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04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docx

haccp内部审核检查表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4.1总要求

1.是否建立文件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

2.是否确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3.文件是否符合公司产品特点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4.公司是否存在源于外部的产品和过程,是否形成文件?

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是否合理?

4.2文件要求

6.是否制定了以下程序/文件,是否符合:

◆食品安全手册

◆食品安全方针和相关目标的声明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人力资源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

◆采购程序

◆可追溯性系统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

◆HACCP计划

◆纠正程序

◆纠正措施程序

◆潜在不安全产品处置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4.2文件要求

◆撤回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其它支持性的文件、规程等

7.其它文件:

◆厂区平面图

◆车间平面图

◆车间人流物流图

◆给排水网络图

◆车间气流图

◆厂区捕鼠分布图

8.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

9.文件的修订是否保持记录?

修订后是否被重新批准?

10.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方法是什么?

是否满足要求?

11.使用处是否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作废文件是否从发放场及时撤回?

12.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

发放如何控制?

13.保留作废文件的标识是否清晰?

14.记录的标识是否清楚?

检索是否方便?

15.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16.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支持食品安全?

17.是否识别了相关的法律规范?

18.制定食品安全方针?

19.进行管理评审?

20.确保资源获得?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5.2食品安全方针

21.食品安全方针是否适宜?

22.方针是否得到沟通、实施并保持?

23.是否制定质量目标,目标是否可测量?

24.目标是否有统计、分析,目标是否有达成

5.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

25.体系的策划是否满足4.1的要求?

26.体系的策划是否支持食品安全?

27.对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时,体系是否完整

5.4职责和权限

28.对应体系各过程的职能,是否明确了相应的职能和岗位?

29.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否清楚、协调?

5.4职责和权限

30.各岗位负责人及各岗位员工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31.是否指定人员负责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问题?

5.5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32.是否任命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33.职责和权限是否清晰?

5.6沟通

34.外部沟通是否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

35.外部沟通的方式是否有效?

36.内部沟通的方式是否有效?

5.7应急准备和响应

37.程序是否建立、实施和保持?

38.程序是否有效?

39.程序是否有修订?

5.8管理评审

40.是否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41.管理评审是否保持记录?

42.评审的输入是否充分?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5.8管理评审

43.评审的输出是否形成决议?

44.上次管理评审的改进措施是否得到实施?

有效性如何?

45.对本次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46.资源提供是否满足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

47.资源提供是否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

48.资源提供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6.2人力资源

49.人力资源是否满足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

50.从事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能力的需求是否识别?

6.2

人力资源

51.人员是否采取必要的培训?

52.有相培训的记录是否保持?

53.培训效果是否进行评价?

6.2

人力资源

54.是否制定书面的员工培训计划?

55.在所有食品加工人员开始工作前,应当进行适当的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操作培训?

56.是否对监视CCP的员工进行了培训?

57.是否定期进行全员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卫生培训?

6.3

基础设施

58.为使产品符合要求,组织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设施、设备?

59.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安全实现产品的需要?

是否得到了维护?

6.3

工作环境

60.组织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是否满足需要?

是否得到了管理?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1

总则

61.组织是否识别实现安全产品所需的过程?

62.这些过程是否被有效实施和保持?

7.2

前提方案

63.厂区周围有无任何环境污染源,道路坡度适宜,硬化处理、防尘、排水良好,厂区四周排水良好?

64.车间外部通道的设计、建造和维护是否可杜绝污染物和害虫的侵入,进气口位置是否合理、墙壁、地面是否有维护和保养措施?

65.车间是否有充足的面积,满足最大生产量,车间是否有合理的高度,满足工艺卫生要求和设备安装、维护、保养需要?

66.车间地面是否采用耐腐蚀、防渗透、光滑、易清洗、保持适当倾斜,确保地面不积水,不会对环境和食品造成污染并适合该区域生产条件的材料建造?

67.地角是否保持一定的弧度,以防止污垢积存,便于冲洗?

68.墙面是否采用耐腐蚀、防渗透、光滑、易清洗的材料建造?

