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753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docx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美术开发折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折纸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艺术门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折纸以其独有的魅力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本文从折纸的起源、发展、作用、现状等内涵入手;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为折纸艺术教育构建平台。

重点研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折纸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拓展创新出一套:

“一形多法、一物多法、一模多物、多重组合、多维评价”教学模式与方法。

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如何从渗透绿色思想,进行环保教育;依托网络环境,优化教育时空;展示折纸作品,美化校园环境;融合新课程理念,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狠抓实效,结出硕果。

最后对折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待于以后进一步解决。

力求开辟出一条能有效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在折纸教学探索的路子上已走过多个年头。

几年来,我从初期的尝试到现在有计划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折纸研究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力求将折纸教学研究推向深入。

现将几年来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探索内涵,认清意义

1、起源:

折纸,是伴随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品种。

所以,折纸的起源一般都相信是源自于中国。

但由于早期的纸质量不高,而且产量也很低,显然不适合折叠。

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折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这也成为了今天许多日本人认为折纸起源于日本的间接证据。

2、发展:

我国古代先人汲取大自然万物形象之精华,以纸作为造型载体,经切、叠、移、补,变化组合,不断制作出生动的形体,为折纸艺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真正把折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人。

随着高句丽高僧昙征把造纸术传到了日本,从那之后,折纸在日本很快兴起并且被广泛运用到了佛教礼仪当中。

在公元1200年左右,日本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纸模型。

当时的日本武士流行一种礼仪,交换自己的刀和一种特殊折法折出的纸花来证明友谊。

纸模型并且被用于庆祝婚礼。

到了室町幕府时期,纸成为廉价品,折纸开始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在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母亲们开始折出各种纸偶用于祭祀,并且一直流行到今天。

然而在日本,关于折纸文物最早的记载也是18世纪以后,江户时代的一些浮世绘作品反映了折纸在日本的情况,1797年,三重县桑名市长円寺的僧人义道一円写出了世界第一部折纸书《秘传千羽鹤折形》并将之出版。

从19世纪开始,折纸与自然科学也走到了一起,开始在西方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具。

包豪斯建筑学院的LaszloMoholyNagy创立了用折纸进行建筑设计的方法。

学前教育创始人,德国的杰出的教育大师FriedrichFroebel认为折纸能够非常好的启迪智慧,并把折纸与自己的教育学说结合起来,在他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勃兰登堡幼儿园中开设折纸课程,这种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全世界。

解决在折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数学之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第一任英国折纸协会会长,南非著名的魔术师RobertHarbin

则把折纸用于他的魔术表演,他在1956年出版的著作《PaperMagic》风靡西方,无论对魔术还是对折纸来说,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大约在19世纪晚期,第一次国际折纸学术会议在巴黎举行。

后来又分别在阿根廷和纽约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

从19世纪晚期到

20世纪,是现代折纸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折纸大师,如日本的吉泽章,本多功以及西方的LigiaMontoya与AdolfoCerceda。

被日本奉为“国宝级艺术大师”的吉泽章(他亦被公认为现代折纸之父)在1950年前后创作出了大量充满艺术魅力与创新精神的折纸作品,完全改变了世人对折纸的看法。

他和美国的SamRandlett一起发展一套国际通用的折纸图解术语,使得折纸可以方便地通过图解传播而且没有文字障碍。

在他的影响下,西方人对折纸的热情高涨,许多国家都很快成立了自己的折纸协会。

20世纪80年代,进入暮年的吉泽章又创造了湿折法,在开始折纸之前将纸湿润,成型之后再把它晾干,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折纸的精确程度,使得以前一些看似很难完成的折法变为可能,折纸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今天折纸虽然普遍于世界各地,然而最普及的地方还是日本。

日本人把折纸当做自己国粹,中小学开设必修的折纸课程。

日语发音里“折”是“ori”,“纸”是“gami",除了与日本有仇的韩国人,坚持把“折纸”的英语称为“paperfolding”外,全球普遍采用的“折纸”英文名“origami”便是根据了日本的发音。

不过平心而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这个邻邦,折纸水平也确实远远地超过了折纸的故乡。

