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102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

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教学重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一)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P1-3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

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

"+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

"-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

(教师板书)

师: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师: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师: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

零下12摄氏度,漠河:

零下30摄氏度,海口:

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

+30℃和30℃

师:

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

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师: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

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

+3,-3,40,-12,-400,-155,+8848

师: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按什么分?

分成几类?

小组讨论。

师:

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

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

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

--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五、全课总结:

师: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六、课堂板书

 

七、课堂作业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负数

(二)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二(P3-5)2、练习一6-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4200-1800+2700-900+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盈/亏(元)+3000+4200-1800+2700-900+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

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

亏损1200元;九月份:

盈利2500元;十一月份:

盈利3700元;

八月份:

亏损850元;十月份:

盈利4300元;十二月份:

亏损250元;

月份

十一

十二

盈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

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生: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师:

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

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

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

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4、试一试:

(1)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5-2-1012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某市2004年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101520-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2、练习一第7题。

3、练习一

第8题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元。

阅读:

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21页)

4、实践活动:

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27页)

教材分析:

教学面积计算时,不仅教会学生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数方格、图形割补、拼、摆等小系列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是培养学生转化矛盾,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会计算的图形,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

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教室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师: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3、教学例3:

(1)提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

S=ah(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师: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

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如下: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S=a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外延伸:

介绍第16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师: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要让学生说清是如何想的。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第7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

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11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平方厘米。

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

底6cm,高3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

底9cm,高2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

底1cm,高18cm。

(这一种不美观,一般不画)

三、第12题

四、第15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要使学生认识到:

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课堂作业

8、9、13题

 

第四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例6:

师:

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

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

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上底+下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后提问:

用上、下底的和乘高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2)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算。

四、全课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练习三

一、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

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3题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

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5题

说一说题中使用的单位是否统一,可以把“米”化成“分米”单位进行计算。

四、第7题

要注意两个问题:

1、统一面积单位;

2、讲清楚数量关系。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第六课时:

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的大小,会进行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组织学生课前沿100米的跑道走一走,体会 100米的实际长度,由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估计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说一说是哪几个吗?

 

(板书: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你能描述一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吗?

 2、同学们掌握了这3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会应用这些面积单位吗?

考考大家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常熟“亮山工程”大约占地12.5(      )。

   3、提问:

同学们都去过亮山工程游玩,亮山工程的占地面积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二、  揭题:

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板书:

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二、 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 认识1公顷。

 

  谈话:

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大约是多大吗?

(边长大约是10米,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大约有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那么大……) 

  提问:

是多少个同学围成了这样的正方形?

(每边8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28个同学围成了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引导:

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100米有多长吗?

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

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

想像一下,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

(学生交流)   指出:

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

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自己算一算,与同桌交流。

[板书:

1公顷=(10 000)平方米] 

  2.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

(100平方米) 

  推想:

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件出示:

大芦小学的面积大概是1公顷

3、体会书本16页几幅图的面积

三、课堂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例2图片) 

二、新授

1、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

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

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3、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绕1个篮球场跑一圈是56米,大约跑18圈。

) 

4、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4、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学生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