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221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9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x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

1、几个消费函数

2、如何运用函数来推导均衡模型

3、加上政府因素进一步研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投资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为了使分析更简单一些,就需要做一些假设

一、基本假设

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

在一个只有家庭部门(消费与储蓄)与企业部门(投资与生产),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

而且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自主投资。

即投资为常数,或为外生变量。

2.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I

3.只适用于短期的分析。

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

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

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增加,就业也有所增加,或将积压产品销售出去,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所以,凯恩斯研究的均是以资源大量闲置为条件。

投资和储蓄的两层含义

一层是计划的或意愿的,是事前想要的由不同经济行为主体来完成的。

投资由企业做出,消费由家庭做出。

二层是实际的或事后的,当经济活动完成后的实际的数字。

事前的或意愿的投资和储蓄经常是不相等的,而事后的或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是永远的完全的相等,因为实际发生的投资中已经包含了非意愿投资(非计划投资)即存货投资,而事前的投资则不包括。

但事后相等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在此研究的相等是事前的投资和储蓄相等,这是国民收入所研究的,在这里,非计划存货投资应该为零。

二、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也就是说,只要有供给,就有需求。

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萨伊定理遭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理,建立了在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国民收入。

即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重点是短期中的宏观经济状况。

而且,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是总需求。

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基本命题是:

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因此,总需求分析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

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以上前提假设条件下,社会总产出(国民收入)就只取决于总需求。

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国民收入)称为均衡产出(均衡国民收入)。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若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的过多的存货就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反之,若生产(供给)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三、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计划支出(即所有居民和全体厂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

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水平上。

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

y=c+i。

小写的y、c、i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

这里的“实际”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后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

c和i分别代表居民、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

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就等于零。

国民收入核算

均衡产出(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构成

Y=C+I

Y=c+i

Y,C,I与y,c,i

名义产出(收入)、消费、投资

剔除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收入)、消费、投资

C+I与c+i

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意愿的消费和投资

产出(供给)与支出(需求)

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四、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

或者说,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实际收入一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

若用E(Expenditure)代表总支出,y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E=y。

这一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IU――非意愿存货投资

EE(单位:

亿美元)

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E=y

B··

收入1000AAIU>0

100100

支出100IU<0

·C

450450

0100y0100y

 

 

(b)支出决定收入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图2.1均衡产出

图(a)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

45

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

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100,图中的A点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都是100亿美元,A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总额正好等于总需求。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可在图(b)中得到表现。

假定A点仍表示均衡产出点,同A点相对应的收入和支出均为100亿美元。

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

反之,C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产出小于社会需求(支出),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

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比如,再假定总需求为9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为90亿美元。

若总需求为11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就为110亿美元。

由于计划支出用E=c+i表示,生产创造的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和,即y=c+s,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E=y,即

i=s,(2.2)

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为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第一驾马车。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C对GDP的贡献平均为66%,美国为70%。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首次超过投资。

初步估计,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8.6%。

因此,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就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以及如何影响。

一、消费函数的含义与一般表达式

1、消费函数

要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要分析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

首先必须分析消费如何决定。

因为:

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一旦知道了消费的数额,便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这一数额求得储蓄量。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

消费函数就是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

用c代表消费,用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f(y)。

消费与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存在一个消费比重问题即消费倾向。

消费最大的特点是不能为零,即使收入为零,也有消费,所以存在一个维持生活的消费,与收入无关,称基本消费(或自发消费)。

即与收入没有关系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时借债或者动用过去的储蓄也要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

即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北京为400多,石家庄为300多,用α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动,有多少用于消费,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数量,用β表示,在此,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y表示收入,

与y之积是引致消费,C是边际消费倾向既定条件下与收入相联系的消费。

则消费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c=

+

y的经济含义是: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加上引致消费。

如果

=200,

=0.8,则c=200+0.8y,即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的80%就被用于消费,只要知道了收入y,就可以计算出消费者的全部消费量了。

2、消费倾向

(1)平均的消费倾向APC

全部收入与平均消费的比率,即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

APC>1,<1,=1(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于收入)

例如,一个社会收入为2万亿元,消费支出为1.5万亿元,APC=1.5/2=0.75

(2)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则MPC=0.5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会被经常用到,为书写方便,就用

代替MPC,于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表达为另外一种方式:

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消费倾向又可以表达为:

①数值范围:

0~1,0≤MPC≤1,(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②变动规律:

MPC是有递减规律的。

是针对富人、富国的。

如果MPC变动下降,比APC小,就会拉着APC不断下降。

对我国比较符合(刚超过温饱线),在美国却不存在,因为美国为最富的国家,但消费最高,还要借债消费(贷款消费),否则经济无法发展。

这与收入理论和消费理论相矛盾。

所以,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了长期中的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并不存在凯恩斯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所以从又有了其他的消费函数理论。

(3)MPC和APC的几何表示

 

(4)MPC与APC的特点

①MPC、APC都递减;

􀂃②APC始终大于MPC;APC>MPC,

因为,

,由于

和y都是正数,因而

,所以APC>MPC。

􀂃③MPC始终大于零而小于1;

�④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3.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消费曲线表示,消费曲线包括线性的消费曲线与非线性的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c=

+

y

450线为收支相等线,意味着供需平衡,α为自主消费,在此基础上给出曲线

,有一个纵向截距,若β越陡,曲线越陡直,越接近于450线。

(3)线性消费函数

下图为线性消费曲线图。

 

c

收支相等线

α+βy

EB·

Aβy

FG

0yayeyby

线性消费曲线图

 

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

线为收支相等线,在此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消费等于收入。

c=f(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E点是消费曲线与45

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的消费等于收入。

位于消费曲线上E点左下方的点比如A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而位于E点右上方的点比如B点则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OF或Gyb为自发消费