在过去的几十年,经过新一代折纸家的不懈努力下,现代折纸技术己发展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地步。

因为,很难想像那些极其复杂而又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是由一张完全未经剪接的正方形纸所折出来。

因此,现代折纸已经不再只是儿童的玩意。

它可以是一种既富挑战性又能启发思维的有益身心活动。

3、作用:

有人以为折纸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幼稚而无聊,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折纸的美丽。

好的折纸创作,是个性的反映,是智慧的见证,是智力的训练,是技巧的较量,也是追寻完美最直接、最纯真的途径。

折纸是一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不需要剪裁、粘合,用一张方形纸张就可以变化出无数造型,当中所包含的数学计算,点和线数量的考虑,每个部份的比重布局等等,都并非单单一句“小孩子的玩意儿”可以概括。

其实在外国,特别是在欧洲及日本,折纸艺术备受推崇,有些地方甚至有折纸艺术博物馆供人参观。

在他们看来,通过折纸除了可保存固有的文化外,还可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更可促进手脑的协调,折纸很有利于培养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4、现状:

我国折纸艺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传统折纸作品就有几十种,但是却少有人投入其中并折出精彩;而美、日等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国家级的折纸协会,每一两年还举办一次世界级的折纸展览;近几年在日本及美国举办的“世界折纸作品展览会”上,参展的国家和地区达十几个,唯独没有中国大陆的作品,深感遗憾。

由于世界各国对折纸的重视,折纸艺术以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个折纸的故乡,因此,有的国家甚至自称是折纸的故乡和发源地。

为了进一步挖掘折纸艺术,宏扬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让折纸艺术后继有人,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折纸大王”称号的徐菊洪,中国明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保贤、王唏等一批折纸艺术家倾其毕身精力;他们成立折纸俱乐部,纸的故乡,因此,有的国家甚至自称是折纸的故乡和发源地。

为了进一步挖掘折纸艺术,宏扬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让折纸艺术后继有人,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折纸大王”称号的徐菊洪,中国明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保贤、王唏等一批折纸艺术家倾其毕身精力;他们成立折纸俱乐部,通过办展览,精心编写教材,并对少年儿童加以辅导;举办少儿折纸学习班、美术教师折纸培训班等,想通过各种方式将折纸艺术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中国的折纸艺术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我国新课程的颁布实施,学校教师有权利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折纸教学也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被大家所认可。

各校逐渐组织折纸兴趣小组,折纸教室等;尽管这样的变化是微不足到的,但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折纸的作用,并喜欢上折纸;既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又弘扬了祖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使中国的折纸水平得到提高,赶上世界的脚步。

二、构建平台,开辟途径

折纸,正在起着美化人们生活,开拓思维,调节精神律动,强化动手能力,有益智力发展的作用。

它把平面变成立体,把图形变成实物,它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手巧则心灵,所以折纸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折纸可以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

一个折纸造型需要对现实的东西进行提炼,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它,应该比现实更美。

好的折纸还可以装饰房间,点缀生活。

折纸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张纸在孩子的手中瞬间就变成了一种奇妙的造型。

平庸变成了美丽,探索换来了喜悦,从而让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

折纸可以展示自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一个看似笨拙的孩子,折出一个美丽的折纸,立刻就会使人刮目相看,一件小小的折纸作品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所以折纸对孩子来说,是艺术的启蒙。

因此,折纸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特别是受到小学生的青睐。

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折纸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由作品欣赏、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学生跟着做几部分组成,学生往往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填鸭式提问往往显得单调呆板。

如:

“你们见过这纸工吗?

”“你们愿意做吗?

”“老师领你们做,好吗?

