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766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集详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页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

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

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

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人多次举手的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之前,要确定好规则,每人只能举一次手。

是学生意识到统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

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

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

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

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

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

举手表示。

生2:

起立表示。

生3:

投票。

师:

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

举手。

师:

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

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

不能都不举手。

师:

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

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数量

9

6

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

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

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

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

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

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

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

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

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

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

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

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

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

怎么统计?

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

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

你的办法很好。

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

(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

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

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

你说得很有道理。

你们都同意吗?

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

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

陈小菲。

 

师: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书上第3页)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

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

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你们表现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

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

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

(“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

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

(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

(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

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 

五、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的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7、8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

(课件出示) 

1.  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    )=21     (     )×6=48    

7×7=(     )      8×8=(     )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

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

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

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

(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

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

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

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

如:

7×8=56或8×7=56。

 

(2)想一想:

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

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

(56÷8) 

(3)说一说:

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

(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

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

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

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

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

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

49÷7=7 

4.学生比较小结:

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

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

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

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独立探究。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小鸟回家。

 

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5、6、7、8等数字,小鸟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

 

2.拓展延伸。

 

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

请分别说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

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

巩固求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

苹果,桃子 

师:

哇!

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

怎样分呢?

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

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设计意图:

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

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

课件出示问题:

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

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

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

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

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

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

(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

(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

(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个2?

(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

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

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

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

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

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

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

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

课件出示: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

学生汇报 

(二)比较:

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

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

】          

三、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

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

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

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

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

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检测设计】 

  小小梳理之星: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网络。

借助梳理之星的评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表内除法

(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         )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

 

【设计意图:

设计两组复习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旨在把两种模型:

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

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

你还有什么发现?

(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

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

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一个地球仪8元)

 

(2)怎样解答?

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

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

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

也就是求什么?

(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让学生尝试列式:

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

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

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

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

(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

(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

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设计意图:

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

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