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659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docx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

少数民族游戏项目规则

一、采柿子(畲族)

开场白:

同学们,你采过柿子吗?

柿子树很高大,树质又脆,容易折断,每年畲民上树采柿子经常发生树枝折断,畲民从树上掉下来,造成死亡或重伤的事故。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畲民就用柿子叉代替人工上树采柿子,这样既安全又省工。

使用柿子叉要求技术强、操作灵活,特别讲究人、器械、柿子三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所以每年农忙之余,畲民集聚在一起练习采柿子,到柿子成熟时还举行采柿子比赛,“佛生崽”(畲语——成年男青年)如果能取得好成绩,还取得“布妮崽”(畲语——未婚姑娘)的欢喜哦。

经过长期的演变,渐渐被畲民们以锻炼身体、生活娱乐、人际交往等为一体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场地

1.比赛场地应为平整、无障碍的草坪或运动场。

(在游戏园水池旁)

(二)器材

1.柿子叉:

长度成年2米,少年儿童和女孩子1.3米。

2.柿子:

沙包当作柿子

3.柿子篓:

竹编

(三)游戏规则

1.一抛一接

方法:

一位孩子和一位家长相隔距离10米,一人站在投掷线,一人站在接柿子线完成抛接5个柿子,完成后,孩子和家长轮换再抛接5个,以采到多的为胜,若出现相同个数,进行10个加赛,直到得出名次。

(教练先解说游戏来源和游戏规则,然后请家长和孩子示范,再自由练习,最后按家庭比赛)

2.一抛(多抛)多接(定点)

方法:

教练(抛柿子裁判)背着柿子篓(内装柿子),孩子们手持柿子叉绕圆圈站好,教练向上抛柿子(柿子必须高于最高孩子的手臂加柿子叉的高度,柿子必须垂直,否则重抛),等教练发出指令后,孩子们立即进入圆圈进行采柿子,10个柿子为一个比赛单位,以采到多的为胜,若最多的孩子出现相同个数,进行5个柿子的加赛。

规则:

下列情况属于犯规

a、教练没有发出指令孩子就越线进入圆圈

b、用柿子叉故意击打其他队员的柿子叉

c、柿子落到孩子头上方还去采

d、用身体故意冲撞其他孩子

二、竹球——赶野猪(畲族)

开场白:

同学们,你一定知道足球吧,可你听说过竹球吗?

它是畲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早期的畲族居民住在山中,以农务为生,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大豆以及玉米等农作物。

但大山里野兽较多,其中野猪破坏农作物最厉害,畲民们的农作物经常被野猪破坏的颗粒无收。

于是畲民们经常一起赶野猪。

赶野猪需要方式、方法,畲民们空暇时候就在家中演练赶野猪。

经过慢慢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赶野猪。

(一)场地

竹球的场地(见图1)由发球点、罚球点、守门员区、禁区、边线、端线、球门组成。

边线长24m,端线长12m,禁区宽0.5m,罚球点离禁区线1m。

图1 竹球比赛场地示意图

(二)器材

1.竹球(见图2)是用生长在朝南向阳山上三年的毛竹编制而成的空心球体,球体径向竹丝直径为2-2.5mm,纬线竹篾宽7-9mm、厚0.8-1.2mm,球体直径为16-18cm。

图2 竹球

2.球杆(见图3)是一块长约74cm,上宽2.8cm、长60cm,下宽8cm、长14cm的毛竹板。

图3 球杆示意图

3.球门在球场四角,半圆形,直径1m。

三、比赛方法与规则

a)总则

所有孩子需穿平底胶鞋或运动鞋。

b)参赛人员

比赛时各队派5—6名队员上场比赛,其中1名队员充当守门员。

c)比赛时间(30分钟)如排队的人较多,可以适当缩减。

1.第一场(10分钟):

孩子比赛

2.第二场(5分钟):

孩子点球大战

3.第三场(10分钟):

家长比赛

4.第四场(5分钟):

家长点球大战

d)比赛场地选择

比赛双方的场地以抽签决定,下半场进行互换。

e)比赛规则

1.场上队员应双手握杆,通过球杆进行传、接、带、射、抢等技术进行争抢对抗。

进攻方力求将球用球杆打进对方球门;防守方极力防守、阻止对方进攻,转守为攻。

2.守门员只能在守门员区活动;只能用球杆击球;球停在守门员区或出端线由守门员发球。

发球时,对方球员需相距1.5米以上。

f)违例与犯规

1.有下列情形者应判违例,由对方就近发界外球。

a)击球出界;

b)单手握杆击球;(重点强调)

c)击球时球杆顶端高于膝盖;(重点强调)

d)主动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球;

e)队员进入或触及禁区。

2.有下列情形者判犯规,由对方在原地发球。

f)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故意推、拉、撞对方队员;(重点强调)

g)用球拍击打对方球拍或身体;

h)击打高于膝盖以上的球;(重点强调)

i)守门员进入比赛区域。

三、操石磉(畲族)