”等等。

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很难引起共鸣,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目的。

多数学生处于“启而不发”和“看不懂,想不到,做不出”的境地。

最后只能胡乱做一个充数了之。

明明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折纸课反而成了教师怕上,学生怕做的疑难课,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根子在于学生缺乏情感和创造,他们的童趣和天性没得到重视和开发;也就是说,教的和学的没配合好,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做一些简单的折纸,他们的创造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何如此富有新意的折纸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其原因之一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次是教师对折纸的教学缺乏系统的认识。

教师若能在加强对折纸认识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以引导、支持和鼓励;力求构建一个民主、和谐、自主、探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平台。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创造、展示环境,积极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辟出一条能有效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新途径。

三、拓展创新,力求突破

经过不断尝试,折纸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中闪现出灵性,取得了初步成效后,我们并没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而是在开拓新的空间,在寻找新的生长点,在力求新的突破,争取创新折纸教学走上新台阶。

为了在折纸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使作品推陈出新,要求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求异创新中下功夫。

如在“趣味折纸”活动中,努力落实“折出奇思妙想,折出千变万化”的特色口号,在折纸方法上求变:

折、插二结合;折装画三结合;折装画涂四结合;折装画涂写五结合……

在折纸内容系列上求变:

十二生肖折纸;汽车类折纸;鲜花类折纸;动物类折纸;在与学科知识沟通上求变:

儿歌配折纸,图画配折纸,古诗配折纸,名言配折纸、歌词配折纸

……

真正做到折出了智慧,折出了快乐,走出了趣味折纸的一条新路。

以下具体介绍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的“一形多法、一物多法、一模多物、多重组合、多维评价的教学模式。

1、一形多法,更新传统单一的智能观,善用“个体差异”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图例以及基本形“双正方形”时,教师并不急于引领学生动手制作,而是通过组内积极的讨论、探究、交流、小结并发动学生进行竞赛。

通过实践与研究学生逐渐认识了一些常用的折纸符标,并积累了很多折纸最基本的形状。

如在学习双正方形的折叠方法时,通过竞赛比比谁的折叠方法好,学生反复推敲琢磨,就折出了很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是大家汗水的结晶。

(如图

1)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小组里的差生不见了。

这是为什么?

这要归功于合作学习充分利用了“个体差异”的这一教学资源,他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信息量仅仅从教师到每个学生单向交流而变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又掌握了基本技能,难怪他们那么自信,一个个有板有眼,十足的师傅派头。

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并不可怕,合作学习把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成为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巧妙地把这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转化为动力,这才是最可取的。

这动力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可贵的是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一物多法,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自主、探究的合作型学习氛围满足交往与归属需要,激发学生的影响力和表现欲。

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先行收集、整理、学习各种折纸资料与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做文章,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以及共同的荣誉感。

在这里,他们个个是主人,人人有发言权。

谁有本事都可以露一手。

在这自由快乐的折纸王国里,教师启发他们看看、折折、想想、说说、拼拼、玩玩,童趣童乐达到高潮,这里成了孩子们的游戏的乐园和创新的舞台。

纸船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两种制作纸船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折纸船时,教师应发动学生通过竞赛比比谁的造型多。

经过自学互学、交流碰撞,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纸船足足有十几种。

如(图

2)正如心理学家格拉塞博士指出的那样,“人的一生都在寻找种种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对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和合作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如此强烈地存在,只是传统的眼光看不见罢了。

要说小朋友不愿意表现自己这是假话,其实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自己能露一手给人看看的,这就是“力”的需要;所谓“力”就是说,“有人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去做”“大家很重视我的表现”,这种表现欲的需要千万不能被忽视;倘若每个好生,差生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在班里有“力”度,是主角,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3、一模多物,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折纸教学成功与否,一靠操作技能,二靠情感和想象,针对创新折纸教学的特点,采用“撒网式操作”和“发现式操作”是解决两大难题的有效手段。

学习折、画、剪、插、粘等技巧可以用“发现式操作法”:

教师出示正折,反折一些操作记号,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场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对还是错,这样做可以使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巩固。

“撒网式操作”是指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散到各个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到大组进行讨论、交流,统一认识后各小

(图二)部分学生组再展开作业。

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根据纸工轻、薄、软、可折可剪可造型的特点,通过“说说、做做、玩玩、想想、比比”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发挥大家不同的观察、想象和思维,靠集体的智慧,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很快悟出了一套诀窍。

如在学习钢叉折基变形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由于人多计多,很快有小机灵鬼找到了造型的规律,他们根据折基“钢叉”

