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603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docx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

附件五

湟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普通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塑造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能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并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的目标是:

   

(一)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开展自主探究的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成果交流,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和研究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6.学会分享与合作。

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发展团队精神。

(二)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具有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是:

  

(一)研究性学习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情况,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为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

具体有:

1.人与自然。

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2.人与社会。

包括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社区管理、乡土与民俗文化、历史遗迹、名人思想、民间文学、艺术、影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3.人与自我。

包括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中学生行为方式、学生社团、学生群体关系、学生消费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

   1、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

   2、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各行业体验性活动。

指参加社区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到社区参加义务植树、打扫公共卫生,学工(赴附近工业园区、厂矿企业参加体验活动)、学商(赴商场超市体验售货员活动)、学农(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包括了解当地农作物生长规律及产业化发展特点)、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科技文化(参与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勤工俭学活动、校园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创意大赛)、社团文化节,成人仪式主题教育活动、编辑校园杂志、主题辩论会、校园k歌大赛、器乐竞赛、学校电视台主持人挑战赛、学校部分设备管理活动、校内其它义务劳动、交通警察体验活动等;

  2.参观、考察、调查活动。

如对本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所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体验和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进行的专项考察、实地参观、社会调查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或探究性的调查;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文化教育交流。

        

   (三)社区服务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公益活动。

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如与环保、卫生等有关公益劳动、大型活动义务工作、志愿者活动等。

 通用内容:

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生活服务,扶贫帮困、敬老助残,拥军优属、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社区教育活动。

   特色内容:

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参加社区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和文娱演出、科技宣传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支援农忙、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村镇公共卫生等。

参与社区机构管理服务,如图书馆、健身场所、公园、养老院、乡村农技站(组)等服务。

   自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单独设置实施,也可相互结合进行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高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

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

采用三种方式组织,各校自主选择:

一是高一两个学期各完成一个专题,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专题;二是高一第二学期,高二两个学期各完成一个专题题;三是高一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开始开题,第二学期第一个月结束,以后以此类推,至高二第二学期结束。

   1、组织形式

   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即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以小组合作研究方式为主。

在小组合作研究时,一个教师一般指导2至3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一般由5至15名学生组成。

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

各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方案。

2、时间安排

   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3个研究专题,在高一、高二年级确保完成。

要保证有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

学校在课表中安排两个学时,(可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综合运用,其余1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研究性学习时间,实施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注: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表现方式要条块清晰,不得混淆)。

学校要根据学生课题的大小与难易程度确定课题的研究时间和学分。

  3、实施的一般步骤

   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可采用专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

专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自我反思”六个阶段。

   

(1)确定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课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

研究的课题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具有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制定计划。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要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时间和地点、设计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工具等,同时还要明确小组的内部分工。

  (3)收集资料。

根据计划,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4)总结整理。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整理、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5)交流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而不是带有功利目的表演。

  (6)自我反思。

在交流展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

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流程

项目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应用性或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某一设备、设施的设计制作等。

实施步骤:

确定类型:

依据活动的特点,按照社会性活动和科技类项目确定设计的类型。

获取信息:

获取组织活动的场地、器材、人员、数量、规模、所需要的准确时间、参加的主要人物、活动的主题及主要活动的程序,经费,所需要的工作人员等。

制定流程:

按照获取信息确定活动的议程,对相关参与人员提出具体要求。

交流评价:

就活动计划或者方案进行同伴交流,相互评价,教师指导,给出肯定的评语。

自我反思:

依据活动组织的效果和教师、同伴给出的评价做出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研究性学习要增加实践和体验,其内容包括:

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

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②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

③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

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占6个学分。

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完成。

   1、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应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人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一般不少于8人。

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约为34课时,总计102个学时。

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应有所不同。

2、实施的基本步骤

(1)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

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应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2)制定实施计划。

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3)开展相关培训。

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4)实践活动。

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5)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6)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评分。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社区服务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

社区服务的一般程序。

学校与社区联系,了解社区需求,分析社区服务教育资源,根据社区需求和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服务内容,提供社区服务清单,供学生选择。

学生原则上按社区服务清单上规定内容选择项目,也可以小组向学校申报项目,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1、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每组3人以上,自愿建组,课余时间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性社区服务,同时辅之以个体开展的社区服务。

高中三年社区服务时间每生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可获得2学分。

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

2、实施步骤

   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执行。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一)评价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

如能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意义,是否主动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能否主动确定研究课题;

2、全程参与,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承担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责任和发挥其作用等。

   3、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养成情况。

如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等。

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手段、方法可行;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便于展示交流。

4、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主要评价学生对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字、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5、取得了有一定价值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评价的原则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评价应树立整体的评价观,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与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活动量及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的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评价的要求与方法。

评价可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等。

对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

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式进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各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建立公示制度,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的可信度。

不能用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替代研究性学习活动,防止重复计算学分的情况发生。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分认定程序一般包括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

  (四)评价的实施

       1、研究性学习

   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15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学校在审查课题方案时,就要确定课题完成后授予的学分数,并严格依据研究过程记录审查学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认定学分。

研究课题越少,在学分认定上越严格,对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深度与广度要求越高,不能把选择研究较少课题简单地理解为减少研究时间、减轻研究任务。

  2、社会实践

   对于社会实践评价,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均不能认定学分。

   3、社区服务

学校在认定学分时,要求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相关材料,其中包括服务对象名称或姓名、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签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学生体会。

学生社区服务的相关材料与拟定学分应在认定之前以班为单位进行公示,如无异议,则确认学分。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

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体会等内容。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充分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重大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在高中阶段占的学分最多,组织活动的难度最大,同时又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事等能力的最好、最重要课程。

各校要组织力量广泛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社会和家长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要增加经费投入,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推动该课程的全面实施。

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确定多巴中学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样板校,在专兼职任教师配备,课程时间安排,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生成,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率先研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县各中学提供经验支持。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全面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制定具体、完善,指导性、操作性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切实保障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指派一名中层管理者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要面向全校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系统培训,从组织、制度上切实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1)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制订年段和班级实施方案。

(2)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

(3)规范全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如活动主题或项目管理、过程档案管理、活动成果管理、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管理等。

(4)做好教学研究的业务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要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结合,校内以班级个人参加为主,校外以学校统一管理为主。

时间安排采取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错时,暑假以社会实践为主,寒假以社区服务为主。

4.重视课程资源开发。

各学校注意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并重,先以校内为主,后向社区拓展。

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驻地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庭、民族、先进人物(借助其做专题讲座)、地区经济差异,环保、自然灾害、社会大事、场地、场馆、媒体、学生专题网站,教师QQ群等社会资源,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足开好课程。

积极与当地团委、社区、文明办、大型企业、青少年德育基地等单位联合开发和建设活动基地,教务处要统筹规划,安排好每个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时和相应的学分,其他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时,要发挥积极主动性,挖掘潜力。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校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

学校每个年级应配备一位专任教师,班级较多的学校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定期汇集问题,加强互助研究。

学校教师应人人参与课题指导工作,以个体或课题指导小组的形式指导若干个学生活动小组或学生个人的课题实施。

专任教师的任务:

除明确学期课程目标和具体任务,制订学期实施方案外,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理论课的教学,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四协助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做好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工作。

兼职教师的任务:

一是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二是根据所指导的课题,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

指导方案包括:

学生活动的具体目标、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资料与工具的准备;以及对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办法等。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可以聘请学生家长、社区能人等有关社会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在学生自愿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