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042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武平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应是

A.孔子B.韩非子C.墨翟D.庄周

【答案】B

考点:

战国百家思想。

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治理国家,这是法家思想,故选B。

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考点:

汉字的演变。

楷体汉字直接演化于隶书,飞舞飘逸的是行草而非规范工整的楷书,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识读,用排除法可知ABC不正确。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A项表述错误;B项应为草书的特点,故排除;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其文字图形初步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迄今为止,约有2500个甲骨文字被正确识别,故排除C项,选择D项。

3.《汉书·严助传》记载: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材料表明

汉武帝时期

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答案】B

考点:

汉代治国思想。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对策百余人、贤良文学之士”指的都是儒生,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武帝任用儒生、重用儒生,让儒生来参政议政,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稳定统治的目的,其他的三个选项是不能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的,另外,“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本身就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4.程朱理学认为:

“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

‘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

’吾多见其丧天真矣。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考点:

程朱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相关内容——程朱理学。

根据关键信息“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直接简单理解,不正确;D项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进一步可知,C项客观,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5.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

行》写得韵味绵长,余韵不绝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D.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神,以形写神

【答案】B

考点:

古代的绘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重表达观念和情感,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而且重墨轻色,这与西方的传统绘画截然不同。

宋代的文人山水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而不是风俗画。

A、C、D的表述均符合史实。

6.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

“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D.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

【答案】B

考点:

明清通俗文化的发展。

材料“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可以看出通俗文化得到很大的传播,民间已经广泛的了解,故选B。

7.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

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

”顾炎武意在强调

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B.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C.三代之治的可行性D.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答案】A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明清之际儒学批判思潮相关内容——顾炎武关于民主的思想主张。

据此,解读题干,题干的核心意思,即“一方面,各怀其家,各司其子是合乎常理,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天子不懂百姓的心,所以百姓要自治”。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只有A项表述正确。

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从涉及,均属于无关项。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8.“观吾国今处之形,小己自由,尚非所

急,而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

间,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这说明严复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救亡图存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B.实现民主以确保国民政治权利

C.发展经济以改善普通民众生活D.解放思想以破除社会变革禁锢

【答案】A

考点: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可知追求自由是为取得国家独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更能体现不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自由,所以A正确;BCD材料没体现。

9.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考点: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抓住向西方学习整个过程,结合史实来判断就能很快得到了答案。

鸦片战争对应外患,新文化运动对应内忧自省;向西方学习则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之叠加历程,所以C可选;A项只看到了否定封建制度的一面,BD也是以偏概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糅合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或者反对封建制度。

10.某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

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是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该文应刊于

A.《民报》B.《时务报》C.《国闻报》D.《新青年》

【答案】D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

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根据材料“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是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据此可知是在宣传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这关键需要新一代的青年的思想解放,故该文应应刊于《新青年》,D项正确;A是宣传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C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同材料不符。

故选D。

11.公元1912年1月

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次动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

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答案】A

考点:

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

1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考点:

五四运动。

B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C不对,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但关键在与民众自身的觉醒;A正确,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局限于赴京考试的举人,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则有学生、工人、商人的广泛参与。

13.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考点:

新中国的教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文革过后恢复高考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C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具有夸大嫌疑,排除;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衔接得不好,不准确。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4.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自1532年开始印行,在政治、宗教、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提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君主论》在当时被列为政治禁书主要是因为该书

A.冒犯了国王的尊严B.极力宣扬自由平等

C.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答案】D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马基雅维利。

本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

根据材料“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提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这实际是使“国家”摆脱中世纪的神权,反对君权神授观念,认为国家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立的,强力才是国家和法律的基础,这极大地挑战了当时教会的权威,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被禁的原因。

故选D。

15.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推崇古典作品蔚然成风B.人文精神得到弘扬C.天主教地位根本动摇D.印刷技术在欧洲推广

【答案】B

考点:

考察文艺复兴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出现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