开场白:

“石磉”其实是一块底面光滑,能够在地上滚动的石块,有的重几十斤,有的重达一百多斤。

如果是低幼儿童,石磉太重就改为“木磉”。

“操”即“推”。

石块呈扁圆形,大小不一。

参加比赛的少年多为两人一组,一人双脚踩稳石磉,称“健杆”,另一人则对“健杆”背靠背,臂挽臂,合力共同推着石磉前进。

青壮年多三四人一组,一人为“健杆”,余者手抬杠子,让“健杆”仰面斜躺,双脚踩石磉,把石磉飞快地向前推进。

(一)场地

1.竞速类比赛项目应在平地或田径场上进行。

2.道宽为1.5—2.5m,跑道线宽0.05m。

(二)器材

1.石磉是用石块凿成的八菱柱。

2.长度为50cm,外直径为30cm,重量28-30kg。

3.夹杠:

材质为竹木质,长度为1.8m。

四、操石磉的形式

1.单人操

一人独自用固定一脚支撑地面,另一脚向前操动石磉.

2.双人操

由两人背靠背,手挽手协同配合向前操动石磉的一种方法。

3.三人操

由三人共同完成操石磉的方法:

两人左右抬杆,一人双脚操石磉。

操者后背靠杆,双手握杆。

四、摇锅(畲族)

开场白: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

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

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

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1.游戏规则

是指一人或多人在锅上,运用腰腹的力量和身体重心的起伏变化,使锅摇动,向不同方向移动或旋转的运动项目。

1.1所有孩子需着平底胶鞋或运动鞋。

1.2所有竞赛项目均采用分道比赛。

1.3孩子在比赛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在各自赛道内进行。

1.4以锅的前沿在起点线后,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孩子上器械开始比赛。

1.5比赛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掉下器械,须在触地(落地)处重新上器械继续比赛。

2.起摇

起摇采用3个口令。

2.1“各就位”:

孩子上跑道,并将锅置于起跑线后,锅前沿不得越过起点线垂直面;

2.2“预备”:

孩子以两脚踏上锅,并双脚支撑锅壁上;

2.3鸣枪:

孩子听到枪声后,方可摇动锅向前。

3.途中摇

在途中摇过程中,必须以脚摇动锅向前;双脚必须在锅上摇动前进。

4.终点冲刺

4.1以锅的前沿触及终点线垂直面,停表。

4.2计时摇以锅后沿垂直点丈量。

5.接力赛摇

5.1以锅为接力棒,依照棒次轮换参加比赛。

五、上刀梯(苗族)

开场白: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

(一)场地

20把大刀,间隔15厘米镶嵌在6米高的大树上。

(在舞台正对面)

(二)游戏规则

参赛队员平均分成两组,每组三付安全带,听到比赛开始的哨音后,第一位队员就向刀梯攀登,直到用手能触摸到最顶端黑色的横梁随即往下攀爬,到地面后把象征幸福安康的黑炭灰抹到下一位孩子额头上并把安全带脱下给第四位孩子。

第二位孩子扣好安全绳后也重复第一位队员的动作。

要求:

脱鞋赤脚攀爬。

家长轮换拉安全绳保护孩子。

六、抓泥鳅(高山族)

开场白: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

同学们一定听过这首耳熟能详的台湾民谣吧?

那让我们先一起来唱这首歌。

(音乐起)来吧!

来吧!

小伙伴们来比一比看谁泥鳅抓得多?

(一)游戏规则

1.浑水摸鱼

两个小队队员同时赤脚入池抓泥鳅,每个家庭一个脸盆,小伙伴们来比一比看谁家泥鳅抓得多?

家长可以帮忙。

《抓泥鳅》音乐继续。

要求:

a.必须徒手抓泥鳅,不得用脸盆舀。

b.不得到其他队员的脸盆里抓。

c.时间为15分钟。

2.运泥鳅

每组队员把刚才抓的泥鳅都倒在一个脸盆里。

把装满泥鳅的脸盆摆在水池的一边,在水池的另一边摆一空脸盆,中间相隔10米,家长和孩子都站在有泥鳅的这一边。

教练发令后,家长徒手先抓泥鳅,数量不限,再把泥鳅运送到对面的空脸盆中,返回和孩子击掌,孩子出发运送泥鳅。

以此类推,直到整组队员全部运送完毕。

如果中途有队员的泥鳅全部从手心逃脱,需要返回起点重抓。

最后比一比哪一小队抓的泥鳅最多。

(游戏结束后把泥鳅全部倒回水池,方便下一组活动。

七、达瓦孜(维吾尔族)