进行变形,可以变出人、鸟、飞机等几十种造型。

(如图

3)每一个造型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合作学习让小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想象,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活力,显得特别新奇,生动。

既体现了童趣童乐,有的还能大胆地与小学语文课本相结合,其中不少纸工既是教师的教具,又是小朋友课余时间的玩具。

4、多重组合,注重合理分工和角色轮换,让学生学会合作。

通过合作,组里的学困生“不见了”,其实不是真的不见了,只不过是人人在扬长,短处暂时看不见罢了。

“四人行,人人皆师”,这个“师”,是指每个人的长处;学生按特长分工,让每个人当一回师傅,目的是迅速在组里建立“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同时让每个人产生“我很棒,能为组里作贡献的自尊自豪感。

这样的分工在操作时当然是高效率,高质量的,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使情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也是极有益处的。

可是长期分工是不行的,会造成技能的单一化,要使学生全面掌握技能,就必须进行角色轮换,这种轮换极为重要,因为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小孩子是不满足于一技之长的,他们渴望自己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成为样样都行的全才,这种好胜心和求知欲会随着合作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就如人们说的一句俗语:

“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

”此时,他们的兴趣极高,创造力也很强,只要给予鼓励、引导和指点,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新的技能,胜任新的工作。

正如季亚琴科所说的那样: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是深刻的,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给别人带去的益处越多,他从别人那儿得到的益处也愈多,他本人就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所以说,“四人行,人人皆师”是小组奋斗的目标。

这个“师”当然不是前面所讲的一技之长的“师”,而是全能师傅的“师”,只有在人人皆全能师傅时,优、弱生之间的差异消失了,差生才真正不见了,也就是说这个组的学习成绩和情感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可以重新再组合新的学习小组了。

“有差异——缩小差异——消灭差异——组合后产生新差异”这就是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的轨迹。

5、多维评价,借助集体的力量着眼于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创新折纸教学把传统教学理论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移到了学生如何“学”上,从而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学生评,评价时往往成了“丰收的季节”,“竞争的热点”而被人称为“黄金时刻”;“谁有进步,谁有提高谁就可以加分”,“好生差生各得其所”,这是评价计分的最大优点;其中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等多种适应儿童心理的评价方法颇受学生欢迎。

教师把竞赛评分表设计成“折纸小能手”“看谁得分多”“最佳作品”等图文并茂的成绩一览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评分即考虑到小组又兼顾个人,所以小朋友的责任感,荣誉感特强,“我为小组贡献了多少?

”几乎成为每个学生思考的主题;在成绩评定中他们格外顶真,每朵花,每一分分数,每一个进步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倾注了他们的情感“变形钢叉”是小朋友发明的变形纸工,当初才二三变的纸工,如今已发展到六十多变了,不少小组还在努力探讨,要打破这个纪录呢!

所以说,每一次变形,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创造,每一个造型,都有孩子的心血和情感;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创新折纸为学生找回了这份情感和乐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人人快快乐乐地在交往中进行评价、交流,每个人都有显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像一棵棵小树小苗在创新学习的沃土上顺着天性茁壮地成长。

因此,在折纸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折纸造型,更应重视折纸过程。

在造型上,不注重对一物一形的再现,而是对整个物质世界中的可塑形体作艺术概括,为增强纸折形体的表现力创造条件;在折纸技法上,不局限一种折法、一个折叠变化过程的变应处置,而是综合了一切造型技艺中最普遍意义的技巧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折纸得以在确保纸材材体不变,而又能作连体形切合的特殊条件下统筹运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折纸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四、狠抓实效,结出硕果

1、渗透绿色思想,进行环保教育。

为了教育学生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为了创建绿色学校,为学生绿色的人生奠定基础,我们在折纸教学活动中渗透绿色理念,进行环保教育。

如:

进行“

我是环保小卫士”的调查活动,签订《节纸公约》,要求在折纸兴趣活动中既要合理利用纸张,如怎样利废纸制作折纸作品,先用草稿学习折,再用手工纸制作作品,找出十种节纸办法等形式,让学生从行动上渗透环抱意识,初步养成节纸不乱扔纸屑的习惯,并把环保教育向全校辐射。