故最佳应选B

16.2010年6月被誉为“武大三大名嘴”之一的武汉大学哲学院赵林教授前往中南大学,作了一场题

为“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讲座。

下列言论中最有可能被提到的是

A.“信徒皆为祭司”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答案】A

考点: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信仰没有必要依靠教皇和主教人员,每个教徒都是自己的牧师,故选A。

B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观点;C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

17.“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这说明

A.宗教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

B.宗教取代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C.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职能的变革

D.宗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体现了宗教改革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A项正确。

18.“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

口口口口因此而产生。

”这里的“口口口口”应是

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答案】D

考点:

启蒙运动。

从材料“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可以看出这是探讨的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径,故选D。

19.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资

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答案】A

考点: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中的反映。

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因此出现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而19世纪末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也没有使思想得到深刻的解放。

B、C、D三项都是其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A项是主要原因。

20.马克思认为:

“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获得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其中“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的含义应是蒸汽机的运用

A.使机器生产完全取代手工劳动B.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C.促进了机器的使用和普及D.为交通运输业革命提供了动力

【答案】C

考点:

工业革命。

大工业普遍应用说的是蒸汽机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机器的使用逐渐的普及,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故选C。

21.《共产党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该材料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答案】B

考点:

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是讲世界市场开拓以后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巨大变化,而不是讲阶级斗争学说、政党理论、消灭私有制等内容,“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则表明了全球化思想。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2.“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

”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预见到海王星确实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D.发现了能量辐射的基本运动原则

【答案】C

考点:

相对论的创立。

 “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是指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空间观,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

A是对应伽利略,B是对应牛顿经典力学,D是对应普朗克的量子论。

23.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

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

这反映了

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

C.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

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

【答案】C

考点:

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产阶级”物质生活水平当然是提高的,精神生活却是无产阶级化的,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

24.有人认为:

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将社会生活理想化B.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答案】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依据所学,B项说法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史实不符合;将社会生活理想化的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故排除A项;D项是现代派艺术的特点,不符合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

故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25.一位艺术评论家在批评某一画派时说:

“他们画的是一堆堆由色彩暗淡的平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完全没有和谐。

”该艺术评论家批评的画派作品最有可能是

ABCD

【答案】D

考点:

西方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们画的是一堆堆由色彩暗淡的平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完全没有和谐。

”描绘了现代画派的特点,即通过交错的平面几何图形展现多角度刻画的不同形象,然后将其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以求展示出完整的物象,答案选D,ABC三项与此特征不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二()班姓名座号

………………………………………………………………………………………………………………………………………………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共计50分。

26.(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

(一)兵力的逐渐腐败。

(二)番戍之制:

(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

(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

真宗末年,增至91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

增至125万。

——摘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

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

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6分)

【答案】

(1)后果:

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积贫积弱”)(4分)措施:

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

(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

(2)措施:

裁汰绿营,采用西法练兵。

(2分)相似:

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4分)

考点:

综合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1)考查王安石变法,宋朝军事弊端在材料一中反映了有两个方面,即兵力的逐渐腐败、番戍之制,述说中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熟习地形等都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依据教材知识回答王安石的军事措施。

(2)综合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比较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相同点,此小问应据改革背景来分析,两者都面临军队战斗力低下与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27.(12分)

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

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

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4分)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

(4分)

【答案】

(1)背景:

希腊政治体制弊端显现;文化繁荣(或思想活跃)。

(4分)

(2)相同:

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2分。

此点必答);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2分。

答出后两点中的一点即可)。

        不同:

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

(4分)

考点:

柏拉图思想等。

(1)要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关史实说明。

如政治可从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局限入手,文化可从雅典的人文思想等方面阐述等。

(2)柏拉图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理性等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而这三者的和谐就构成正义,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统治者的作用。

而孟子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希望中的理想社会应是远离饥饿,同时道德高尚。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主张的相似之处,及各自的出发点

 

28.(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

“今丧乱之后

,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

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

……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

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上曰:

“利人之事,深是可嘉。

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

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材料一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

其依据是什么?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

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7分)

【答案】.

(1)措施:

由国家设立义仓,囤积粮食,用于赈灾。

(3分)依据:

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