69.天花板是否有防止冷凝水滴落,防止虫害和霉菌滋生?

70.窗户是否密封良好或安装有封闭良好的纱窗,玻璃是否有可能破碎并导致食品的污染?

71.车间门是否保持关闭,使用状态良好?

72.对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是否按工艺要求和食品加工卫生要求合理设计,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73.人流与物流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

前提方案

74.车间内不同卫生等级的区域,是否通过物理或其方式进行分割?

75.物料进口是否合理设置?

是否有防虫害措施?

76.生产车间照明是否充足,适合生产加工或检验,光照应不改变产品的颜色且符合标准?

77.照明设施是否安装防护设施以防止灯具破碎时造成污染?

78.原料仓、成品仓、内包材仓、外包材仓是否分开设置,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仓内各种物料的摆放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79.排水和污水排放系统是否配置适宜的水封和排水口,车间的设施和建造是否保证污水排放系统与其他废弃物排放系统间无交叉连接?

80.污水排放系统和其他废弃物排放系统是否直接从生产区上面或中间通过,是否采取控制和防止污染的措施,污物和不可食用部分在离开车间前是否存放在适宜的设备或容器中,要防止污染,废物存放容器是否清楚标识,防渗漏并加盖?

81.污物清除和容清洁与消毒是否保持合理的频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82.生产用水是否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每年是否按规定的频率送样至国家有关部门检测(抽检最近两次生产用水检测结果)?

83.生产用水采用的储水设施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是否有专人清洗消毒?

(抽查最近2-3份清洗消毒记录)?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

前提方案

84.生产用水是否按规定的频率进微生物检验?

(查看2-3份化验报告)

85.生产用水是否按规定的频率进行余氯检测?

(查看5-10份检测报告)?

86.生产用水是否充足,出水口是否有编号?

87.生产用水与污水管道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管道出水口是否有标识(现场检查)?

88.当水质卫生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时,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记录,如果有,抽检3-5份?

89.使用不合格生产用水加工的产品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记录,如果有,抽检3-5份?

90.食品接触面包括设施、设备、工器具等,食品接触面是否采用无毒、耐腐蚀、易清洗的材质制作?

(现场查看)

91.生产前、生产后、是否有清洗消毒?

(抽查3-5份记录)

92.生产过程中食品接触面是否保持清洁?

(现场查看)

93.员工工衣、工帽、工鞋、手套、围裙是否清洁卫生,是否定期统一清洗消毒?

(查看3-5份记录)

94.结合员工卫生要求检查员工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

(现场抽检,查看员工是否带私人物品进入车间,是否化妆,是否佩戴饰物等)

95.检查员工是否符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到车间检查是否存随地吐痰、对着产品咳嗽、打喷嚏、手拨弄头发等)?

96.检查是否有员工将工衣穿出车间?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

前提方案

97.员工进入车间是否执行洗手消毒程序?

98.车间内垃圾收集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99.车间内是否有人抽烟、吃东西?

100.员工工衣、工帽、口罩穿戴是否规范?

101.生产过程中员工是否按规定的频率进行洗手消毒?

102.不同清洁度要求的区域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生区与熟区是否有存在交叉污染?

103.人流与物流是否有存在交叉污染?

104.车间内是否存有食品卫生安全的气味?

105.车间是否存在不合要求的包装袋?

106.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之间的转移是否有存在交叉污染?

107.工器具的使用是否存在交叉污染,不同清洁度要求的区域是否有混用?

108.车间内已消毒的内包装材料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109.车间与外界是否有适当隔离,防止外来污染?

110.工器具、容器、产品等是否离地摆放?

111.不合格品与合格品之间是否有存在交叉污染,是否有标识?

112.车间入口处、车间内、是否设有足够数量的洗手、消毒设施?

113.水龙头的设置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114.是否有干手设施?

115.是否设有工鞋消毒池?

116.是否有洗手消毒标示牌?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

前提方案

117.手部、脚部消毒水是否干净,浓度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118.消毒水是否有专人配制、检查、更换?