2、依托网络环境,优化教育时空。

我们把网络技术的工具性、交互性、主体性与折纸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与折纸教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更广阔的折纸艺术时空。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把折纸相关网站的网址告诉学生,使折纸艺术的触角延伸到网络,拓展折纸艺术空间。

在学校网页上开设了“折纸小屋”“折纸教室”、“折纸趣味知识”、“折纸评价大家谈”、“折纸明星”,“折纸论坛”等栏目,让学生通过上网访问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折纸作品资料的长期保存,而且拓宽了折纸作品展示的平台,即提高了学生制作的兴趣,又丰富了折纸的内涵底蕴;大大增强了折纸教学在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效性。

3、展示折纸作品,美化校园环境

经过折纸教学的深入开展,现在在我们周围不时的会出现一些灵动的折纸作品,如:

教师节时办公桌上的一束漂亮的纸花,教室讲台上的粉笔盒、笔筒、甚至是废纸篓等,也都是纸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单一的作品根据诗歌、成语等文章进行组合,开发出一系列如《螳螂捕蝉》、《鹬蚌相争》、《小蝌蚪找妈妈》、《龟兔赛跑》、《白雪公主》等作品,并装上镜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融合新课程理念,编写校本教材

成立校折纸注册记录榜,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命名,并整理好制作图解等相关材料,并进行不重复的注册,比比谁的记录最多。

因此我们经常放弃休息,利用节假日,翻阅书报,上网查找,整理草稿,下载有关照片,配画图解,多次论证,反复修改,经过不断积累,不仅整理出了《儿童趣味折纸》、《语文与折纸》、《数学与折纸》等折纸校本教材,还涌现出一批如《海底世界》《侏罗纪恐龙》《雅戈尔动物圆》《昆虫世界》等很大观赏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组合作品。

由于在文字介绍的基础上加入图解,生动形象,特色鲜明,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受到学生的欢迎。

1、折纸教学重感受,以折纸作品为内容的静态展示活动,折纸比赛、参观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动态活动、把折纸教学融化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动,寓教于乐。

60多个学生首创的折纸作品,1000多件折纸精品准备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展示,40幅反映各种题材的折纸作品悬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一只只装满折纸作品的学生成长袋挂在教室墙上,一个个反映各种主题的折纸作品放在展览室的玻璃展柜里,无不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既美化和丰富了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又促进了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历史悠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2、学生们感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高,共创作了反映折纸教学特色的海底公园、动物世界、植物王国、昆虫家园等主题展览、还整理出:

折纸感悟日记、体验心得、折纸笔记等一批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

各班涌现出“折纸小能手”“折纸天使”“折纸大王”“未来折纸家”等一批酷爱折纸的学生。

由于折纸活动占领了学生们的课外阵地,学生们打电子游戏机、打架斗殴、唱不健康顺口溜、看不健康书报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

课外翻阅折纸书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折纸作品,取长补短,成了同学们课外的主要话题。

同学们校外生活丰富而充实、健康而有益。

五、问题反思,有待解决

1、折纸特色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应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眼里只有折纸特色文化,而没有班级文化的校园文化,那必定是“机械”教育。

2、折纸特色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让学生最主动地参与最深刻地感悟,而只是教学折纸的技术,那只是“形式”教育。

3、低中高年级学生在折纸特色文化建设中,对内容形式、过程及成果有不同的要求,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参考文献以及网络资料来源:

《快乐折纸》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折纸制作》王葆贤、王睎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教学给小学纸工带来无限生机》张一民

初中美术课中的合作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美术课中的合作教学初探,得出:

合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传统单一的智能观,向“个体差异”这一重要教学资源转变,促使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注重合理分工和角色转换,注重学生的可发展性;采用团体欣赏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总体评价,着眼于提高集体的力量。

[关键词]美术课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46-02

合作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4人为一组,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由于每一小组都有优、中、弱三种层次的学生,而各个小组间的整体水平大体相同,所以说既利于组内互助,又能恰当地利用全班各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