开场白: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

"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

"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

阿迪力·吾守尔是新疆达瓦孜第七代传人,被誉为高空王子。

2002年8月31日“高空王子”阿迪力成功走过了架设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上长700米、最高点距水面48米的钢丝。

(一)场地:

在入园口的元宝树下

(二)游戏规则

1.家长扶孩子

队员双手持平衡木的中间,家长双手持平衡木的一端搀扶孩子走钢丝,如果中途落地,从落地点上线重走。

到终点后把平衡木交于下一家庭。

全部走完一组后,家长改为一手扶杆,增加难度。

第三次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行走,就算失败也无妨。

2.孩子扶家长

生活中,不仅仅家长是孩子的拐杖,其实孩子也可以是家长的得力助手。

只有会帮家长做事,帮家庭分忧的孩子才有可能是有责任的孩子。

下面就让孩子们扶着你们的爸爸妈妈走钢索吧。

看看你们能不能安全地把爸爸妈妈扶过河。

第一次孩子扶,第二次也让家长独立自己走。

要求:

1.每次只允许一人上钢丝行走,其他队员不得干扰。

八、操杠(畲族)

开场白:

相传古时候畲族人民为抗击入侵者,他们经常组织开展该项活动,并举行竞赛,以有效提高腿臂力量和作战技能。

抄杠主要形式有金鸡独立抄杠、蹬腿步抄杠、弓步抄杠、马步抄杠、十字抄杠、腹抄杠、争花抄杠等。

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最基本的弓步抄杠。

(一)场地(舞台下面沙池)

一块宽0.25米、长4米、高0.35米的板凳。

(二)游戏规则

两名队员手持一根1.5米长的杠分站长凳的两边,另一手叉腰,前脚成弓步,面对面站立。

采用推、拉、拧、顶、拔等方法,设法将对方推或拉下凳为胜。

要求:

1.手握木杠的位置不能发生明显移动的现象。

否则判失败。

脚可以移动位置。

落地一方算失败。

2.只能单手用力。

3.凳子周围两米处不能有其他队员在场,以免发生碰撞意外。

九、传袋(汉族)

开场白:

传袋是古时婚俗,新娘子进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娘子踩着袋进门。

新娘子走过的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叫传袋。

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的吉兆。

(一)场地:

两条1米宽20米长的草坪跑道。

(在舞台斜对面)

(二)游戏规则:

所有参加人员分成家庭数一样的两组,每组的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相距20米站立进行传袋接力比赛。

一家长先轮换着踩在袋上前行,袋子需铺开80%以上,双脚不能落地,把袋子传给自己孩子,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把袋子传到下一个家庭。

先完成组为胜。

十、爬木城(回族)

开场白:

两组队员要先搭天梯,再以鼓棒为接力棒轮流上楼击鼓三下,从滑梯滑下。

以先完成小组为胜。

十一、象步虎掌(仫佬族)

开场白:

“象步虎掌”是仫佬山乡的老少都喜欢的民间体育活动。

每当入秋农闲之后,仫佬族民众便聚集在村前的大榕树下或村中的晒谷坪上,比一比力气,赛一赛耐力,练一练身体。

(一)场地:

在舞台斜对面的跑道上

在地上画一条长约50-60公分的“楚河汉界”。

(二)游戏规则:

参赛者面对面地站在“楚河汉界”的两边,站稳马步,裁判员一声令下,双方掌掌相合,各自发力妙用巧劲,使对方脚掌错位(移动位置)即可赛出胜负。

胜利方继续寻找对手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冠亚军争霸赛。

十二、乱世(卵石)英雄

开场白:

走惯了城里的木地板、红地毯,我们今天来试试当一回赤脚大仙,走一走卵石路,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乱世(卵石)英雄。

(一)场地:

舞台斜对面

长20米,宽2米一半是卵石一半是草坪

(二)游戏规则

两队赤脚准备,鞋子整齐放旁边。

排头拿一个大香包,裁判吹哨后即赤脚在卵石滩和草坪上往前跑,绕过终点的木杆,跑回起点把香包交给后一位队友,后面队友依次完成接力赛,以先完成组为胜。

(先孩子玩,后家长玩)

十三、巨型弹弓(愤怒的小鸟)

开场白:

同学们很多都玩过愤怒的小鸟网络游戏吧。

我们园区创造性的把德昂族的巨型弹弓和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打造现实版的愤怒的小鸟。

(一)场地:

舞台对面小溪边

(二)游戏规则:

每人5只愤怒的小鸟,比一比谁打中猪猪的次数多。

十四、板鞋竞速(壮族)

开场白:

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

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

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上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

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打败了倭寇。

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

(一)游戏规则:

把所有参加人员分成同样多家庭的两组。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接力比赛,先完成组为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