(抽检3-5份配制、浓度检查、更换记录)

119.卫生间的设置是否合理

120.排气排污是否合理?

121.卫生间设施是否齐全、足够,是否有洗手、消毒、风干设施?

122.卫生间墙面、天花、厕位、冲水设施是否有专人打扫、消毒?

(抽检3-5份记录)

123.卫生间用水是否充足,排污是否通畅,是否与车间排污管道分开?

124.厂区、车间、仓库等是否可能受到外来掺杂物的污染?

125.设备、设施、工器具是否可能受到外来掺杂物的污染?

126.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是否可能受到外来掺杂物的污染?

127.是否存在冷凝水,是否会对食品的安全卫生带来污染?

128.车间内是否存放有杀虫剂、润滑剂等?

129.排水管道、消毒清洗间是否会对食品的安全卫生事来污染?

130.车间、厂区内是否有不良气体?

131.是否有其它类型的掺杂物污染食品?

如:

手套、抹布等?

132.是否制定并公布有毒化合物申购、贮存、使用、标识的规章制度,对操作人员是否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133.是否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有毒化合物?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

前提方案

134.公司内存在哪些有毒化合物,抽检最近的有毒化合物库存记录?

135.有毒化合物的贮存是否远离现场?

136.食品级与非食品级有毒化合物是否分开存放?

137.有毒化合物的使用是否有记录(抽查3-5份相关记录)使用时是否有分装,分装瓶是否有标识,是否按使用说明或规定的要求来使用?

138.有毒化合物使用时方法是否正确,使用时,食品或食品接触是否有保护或使用后有清洗?

139.标识不清的、贮存不当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情况是否有记录并纠正?

140.对受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品的处理是否有规定、有记录?

141.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42.生产操作员工是否经过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证?

(查看员工健康档案)

143.当员工患有某种疾病或可能患有疾病时是否及时向主管人员报告,是否建立相关的控制制度?

144.是否规定了当查明员工患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时的处理方法,并执行?

145.是否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教育员工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46.新招聘的员工是否经过健康检查,合格后才能上岗?

147.厂区、车间入口、与外界相连的排污口,通风口,电线电缆孔?

作业区域内是否安装有相应的防虫、鼠、害装置?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2前提方案

148.是否制定防蚊、虫、鼠、害的计划,并执行?

(查看计划和3-5份执行记录)

149.卫生间是否有防蚊、虫、鼠、害的装置?

150.仓库是否有防蚊、虫、鼠、害的装置?

7.3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151.实施危害分析的相关信息是否形成文件?

152.是否任命食品安全小组?

153.食品安全小组的职责是否有明确的规定?

154.小组成员的培训记录是否保持?

155.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的特性描述是否合理、充分?

156.终产品特性的描述是否合理、充分?

157.组织是否识别终产品的预期用途?

158.描绘的工艺流程图是否完整、与实际是否相符?

159.对工艺流程图上的每一个过程步骤的控制措施是否都有必要的说明,其详略程度是否满足危害分析所需?

7.4危害分析

160.与产品类别、过程类别和实际生产设施相关的所有合理预期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是否得到识别?

161.危害的识别是否充分、全面?

162.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危害是否确定了该危害的在终产品中的可接受水平?

确定的依据和结果是否有保持记录?

163.危害的可接受水平是否考虑了已发布的法律法规要求、顾客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顾客对产品的预期用途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4危害分析

164.危害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结果是否保持记录?

165.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危害是否选择适宜的控制措施来预防、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166.是否对控制措施控制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167.控制措施选择的方法和评价的结果是否保持记录?

7.5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建立

168.操作性前提方案是否形成文件?

169.操作性前提方案是否被实施,是否有效?

7.6HACCP计划的建立

170.HACCP计划是否形成文件?

171.HACCP计划是否被实施,是否有效?

172.HACCP计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73.CCP确定的方法?

合理性、科学性?

174.对每个确定的CCP是否建立CL?

175.CL的设定是否具有科学依据?

176.CL是否可测量?

177.如果CL是基于主观信息,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指导书或规范,人员是否有经过培训?

