分店,被他辞谢了,他说: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一身之富贵邪!

他回家以后,常常坐在家旁有几棵黄桷树的山头上,面对浦里河沉思。

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理想、报负,与现存制度格格不入,不推翻反动腐败的清王朝,中华民族就没有光明,下层民众就不能抬头。

刘伯承朦胧地意识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埋葬帝制,富国强民的救世良方。

“仗剑”的机会终于来了,1911年冬,给清朝王朝敲响丧钟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暴发,坐困家乡,度日如年的刘伯承立即丢下锄头,到万县参加学生军,由此开始了长达七十一年的戎马生涯。

“富国强兵,一心为民”是刘伯承从军后的精神支柱。

他所参加的1913年至1923年发生在中国西南的局部战争,基本上属于军阀混战,对此,他后来说得十分明白:

“昔日川军混战,吾辈时或并辔杀敌,时或相互交绥,事迹虽是英勇,究属同室操戈。

刘伯承治军严谨,憎恶官家兵家欺压民众。

1921年8月,刘伯承奉命率部参加援鄂战争,部队出发前,考虑到眼下正是谷黄稻熟的农忙季节,为了避免队伍一路上骚扰百姓,增加民众的负担,他在发布各队出发的规定中,特别强调了行军纪律:

“长夫补充之募定,仍遵照另章执行;唯对于沿途有估拉民夫者,一经查觉,以该营营连长是问,重则以军法从事。

1923年4月,刘伯承在参加“讨贼”中的重庆寸滩一战之后,痛切感到:

“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人民总是在军阀的互相混战中,水愈深火愈热。

于是他写了辞职报告,未获批准。

8月,刘伯承在大足负伤,在成都养伤期间,川军二混成旅失去了享有威望的指挥官,以致军心涣散,每况愈下。

熊克武三翻五次派人促请刘伯承重返军旅,收拾残局,均被谢绝。

按理,二混成旅是刘伯承一手带起来的,他对长期与自己一起浴血奋战的广大官兵是有感情的。

但是,他已清楚这支被军阀控制的部队,其结局必然如此。

刘伯承对说客直言相告:

“伯承从军是救国救民,决意不再去为某些人争夺地盘卖命了。

在养伤期间,刘伯承幸运地见到吴玉章和杨闇公,在这两位四川早期马列主义的传播者和党的创建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书籍,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思想。

1926年5月,经杨、吴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刘伯承一生最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他已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先进的共产主义战士。

刘伯承入党后,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富国强兵,一心为民”的精神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无论是“泸顺起义”、“南昌起义”的失败,或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都不能挫伤他的这种精神,他坚信两点:

只要依靠党,依靠民众,人民军队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只有打破旧世界,创立新中国,人民才有好日子过。

1942年,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寇疯狂的“扫荡”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困难重重。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月7日,一二九师召开精兵简政动员大会,刘伯承到会作了《如何贯彻中央精兵简政政策》的报告。

他指出,我们要实行“精兵主义”,提高部队的质量,积极准备反攻;要紧缩领导机关,充实战斗连队;要抽调强有力的部队参加民兵工作,参加游击队;要体会人民疾苦,加紧生产节约,与贪污浪费展开无情的斗争。

在精兵简政的同时,刘伯承同邓小平一起还领导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抗灾救灾。

他们率先垂范,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包片开荒。

在驻地赤岸村旁的清漳河畔乱石滩上,移石填土,开堰打埂,硬是造出了一块5亩多的田地,并及时种上了玉米和蔬菜。

1943年秋后,刘邓领导军民全力转到修河筑堤、兴修水利的工程中,以从根本上加强根据地抗灾和夺丰收的能力。

在修筑漳河三渠中的漳南大渠时,刘、邓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拿起工具加入到抬石头、垒石堰的行列。

全长27里,途经8个村的漳南大渠修成后,老百姓饮水不忘开渠人,都叫它为“将军渠”以永远纪念刘伯承、邓小平的功绩。

1947年3月8日,刘伯承为部队整训期间开展的英模活动题词:

“为人民立功光荣得很!

