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105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word有答案最新教育文档

2019-2019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实验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燃烧的条件》中档难度提升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A.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C.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4.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

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2)模拟工业炼铁:

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

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

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

(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

(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⑤

5.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B.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C.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水为热水B.②中白磷燃烧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8.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

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

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中是空气).

(1)水的作用是.

(2)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10.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60℃)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原因是;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

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1.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

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

因是①;

②.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

“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

接近试管容积的;乙:

不一定接近

试管容积的

.你赞同的预测是(填“甲”或“乙”),理由是.

1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条件:

将液体a滴入瓶中并与固体b接触,能观察到白磷燃烧,则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事实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13.老师课上用如图1、图2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2)老师演示图2所示实验的目的是.

(3)通过图1和图2实验,你得到的结论(燃烧条件)是.

14.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环保是实验必须提倡的内容,请你根据如图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15.如图是学习活动小组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将试管a、b同时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

(1)可观察到燃烧.

(2)写出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瘪气球的作用是.

1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

17.某兴趣小组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是

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P2O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

P2O5还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

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

(1)①;

②.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

(3)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3装置,优势是.

18.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打开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气化学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C.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解答】解:

A、现象②白磷不燃烧,因为无氧气;而③红磷不燃烧,说明其着火点高于80℃,故A错误;

B、由热水的温度为80℃,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已经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故B正确;C、燃烧的条件:

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①中白磷符合燃烧的条件,②中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在水下没有氧气,所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C正确;D、①和③都属于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而①能燃烧说明①达到了着火点,②不能燃烧说明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

A。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解答】解: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因为①与空气接触的白磷燃烧,②无氧气,白磷不燃烧,故A正确;B、现象①能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C、现象②白磷不燃烧,因为无氧气;而③红磷不燃烧,说明其着火点均高于80℃,故C错误;D、现象①③,都与空气接触,而现象①能燃烧,而③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

C。

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解答】解: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分别是白磷燃烧、白磷不能燃烧,a处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分别是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很快熄灭是因为氧气被耗尽,故选项说法错误。

D、管口小气球能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体现实验绿色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4.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

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2)模拟工业炼铁:

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

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

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

(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

(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⑤

【解答】解:

①Ⅰ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不同,温度相同,由Ⅲ中木炭能燃烧Ⅰ中木炭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①正确;

②Ⅰ和Ⅲ对比,氧气能与木炭反应氮气不能与木炭反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故②正确;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是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故③错误;

④该实验不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④错误;

⑤实验

(2)中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能污染空气,该装置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故⑤正确;

⑥实验

(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是氧元素的质量,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二者不可能相等。

故⑥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

D。

5.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B.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C.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解答】解:

A、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也不会燃烧,故

A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故B正确;C、薄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C正确;

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故D正确。

故选:

A。

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水为热水

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解答】解:

A、①是热水和白磷,由于没有氧气,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用来和②对比得出飞、燃烧条件的;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

C。

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解答】解:

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的燃点,从而得到燃烧时温度的作用。

在图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作对照,说明温度都达到着火点时,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2中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得出燃烧时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

D。

8.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B.观察到的现象:

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C.热水的作用是:

升高温度,隔绝空气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A正确;B、观察到的现象:

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法错误,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热水的作用是:

升高温度,隔绝空气,说法正确,故C正确;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

B。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中是空气).

(1)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

(1)图中实验中烧杯中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

隔绝.

(2)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已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

(1)加热或隔绝氧气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0.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60℃)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原因是AB;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C(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

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空气接触,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了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在煤炉中燃料多,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扇风不会使煤炉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扇风时又使空气流通,补充了氧气,所以会越扇越旺.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用扇子扇蜡烛,会使产生的热量随空气的流动而散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故答案为:

(1)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AB;C.

11.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

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

因是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次空多余;

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防止白磷燃烧

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飞出,造成安全事故[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

“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

接近试管容积的

;乙:

不一定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