178.选定CL的合理性依据是否形成文件?

179.对每个CCP是否建立了监视系统?

180.监视系统是否被实施、有效?

181.是否规定对监视设备进行校准?

182.监视的频率和方法是否能够及时确定或发现关键限值超出?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6HACCP计划的建立

183.规定的监视设备校准的方法和频率是否符合要求?

184.规定的监视设备校准的方法和频率是否符合要求?

185.是否制定了监控设备校准规程?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86.是否建立了操作限值?

187.是否建立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是否有效?

188.是否发生过偏离的情况,纠正措施的情况如何?

189.是否保持有关纠正记录?

190.发生偏离时对偏离产品的处理情况?

7.7预备信息的更新

191.操作性前提方案是否有更新,有无记录?

192.HACCP计划是否有更新以及更新的记录?

7.8验证的策划

193.验证的策划是否规定了验证活动的目的、方法、频率和职责?

194.文件中规定偏离操作限值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195.计划中规定偏离关键限值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196.现场正在监控的CCP位置和数量与计划中描述的是否一致?

197.HACCP计划中所列明的所有记录是否存在?

198.对成品是否按规定频率进行检测?

199.食品安全危害是否在确定的可接受水平之内?

200.现场关键控制点上的实际监测值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值?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9可追溯性系统

201.组织是否建立了可追溯性系统,以识别产品批次与原料批次、生产和交付记录的关系?

202.可追溯性系统能否识别直接供方的进料和终产品首次分销途径?

203.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保持可追溯性记录?

7.10不符合控制

204.组织是否规定了对超出关键限值或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处理方法?

205.由操作性前提方案和关键控制点监视得到的数据是否由指定的人员进行评价并保持评价记录?

206.体系运行近三个月是否出现超出关键限值或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的情况,是否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是否保持相关的记录?

207.纠正记录是否由负责人批准,是否包括不符合的性质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以及不合格批次的可追溯性信息?

208.对纠正措施的效果是否进行了评价?

209.组织是否规定了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置措施?

210.处理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控制要求、相关响应和权限是否形成文件?

211.是否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放行进行了评价,是否保持记录?

212.当潜在不安全产品被评价为不合格品时,组织是否对不合格品的处置作出规定?

213.是否保持不合格品处置的记录?

214.是否制定了形成文件的撤回程序,是否成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7.10不符合控制

215.立撤回小组,是否指定撤回小组负责人及其职责和权限?

216.是否进行模拟撤回或实际撤回,是否保持相关记录?

217.撤回程序是否规定了被撤回产品的处置方法?

218.是否对撤回产品进行统计分析,是否保持相关记录?

如撤回通知单、撤回计划、撤回报告等?

8.1总则

219.食品安全小组是否对控制措施和控制措施组合进行确认所需的过程以及验证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8.2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

220.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HACCP计划的控制措施在实施之前和变更后是否进行了确认?

8.3监视和测量的控制

221.是否对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了识别和配备?

222.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测量能力是否与测量要求相一致?

223.是否编制了监视和测量装置清单,校准规程和维护保养要求?

224.除定期校准外,是否存在不定期校准或调整的情况?

225.对监视和测量装置偏离校准状态时,对先前测量结果为有效性采取了哪些评价方式?

是否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8.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

226.是否制定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227.是否对内部审核方案进行了策划?

策划的结果是否适合组织的现状?

标准条款

详细内容

符合性

客观事实描述

8.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

228.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实施了审核?

229.审核人员是否具备相关资格和独立性?

230.是否记录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是否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

是否对纠正措施进行了验证和报告?

效果如何?

231.是否按要求保持有关内部审核的记录?

232.食品安全小组是否对所策划的验证(见7.8)的每个结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233.当验证证实不符合策划的安排时,组织是否采取措施达到规定的要求?

234.食品安全小组是否对验证活动的结果,包括内部审核(见8.4.1)和外部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

235.分析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活动是否保持记录?

8.5改进

236.最高管理者是否正确认识了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237.食品安全小组是否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更新?

238.是否保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更新的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