”这是他“富国强兵,一心为民”精神的最高体现。

三、高瞻远瞩、胸怀全局

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善于就大势与局部沉思,既是刘伯承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体现在他身上的一种精神。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的精神表现得淋漓至尽。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悍然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部奋起自卫,发起了上党战役,一举歼敌十二个师,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的和平谈判,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

接着,刘邓挥师东进,在邯郸战役中歼灭和争取敌起义三个军,又迫使蒋签订《停战协议》,争取了半年和平。

1946年刘邓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诸战役,有力地配合全国我军各战场,粉碎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1947年7月晋冀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战役中歼敌九个半旅,协同华东野战军打破了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尔后,刘邓率大军,不顾孤军深入为兵家之大忌,不要后方,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大军配合,从而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对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刘伯承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作了如下的评价:

“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深远的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样式,是史无前例的。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兵力布置像长蛇阵一样,头在徐州,腰在津蒲路向南至南京,尔后沿长江西伸至武汉,尾巴由武汉甩向汉水的白河流域,亡图把自己的部队指挥得象长山之蛇那样首尾相应。

对此,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规定,第一阶段,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挟住敌人的头。

则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在碾庄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作战,成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

为保证这一重点,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主力夺取郑州,向东横扫陇海路,从西箱制敌人。

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指挥中野主力一部,紧紧揪住白崇禧这条大尾巴,把黄维兵团往西拉向白河、汉水地区,使敌人不能首尾相应。

刘伯承高瞻远瞩,根据军委的作战意图和敌我态势的变化,在战役发起前三天,致电陈、邓并上报中央,提出了“首先截断徐(州)蚌(埠)间的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南面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

中央军委采纳了刘伯承的意见。

实战证明,此举不仅为保证华野主力围歼黄伯韬创造了条件,同时提前完成了对徐州敌军的战略包围,为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战役第二阶段,刘伯承又向中央提出改变原计划,战役重点应放在南线,不宜中野和华野一个打南,一个打北。

后又根据情形的变化,他再次向中央提出由中野全力对付黄维兵团的建议,毛泽东对此完全表示同意。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按照刘伯承同志的建议付诸实施的。

刘伯承同志具有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站得高,看得远。

他立足局部,着眼全局,展望未来。

他指挥作战,总是从全局利益出发,“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部署工作“走一步棋,看三步棋;思想问题前后照应,上下结合,纵横贯联。

四、无私无畏、敢于拼搏

刘伯承在青少年时期,故里就培育了他的这种精神。

至今开县还流传着诸如:

“严惩恶少”、“巧送挽联”、“焚烧鲁班书”等故事。

刘伯承对李达说过:

“我这个人哪,也怪得很,条件好,能过;条件差,也照样能过。

我在四川时,打瞎了一只眼睛,头顶也受了伤,后来腿又受了伤,我这身上的血不知换了几次。

天晓得,我还是活了下来!

1916年3月20日,护国军攻克丰都城,刘伯承身先士卒率队追击溃逃的北洋军,不幸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他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在涪陵一带养伤三个月。

随后,由康方程护送化装潜入重庆一家美国教会办的宽仁医院,治疗一段脑伤之后,又转到一家德国人的私人诊所治眼伤。

在施行眼手术前,刘伯承同大夫有很大的争执,他对前来探望的三弟刘叔禹说:

“要是我这次因用麻醉药损伤了脑神经,失去了智慧,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为一个只能穿衣吃饭,不能为国家民族、黎民百姓出力效劳的废人。

主刀的沃医生手术时,只得悄悄地给刘伯承施行了局部麻醉,但很快失效。

沃医生一刀一刀修割赘肉,每一刀都疼痛得钻心,难以忍受。

刘伯承尽管大汗淋漓,却一直安然端坐,接受治疗长达三个多小时。

待包扎完毕,沃医生关切地问:

“疼得厉害吧?

”刘伯承坦然一笑:

“才割了70余刀,小意思!

刘伯承见这位外国医生正直、豪爽,就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如实相告,沃医生听后大为感慨:

“了不起!

了不起!

你真是军神!

军神!

随着护国战争的胜利,刘伯承伤好后被熊克武任命为三师第九旅参谋长。

起初,同僚中人以为他五官不全,身有残疾,冷眼相看。

但一到实际战斗中刘伯承的智勇往往令他们折服。

其勇敢无畏的精神,更为一般军人所罕有。

1917年始到1923年止,刘伯承参加了发生在川内的护法战争和“讨贼”战争,由于双方情势变化大,部队往往作迂回运动的居多,在运动中遭遇,在遭遇中歼敌。

时而打攻坚、防御战,时而是突破、突围战,时而又是追击、伏击、阻击战,时而还得打奔袭、夜袭战。

刘伯承在这种变化多端的往来冲杀中,能克敌制胜,除了足智多谋,用兵精细、严谨、大胆外,更重要的是他浑身洋溢着无私无畏、敢于拼搏的那种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刘伯承虽从红军总参谋长被贬到红五军团参谋长的位置,却能负重践危,任劳任怨,随五军团勇担殿后的重任,掩护中央机关人员安全通过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在黎平和遵义会议后,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任先遣司令。