,BG为引致消费

yb,Byb为消费总量即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c=α+βy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的特点更为明显。

且APC逐渐趋近于MPC。

从图中还可看到,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比线性的消费曲线的斜率大,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当然,随着收入的增加,

会越来越小,表明APC逐渐接近于MPC。

但是,与线性消费曲线相比,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殊性在于:

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非线性消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平缓,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小,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减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这一点在图上也能看得出来:

随收入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在E点和45

线相交之前,与45

线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在相交之后,与45

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思考:

假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

由于y=c+s,所以s=y-c,故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剩余部分。

储蓄函数表示的是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其公式是:

s=f(y)

2、表达式:

s=-

+(1-

)y

3、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APS可以为0,>0(正储蓄),<0(负储蓄)。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储蓄倾向又可以表达为:

,0≤MPS≤1

4、变动规律:

既然消费(c)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s)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收入一定的情况下,y=c+s

5、储蓄曲线

与消费函数的方向正好相反。

同样也有线性和非线性表示。

储蓄与收入存在线性关系的储蓄函数可表示为:

s=-

+(1-

)y

这是因为s=y-c,c=

+

y,故:

s=y-c=y-(

+

y)=-

+(1-

)y

S

C•

1By

-αD•

A

 

上图表示了线性的储蓄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OA为-

,表示收入为0时储蓄的减少量,即储蓄是自发消费的来源。

B点是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收入为OB时全部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此时的储蓄为0;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上的点比如C点表示存在正储蓄,而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下的点比如D点表示存在负储蓄。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储蓄倾向,所以,线性的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数值不变的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平均储蓄倾向。

下图为非线性的储蓄曲线。

与线性的储蓄曲线相比,非线性储蓄曲线有自己的特殊性。

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即非线性储蓄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陡峭,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大,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增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状况。

图2-6中,随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B点与横轴相交后,与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s

oBy

A

非线性储蓄曲线图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二者之和相互抵消,正好等于450线。

􀂃c+s=(α+βy)+[−α+(1−β)y]=y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APC+APS=1;MPC+MPS=1。

消费与储蓄的这一关系还可用下图表示。

c,iα+βy

A

-α+(1-β)y

α

0

y0y

-α

 

图中,消费者的收入等于Oy0时,消费曲线与45

线相交于A点,储蓄曲线与横轴相交于点,此时消费等于收入,储蓄等于0;A点左下方、在45

线以上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有负储蓄;A点右上方、位于45

线下方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上,有正储蓄。

其次,由于APC、MPC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相应地,APS、MPS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这一点在图2-7上表现为:

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同时,y0点右上方的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小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再次,APC与APS之和恒等于1,MPC与MPS之和也恒等于1。

这两个恒等式可以证明如下:

y=c+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即:

APC+APS=1

由上式可得:

1-APC=APS,1-APS=APC

同样,由于△y=△c+△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即MPC+MPS=1

由上式可得:

1-MPC=MPS,1-MPS=MPC

根据以上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可以推算出来。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在以上分析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基础之上,可以得出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也就是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毫无疑问,社会消费函数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之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社会消费函数的形成除了受消费者消费函数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2、国民收入的分配平等程度。

社会成员因拥有的财富数量不同,便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与储蓄能力。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若高收入的消费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越大,社会消费曲线就会下移。

假设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倾向为0.2,其他人占有20%的收入,消费倾向为0.7,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8×0.2+0.2×0.7=0.3。

如果另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20%的收入,消费倾向0.2,其他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倾向0.7,则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2×0.2+0.8×0.7=0.6。

据估计美国的消费倾向约为0.68,而中国的消费倾向是0.48。

有人解释引起这种差别的是消费观念。

现在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看是否是如此?

这几年,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3%的人占有40%的收入,其不平等程度已超过美国。

更重要的是无论收入的两极如何悬殊,只要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美国存在),社会消费倾向也是较高的。

而我国目前还未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中层收入者占的比率很小。

这一畸形的消费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张,消费信贷也就很难推开,因为信贷要有收入做保证。

如果我国目前这一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也谈不上。

2、政府的税收政策,进行再分配问题。

如果实行的是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富有者一些可能的储蓄就会转化成政府税收,政府将这部分税收以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花费掉,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消费,最终使得社会消费总量增加。

这样,社会消费曲线就较高。

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实行减税(特别是财产税),因此,里根被称之为富人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将财产税该为累进税制,超过一定的数额要增加税收,因此,整个社会状况一度良好,均好于以前的总统。

3、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数量。

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少,意味着股东得到了更多的红利,从而消费就多,社会消费曲线位置就较高。

反之,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多,社会消费数量就少,社会消费曲线就下移。

4、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目前在我国,人们的心理很悲观,预期未来收入未有很大增长,故目前消费不能增加。

要想增加消费,就要增加中低阶层的收入,就得就业。

政府财政从哪来?

税收又从哪来?

企业发展又从哪来?

需要投资,而投资需要贷款,贷款需要保证,所以,目前成为一种无解的状态。

从今年2月份公布的数据看,投资增长53%,去年是26.7%,其中很大比例是房产、钢铁、水泥,企业的投资却少的可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有就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倾斜。

尽管社会消费曲线并非个人消费曲线的简单相加,但社会消费曲线与个人消费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

五、其他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

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60-20=40年,生活年数NL=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24000元,则终生收入yH=24000×40=960000(元)。

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

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24000元)的

,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40年)占生活年数NL(60年)的比例;另外

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于

,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8000×40=320000(元),320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000元计,320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20年没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

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

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

w·Wr+

yw·yW

c仍然为年消费额,

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富,

yw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W为年工作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

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