面对敌强我弱,危机四伏,重重险阻,他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使中央红军走出了困境。

他两次过雪山、草地,其艰难之程度可想而知。

在红军长征结束十年后,刘伯承已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他同政委邓小平所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被毛泽东称之为“刘邓大军”。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防线”,开始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充当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去的战略突击队,而后发起的鲁西南战役,又以全歼羊山守敌整编第六十师胜利结束。

昼夜奋战28天的刘伯承,满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写下了他著名诗篇: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军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8月23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率野战军指挥部随第六纵队,抵达汝河北岸。

在离渡口100米处的小草房里,听取最新情况的汇报。

当刘伯承知道敌整编八十五师和第十五师1个旅,约3万人,已赶到汝河南岸,后面追击我们的罗广文兵团三个师,已离我们只有50里后,说:

“同志们!

情况确实是严重的,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

如果让后面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战略跃进,而且还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啊!

同志们,明白吧?

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打过去。

这次战斗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看你这党员够不够份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成了刘伯承一句名言,是他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的集中体现。

五、注重实际、不断创新

刘伯承走过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象他这样具有丰富战争实践且军事理论造旨很深的,十大元帅中也为数不多。

他既是一位有远谋韬略的军事战略家,又是一位能亲临现场指挥作战的帅才。

几十年来,刘伯承博览古今中外的军事著述和著名战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学以致用和发展创造。

他认为“研究战术是用来打仗的,能消灭敌人才算数,不管黄猫黑猫,咬得住老鼠才算是好猫”,他吸取古今中外的作战经验,创造性采用各家兵法之所长,使之为中国革命战争发挥作用。

刘伯承注重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他的“实”是在放眼全局基础上的实,首先体现在计划切实,他做作战计划,“适时对比敌我力量”,“摸着石头过河”不主观臆断。

在早期军事斗争中,他在担任东防行营指挥,率队在川东抗击吴佩孚组织的侵川联军时,他下达的一道关于侦察工作的命令,“照得作战计划首以敌情为基础,敌情由何而知,是在侦察之得力……”就显露了他极端重视侦察,研究敌情,从实际出发指挥作战的求实精神。

后来在抗日战争时,又创造了“五行术”(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称之为指导打胜仗的法宝。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他提倡干部亲自侦察,并且要求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适时改变计划”,“积极机断专行”。

刘伯承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两次上报中央,改变作战计划,就是一典型的例子。

他做计划,从不“单从自己方面打如意算盘,守株待兔”,而是“在注视战机的进展中以自己积极行动去开展局面,走向歼敌。

从三十年代开始,刘伯承同志就与游击战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游击战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树,为毛泽东同志游击战争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可贵的贡献。

创立游击集团,是他在江西苏区时,就有了萌芽,后来在抗战初期,他总结了游击战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游击集团的组织及配合正规军作战的理论,提出:

“我们的游击战争原是游击队,自卫军和基干队三个成分有组织而艺术地配合行动……就这三个成分配合作战的作用来说,好象组成了我们打击敌人的手一样,游击队就是筋,基干队就是骨,自卫军就是肉。

他对我军的游击战、运动战的战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现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

”“大游大击,中游中击,小游小击。

”运动战也是“大机动大歼灭,中机动中歼灭,小机动小歼灭。

”同时,他还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略战术思想,转变了战争的局面。

用进攻的手段打破敌人的进攻,是刘伯承历来倡导的军事思想。

他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当时日本侵略我国土地的面积为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按侵入我国的总兵力计算平均一平方公里还摊不上一个敌兵,仅万里长的铁路线就需要十七个师团的兵力来守备。

这种兵少防宽,此集彼虚的情况,迫使敌人不得不用机动兵力去担负守备。

刘伯承通过这种计算,得到了日本侵华军“外强中干,前强后干,上强下干”的结论,主张不断向敌交通线守备薄弱地主动进攻。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在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方针下,运用宽大机动的理论,在广阔的战场上大量地歼灭敌人,创造了“围城打援”、“夺城打援”、“攻城打援”,“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以弱耗强,以强灭弱,以散耗集,以集灭散”,“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退者”,“先拖后打,拖打结合,猫盘老鼠”等许多新战法。

刘伯承兵法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冶古今中外兵法于一炉。

这个冶炼炉,就是近代现代的反侵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而其冶炼方法,则是“博而约”。

博学古今中外兵书,而约之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刘伯承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著述,《刘伯承军事文选》选编了他83篇,计40万字。

这是他注重实际,在军事指挥上的创新,军事理论上创新的结晶。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主任陈涛;

                               刘伯承同志故居管理所所长李启富;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原副主任朱开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